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憫農二首》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是兩首傳誦千古、婦孺皆知的詩歌。
這第一首通過描寫一粒種子的成長過程,十分形象地概括、揭示了農民一年四季辛勤勞動、還要餓死的悲慘命運,以及社會的不平等。
詩的前三句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再到無閑田,層層遞進,說明農田的開墾、糧食的豐收正是農民辛勤勞動的成果。最后一句筆鋒一轉,說出了一個與前三句邏輯上完全不相通的事實:四海豐收,農夫卻要餓死。這猶如一聲霹靂,讓人震撼:這是為什么呢?詩的主旨盡在不言中了。一個“猶”字,蘊含了詩人對剝削階級的強烈憤慨與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二首詩的頭兩句描繪了兩個極為觸目的畫面:正午的烈日,照射在鋤禾的農夫身上,農夫那一滴滴豆大的汗珠不停地灑落在他勞作的土地上。這是通常說的“一粒米一滴汗”的最形象、最生動的說明。
后兩句筆鋒一折,改為議論:這世上又有誰知道這盤中的米粒是農夫用辛勞的汗水換來的呢? “誰”是指的什么人,當然是那些不勞而獲者。“誰知”與“粒粒”,一個是憤慨,一個是由衷的憐憫與同情。
在今天,這首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小詩,已成為我們要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愛惜每一粒糧食的座右銘。
上一篇:杜牧《念昔游(三首)》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李白《擬古十二首(選一)》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