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袁枚·張麗華》原文賞析
結綺樓邊花怨春,青溪柵上月傷神。可憐褒妲逢君子,都是周南傳里人。
這是袁枚寫的一組以歷史上美妃為題材的絕句中的一首。張麗華是陳后主的寵妃。陳后主不顧國家危亡,一味酒色自迷。起臨春、結綺、望春三閣,“閣高數丈,并數十間,窗牖、戶壁、欄檻,皆以沉檀香木為之,又飾以金玉珠翠。外施珠簾、內有寶帳。其服玩之屬,瑰寶珍麗皆近古所未有。每微風一至,香聞數里。朝日初照,光映后庭。其下積石為山,引水為池。植以奇樹,雜以花果。后主自居臨春閣,張貴妃居結綺閣,龔孔二貴嬪居望仙閣,并復道交相往來” (《建康實錄》卷二十)。陳后主每日歌舞酣飲,為 《玉樹后庭花》曲,到了隋軍進攻時,仍然以為長江天塹,敵兵不可能過江。等到隋兵入城,陳后主拉著張麗華、孔貴嬪等一齊下到胭脂井里,隋兵把他們弄上來,楊廣把張麗華斬于青溪。
詩一共兩首,第一首寫亡國前: “景陽門外一聲鐘,喚起宮娥夢正濃。底事軍中書告急,亂堆床下不開封。”這是第二首陳亡后的情況。
“結綺樓邊花怨春,青溪柵上月傷神。”花月,平時賞心之物。結綺樓,青溪游樂之地,現在因為張麗華之被斬,所以“花怨春”、“月傷神”,春花秋月,只令人悲,這是把作者的感情融入其中,為這種悲劇流下同情之淚。
“可憐褒妲逢君子,都是周南傳里人。”這兩句是精華所在,翻案有理。長期以來,有美女亡國論鉗制人們的思想,老杜《北征》就把唐玄宗的失政歸罪于楊貴妃,而認為危急關頭能處死楊妃是唐玄宗的英明:“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把夏、殷、西周的滅亡歸罪在妹喜、妲己和褒姒身上。鄭畋《馬嵬坡》:“玄宗回馬楊妃死,云雨難忘日月新。終是圣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也有為楊妃鳴不平的,如李益《過馬嵬》:“漢將如云不直言,寇來翻罪綺羅恩。勸君休洗蓮花血,留寄千年妾淚痕。”這已經難能可貴了。袁枚這兩句又進一層,認為這些美妃如果遭逢有德的君子,她們都可以列為《周南·關雎》詩傳里所歌頌的有德的后妃。這比只辯無罪又進了一大步,而鞭撻昏君更為有力。借張麗華事為美女呼冤是這兩首絕句的深意所在,也是袁枚一貫同情婦女的思想反映,耐人尋味之處也在這里。前面兩句是寫這類詩的人容易想到的,它既不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凝重,也不比“春花秋月何時了”深沉。后面的議論在那種社會卻石破天驚,而著“可憐”二字一點綴,使議論中帶有濃厚的抒情氣氛,尤為可貴。
上一篇:古詩《耶律楚材·庚辰西域清明》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吳偉業·懷古兼吊侯朝宗》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