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鑒賞
(一)
隋文帝統一全國后,人民得到休養生息,社會日趨繁榮。隋朝立國雖短,但所建隋制卻為唐朝所遵循,隋代實為唐代之前驅。因此,有關隋代的文學情況,并入唐代一起敘述。至于五代這一分裂時期的情況,也將在有關部分提及。
唐朝,是我國自漢以后第一個強大帝國。它近三百年(618—907)歷史,是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繁盛時期,也是我國文學史上極其光輝的時期。中華古典詩歌,就在此時步上了完全成熟的黃金時代,放射出絢麗的異彩。具體表現是:一是數量空前,作家眾廣。經過一千多年的時間汰洗,至今仍可見到五萬來首唐詩,作家近2300人。其中開宗立派、影響久遠的大家,不下二三十人,各具特色,在文學史上有地位的名家,也不在百人之下。唐詩數量為它以前一千六、七百年間保存下來的詩篇總數的三、四倍以上。二是詩體完備,質量優佳。唐代的詩體可謂集大成而又有新發展。五言古風、七言歌行和雜言體詩真正臻于完善的就在唐代。至于近體詩的五、七言絕句、七言律詩和排律,以及各種變體,全在唐代完成定型,并推向了頂峰。又有新舊樂府詩、民歌體、聯句及和韻等眾多詩體詩式均趨于成熟。更重要的是唐詩質量優于任何一個前代,后世如果要進一步發展,務必另辟蹊徑。三是,題材廣泛,內容繁富。唐詩作者來自各階層和三教九流,人眾面廣。因此,詩歌題材的觸角,自然地伸入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到自然界的種種領域。作品反映的廣度與深度相當突出,具有超越以往歷代作品的現實性和涵容性。四是,流派爭勝,風格紛呈。唐詩的藝術風格,可謂爭奇斗艷,萬花競放。詩人們不屑于茍同,紛紛自立門戶,各展特色,形成題材不同、風格相異的各種流派。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歌藝術大放異彩。
(二)
唐詩的分期,歷來爭訟紛紜,現在一般按明人高棅在《唐詩品匯》中的分期,把唐詩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一、初唐時期
這時期六朝輕浮綺靡的舊詩風,逐漸為渾雄剛健的唐代新詩風所代替,是詩風轉變的過渡時期,也是向盛唐詩歌高峰發展的準備階段。
唐初五十年,宮體詩仍然充斥詩壇。這時期主要詩人,除了前朝遺老虞世南等人之外,還有深受帝王寵信的宮廷詩人上官儀,時稱其詩作為“上官體”。但這時也有一些超拔流俗的詩人,如王績、魏征和王梵志等,都是這時詩壇中的積極因素,對后世不無影響。
初唐后五十年,詩壇出現了一批沖擊“宮廷詩”的優秀詩人。他們的代表就是稱為“初唐四杰”的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王、楊的成就,主要表現在近體詩方面,為五律格式奠下了基礎。盧、駱擅長七言歌行,由宮體走向了市井,有了創新,并使七言古詩最后成型。
稍晚于“四杰”的還有一個詩派值得注意。他們就是沈佺期和宋之問,以及號稱“文章四友”的李嶠、崔融、蘇味道和杜審言。他們的主要功績在于詩律史上的貢獻,使詩歌格律趨向定型化。他們將前人和同時代人詩歌格律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從而劃清了古體詩與近體詩的界限。唐代近體詩在詩體上的革新,方正式告成。
初唐最后一位詩人,即武則天時代的陳子昂。他反對梁陳詩風最堅決,“四杰”是舊詩風的改進派,而他卻是徹底的革新派。他對后來的李、杜等人的影響很大。在革新運動的推動下,詩壇風氣大變。如張說、王灣、賀知章和張九齡等詩人,都擺脫了浮艷詩風而面貌一新,“盛唐之音”的前奏,已經吹響了。
二、盛唐時期
唐詩到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形成嶄新的新詩風,并發展到了高峰。這五十年涌現了十幾位大詩人,各有各的面貌。這一代詩人,是唐代詩壇,也是中國歷代詩壇最有生氣、最有成就的詩人。
這個時期首屈一指的,是偉大詩人李白和杜甫。其他詩人可分為兩大詩派:山水田園詩派和邊塞詩派。
以題詠山水景物和田園生活著稱的代表詩人,有王維、孟浩然,世稱“王、孟”;還有著名的儲光羲、常建、祖詠、王灣和綦毋潛等人。他們的作品較多地反映了閑適、退隱的思想情緒,其形式多五言古體和五言律絕等。這派詩人,在發掘自然美方面,把我國的山水詩大大推進了一步。這一派中,以王維成就最高,于李、杜之外,另立一宗,對后世的影響相當大。
另一派是以描寫戰爭生活和邊塞風光為主要內容的詩人,以高適、岑參為代表,還有王昌齡、王翰、王之渙、李頎和崔顥等人,他們的作品氣氛濃郁、情調悲壯、洋溢著慷慨激昂的時代精神。詩之形式,以七言歌行為主,而且章法多變,也用七言絕句。這一派中以岑參成就最高。他的詩富于浪漫色彩,有一種奇情異彩的藝術魅力。
標志著盛唐詩歌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杜甫。他們詩歌風格不同,但在藝術上同為出神入化,難分高低。正如后人所贊,他們是我國璀璨詩空中并射異彩的“雙子星座”。
