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調(diào)·天凈沙》原文與翻譯、賞析
馬致遠(yuǎn)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賞析】 這首小令歷來為人傳頌。它是一幅絕妙的秋色圖,一幅天涯游子圖。它用最典型的事物突出了秋的蕭瑟和人與環(huán)境的孤獨偏僻,創(chuàng)造了一種震撼人的心靈的意境。
時在深秋,草木枯萎,青藤葉黃,老樹枝枯,群鴉歸巢,吹著凄冷的西風(fēng),又是黃昏時候,一片肅殺秋氣。一座窄橋,一條潺潺小溪,幾座農(nóng)舍,游子跨瘦馬踽踽行于古道之上,是何等凄涼孤獨!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三句用了同一句式,把一些事物擺放在一起,看似名詞的堆積,卻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形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圖畫,而每幅小畫中又滲透著深沉凄涼的感情。
藤是攀沿樹木而生的,枯藤自然是生長多年,只有老樹才能承載。枯藤老樹放在一起,不必用動詞勾連二者關(guān)系,就自然明白。有了老樹,烏鴉才能營巢。由 “昏鴉” 二字可想見烏鴉是在黃昏的時候歸巢。如不用“昏” 字點出時間,烏鴉就不一定出現(xiàn)。所以可以說有 “昏” 才有鴉,有“樹” 才有 “鴉”。無樹,烏鴉無以做巢; 不是黃昏,烏鴉不會歸巢。這是一幅蒼涼的昏鴉歸巢圖。
“小橋流水人家”,又是一幅畫面。既是小橋,可見橋下定是潺潺小溪,只能用“流水”配合。既然是小橋,出入者不會太多,不可能是參差十萬家,只能是不多的“人家”,從而渲染了一種幽靜氣氛。這是一幅古樸的田園風(fēng)景畫。
“古道西風(fēng)瘦馬”。既是“古道”,可見早己荒廢。又吹著蕭瑟的秋風(fēng)。在這樣的路上,這樣的天氣里,只有瘦馬馱著游子才顯得色調(diào)一致,如果是肥馬輕裘就不協(xié)調(diào)了。三種冷色形成了凄苦的情調(diào)。這是一幅游子倦游圖。
散曲前三句從字面看純是寫景,而從選擇的典型時空景物和相互之間的配合看,又無不句句抒情。這是悲苦感情的蓄積階段。到了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才不可遏止的將全部情懷宣泄出來。這是前面景色對天涯倦客刺激的反響。時近歲末,太陽落山了,眾鳥歸林,“人家”也日入而息。獨有游子跨瘦馬踟躕于坎坷古道之上,棄家拋子天涯流浪,不知何時是歸期,這怎能不令人斷腸?!
開頭三句句式統(tǒng)一,而且都是先寫自然事物: 枯藤老樹、小橋流水、古道西風(fēng)。后寫人物鳥獸: 昏鴉、人家、瘦馬。句式整齊,音節(jié)鏗鏘,富有音樂美。
古人評這篇作品為 “秋思之祖” (周德清 《中原音韻》),“寥寥數(shù)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王國維《人間詞話》)。還有的評它“純是天籟”(王國維 《宋元戲曲考》),“直空今古”,“明人最喜摹仿此曲,而終無如此自然” (吳梅 《顧曲麈談》)。“天籟”、“自然” 四字,可謂深中此作的神髓。它沒有華麗的辭藻,繁多的故實,純用白描手法。全篇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幾乎不可句斷。遣字用詞十分精心,但又不見斧鑿痕跡,似是信手拈來,出口成章。大巧若拙,自然天成,《秋思》 確實已臻藝術(shù)表現(xiàn)的完美境界。
上一篇:《起早》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跟隨者》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