《明代詩歌·于謙·交城道中》鑒賞
于 謙
峰巒重疊樹微茫,回首清源道路長。
僧屋數(shù)椽臨野水,人家一半住山鄉(xiāng)。
龍歸洞口云煙濕,麝過林間草木香。
隨處停驂向民俗,不知歸鳥背斜陽。
于謙雖然是一個封建官吏,但他堅守孟子的“社稷為重,民貴君輕”的信條,在思想上一直懷有“報國愛民”觀念,并在自己的社會活動中予以體現(xiàn)。《明史》本傳就說:“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具疏言之。”這首詩就是他巡察時事興革,訪求民瘼中所寫的。
交城,今屬山西省的一個縣邑,在太原西南,明代屬太原府。
****
一、集釋詩中若干疑難詞語
清源——縣名,屬山西省,在太原府。
僧屋數(shù)椽——即幾間和尚所住之房。“椽”,原名詞此用為數(shù)量詞。
龍歸與麝過——前者,古代傳說,龍歸洞而吟,吟時會涌出云煙;后者,即麝香鹿。它的腹部有麝腺,分泌濃香,稱“麝香”。這里,借以頌吟山鄉(xiāng)之美好景色。
停驂——驂(cān參),古代以馬拉車,一車駕三馬者為“驂”。這里代指輕騎。停驂,就是駐馬,下了馬。
二、語譯全詩大意眼前層峰迭嶂,
那樹影萋萋茫茫;
回望清源來路,
迂回地伸向遠方。
旁臨清碧野水,
入眼簾僧舍數(shù)房;
此間“蕓蕓眾生”,
有半數(shù)蝸居山鄉(xiāng)。
傳說龍吟吐霧,
今洞口云煙四揚;
林間奇獸穿奔,
麝過后草木蒙香。
為訪社情民瘼,
常下馬問短道長;
倦鳥早已歸林,
他竟然欲留斜陽!
****
于謙現(xiàn)存詩歌六百余首,我們雖然只選讀了其中的幾首,似乎不能說明什么問題。但它們卻是其不同類型的代表佳作,是于詩之精粹。由一斑也略可窺知全豹。因為于謙的詩文創(chuàng)作都遵循他自己倡導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的。他的論詩要旨是:——
詩豈易言哉?發(fā)于心形于歌詠,盡乎人情物變,非得于理而適于趣,則未易工也。
所以,他在人生征途上,盡可能多地了解“人情物變”,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既強調(diào)“理”,又注意“趣”;既重視詩歌內(nèi)容,又講究詩歌技藝。讀過他的詩作的,看到它們都是有感而發(fā),富有真情實意,少有應景的空語,也非無病呻吟,而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反映和詩人自己心靈的寫照,正是劉基開創(chuàng)的詩風的繼承與發(fā)展。表達個人情操的《詠煤炭》、《石灰吟》和關心民情民隱的《交城道中》等,就是最好的體現(xiàn)。
上一篇:《唐五代詞·無名氏·敦煌曲子詞·酒泉子·每見惶惶》鑒賞
下一篇:《兩宋詩歌·王十朋·傷時感懷(二首選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