李白是“盛唐之音”的代表,其活動年代正是開元、天寶盛世。他用自己出色的浪漫主義杰作反映了盛唐的樂觀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和社會生活。李詩登上了我國浪漫主義詩歌成就的頂峰,其影響遠播域外。
杜甫的詩名與李白并重。他不僅是唐代大詩人,而且也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最偉大詩人,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一個急劇轉變的時期。他在世五十九年,既閱歷了“開元盛世”,又經受了“安史之亂”之苦,他用詩歌記錄了所歷的一切。因此,后世贊他的詩為“詩史”,贊其人為“詩圣”。
三、中唐時期
中唐時期,唐王朝由盛轉衰,但詩壇經過一段低落又呈現了新氣象。詩歌數量比其他幾個時期都大,而且名家輩出,流派紛呈。這時期的主要詩派及其詩人是:
由白居易和元稹等人倡導的“新樂府運動”,是一個現實主義的詩歌運動,為其時詩歌的主流。積極參與者有:張籍、王建、李紳等人。但此運動的先驅卻是元結與顧況。白居易是繼杜甫之后最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馳名中外,傳世之作近三千首。他的大量政治性諷喻詩,在揭露現實的廣泛性和批評時政的自覺性上,繼承了杜甫而又有所前進;他在藝術上發展了敘事詩的技巧。
與元白詩派對立的,是以韓愈、孟郊、李賀、賈島為代表的另一詩派,世稱“韓孟”詩派。他們提倡追求險怪出奇,并以此來反對大歷以來的華貴平庸詩風,并取得突破性成就。
唐詩到韓愈,出現了一大變。他以文為詩,引議論入詩,又構思奇特,激情奔放,刻意求工,喜用奇字險韻,富有創新精神。孟郊、賈島詩風與韓愈相似,都以“苦吟”著名,世稱“苦吟詩人”。
李賀,是中唐后期的一位天才詩人。他是李白之后浪漫主義詩歌的主要代表,也是唐詩后期詩風轉變的一個代表者。他對晚唐詩人李商隱、溫庭筠影響深遠,以至形成一個流派。
在中期,還有一批師法王維的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其中杰出的有劉長卿和韋應物。劉尤以五律著名,權德輿稱為“五言長城”。白居易稱贊韋之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并說他的五言詩“自成一家之體”。
稍晚于“大歷十才子”的李益,也是中唐前期的著名詩人。他的邊塞詩大有盛唐王昌齡的遺風。他的七絕最受人推崇。
在中唐詩壇上,還有兩位介于元白詩派和韓孟詩派之間,而卓然自成一家的著名詩人劉禹錫和柳宗元。劉禹錫是中唐杰出詩人,也是一位進步思想家,因其為人豪放,詩歌警拔、雄健,樂觀向上,故被譽為“詩豪”。柳宗元的詩“幽峭明凈,自成一家”。其詩形式簡淡,而意境深遠。他還有一些寄味淡泊的田園詩,風格略似陶潛,與韋應物并稱為“韋、柳”。
四、晚唐時期
晚唐戰亂紛繁,農民舉義蜂起,唐帝國開始分崩離析,逐漸臨近衰亡。這時期詩歌也帶有傷感沒落情調,其成就遠不如盛唐,也及不上中唐。這時期在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詩人是李商隱和杜牧等。他們極負盛名,世稱“小李杜”。兩人兼擅古近各體而杜牧以七絕見長,李商隱以七律擅勝。
在唐末崛起了一個新詩派,以皮日休、聶夷中和杜荀鶴為代表。他們詩歌數量雖不很多,但作品閃耀著現實主義光輝,是農民大起義前后社會的真實寫照。其中以杜荀鶴的成就最高,使近體詩樂府化、通俗化,顯示平易流暢、平民性的藝術特色。
(三)
作為一代文學的主要形式,又有極高成就的唐詩,確是光輝燦爛的。它一直照耀著千秋后世的文壇藝苑,其影響甚為深遠。
首先,唐詩使我國文學傳統得以全面發展,并成了后世文學取之不竭的精神養料庫。唐詩所發揚起來的現實主義戰斗精神和浪漫主義優良傳統,以及豐富的創作經驗,都為后世的宋、元、明、清以及現代的詩人和文學家們所汲取,作為精神財富代代相傳,并予以發展和創新。
其次,唐代定型的近體詩,成為宋、元、明、清各代詩歌主要形式。直至近代,“五四”文化革命后才起了一些變化。但新中國成立后,中華傳統詩詞不僅沒有絕跡,而是經過一段低迷以后,又以勃勃新姿與現代新詩并立于中國詩壇之上,頗有發揚光大之勢。
此外,唐詩也影響民間歌謠和其他文學樣式的發展。民間文學固然是文人詩歌的源泉,但唐詩卻反過來影響著民間創作,特別是絕句的影響更為明顯。在近世的散文、戲劇和小說中,以至書畫藝術等等,都能見到唐詩的影子。
附圖五:
上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兩晉詩歌·陶潛》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李賀·雁門太守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