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詠懷(其十七)》原文與翻譯、賞析
庾信
日晚荒城上,蒼茫余落暉。都護樓蘭返①,將軍疏勒歸②。馬有風塵氣,人多關塞衣。陣云平不動③,秋蓬卷欲飛。聞道樓船戰④,今年不解圍。
【注釋】 ①都護:官名,司邊防事務。樓蘭:漢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若羌縣。②疏勒:漢代西域國名,首府在今新疆喀什市。③陣云:云層疊起如兵陣。④樓船:高大的戰船。
【詩大意】 落日的余暉灑在荒遠的城上,蒼茫的暮色籠罩著大地。出使樓蘭的都護得勝回朝,遠征疏勒的將軍率師凱旋。看他們的戰馬還帶有沙場的風塵,將士們仍披著邊關鏊戰的甲胄。城上重疊的云層好像嚴布的兵陣,郊野的秋風吹動著飛旋的枯蓬。聽說南方有樓船的大戰,可惜我未能前去解圍。
【賞析】 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庾信以散騎常侍出使西魏,就在這時西魏大軍攻破江陵,庾信被迫留在長安,不能返回故國。這首詩前半寫荒城秋晚,軍旅歸來,無疑是北地風光,而結句說“聞道樓船戰,今年不解圍”,又顯然指南方的戰事,因而可以大抵推斷其作于承圣三年江陵覆亡之后。
首二句自荒城所見寫入,城頭佇立,舉目蒼涼,夕陽西下,倍增感傷。這里看似一意寫景,極力渲染蒼涼悲傷的氣氛,實則作者的心事與情感已寄 寓其中,此可謂借景生情。
次二句,“樓蘭返”用傅介子事。《漢書·傅介子傳》載,漢昭帝時,傅介子為平樂監,奉命出使樓蘭國,斬其王而還。“疏勒歸”用耿恭事。《后漢書·耿恭傳》載,漢明帝時,耿恭為戊己校尉,引兵據疏勒城,匈奴來攻,雖食盡援絕,恭堅守不降,后漢軍迎歸。這兩句想是指魏軍出征之事,作者以彼能立功而歸,暗喻自己出使不利,言外有自慚自責的意味。
五、六句接寫軍隊歸來,馬未卸鞍,人未解甲,象征著戰爭還沒有完全停息。七、八兩句轉寫自身境遇。“陣云平不動”是說戰亂持續不止,“秋蓬卷欲飛”是說己身流落在外,已經好像是秋后的枯蓬,將會隨風飄泊,永無歸期。這四句總言因為戰事而羈旅北方的哀傷。
末二句,通過對北地秋城景象和自身眼前境遇的描寫,反映出心中的故國之思。“聞道樓船戰”寫魏軍南侵。當時南北隔絕,庾信不曾親睹江陵戰事,故稱“聞道”。“今年不解圍”寫故國之亡。庾信身為梁朝大臣,在國家危亡之際,不能赴險解圍,所以他感到無限悵惘,常常要捫心自責。這種自責正是庾信熱愛鄉關故國情愫的集中體現。
通觀全篇,作者從寫眼前景到引出心中事,不窒不礙,流轉自如,在構思上確有獨到之處。而在寫景上也能取其大勢,使胸中的哀怨情緒與身外的荒涼景象一氣貫通,相互呼應,這也為全篇生色不少。
上一篇:《撲燈蛾》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后(節選)》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