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啟:仰蒙仁恩,俯賜手筆。將虛右席,以召下材〔2〕。承命恐惶,不知所措。
某幸承舊族,早預儒林〔3〕。鄴下詞人,夙蒙推獎〔4〕;洛陽才子,濫被交游〔5〕。而時亨命屯,道泰身否〔5〕。成名逾于一紀,旅宦過于十年〔6〕。恩舊凋零,路歧凄愴。薦禰衡之表,空出人間〔7〕;嘲揚子之書,僅盈天下〔8〕。去年遠從桂海,來返玉京〔9〕。無文通半頃之田,乏元亮數間之屋〔10〕。隘傭蝸舍,危托燕巢〔11〕。春畹將游,則蕙蘭絕徑〔12〕,秋庭欲掃,則霜露沾衣。免調天官,獲升甸壤〔13〕。歸惟卻掃,出則卑趨。仰燕路以長懷,望梁園而結慮〔14〕。
尚書道光士范,德冠民宗〔15〕。愷悌之化既流,鎮靜之功方懋〔16〕。竊思上國投刺,東都及門〔17〕,惟交抵掌之談,遂辱知心之契〔18〕。載惟浮泛,瀕涉光陰。豈期咫尺之書,終訪蓬蒿之宅〔19〕。感義增氣,懷仁識歸。便當焚游趙之簦,毀入秦之〔20〕,束書投筆,仰副嘉招。謁謝未間,下情無任感戀之至,謹啟。
【注 釋】
〔1〕上尚書范陽公:即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使盧弘讓。
〔2〕右席:古代以右為上,右席即上席。
〔3〕儒林:儒者之群。
〔4〕鄴下詞人:指三國魏都鄴下的文人們:主要有曹植、曹丕和“建安七子”等。
〔5〕洛陽才子:西漢賈誼負文名,號稱洛陽才子。《文選》潘岳《西征賦》:“終童山東之英妙,賈生洛陽之才子。”唐孟浩然《洛陽訪袁拾遺不遇詩》:“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聞說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6〕一紀:十二年為一紀。
〔7〕薦禰衡之表:漢末孔融給曹操寫《薦禰衡疏》:稱贊好友禰衡的才華。禰衡(173~198)漢末文學家,少有才華,為人傲慢,曹操收用禰衡之后,曾當眾侮辱曹操,曹操怒,把他遣送給荊州劉表。與劉表也不合,又被轉送給江夏太守黃祖,終被黃祖所殺。
〔8〕揚子:漢揚雄亦稱揚子。常景《揚雄詩》:“蜀江導清流,揚子挹馀休。”又揚子《法言》一書的略稱。
〔9〕桂海:即海南。《文選》南朝梁江文通(淹)《雜體詩》、《袁太尉》:“文軫薄桂海,聲教燭冰天。” 玉京:帝都。《藝文類聚》三十七南齊孔雅珪《褚先生百玉碑》:“關西聲妙,洛右飛英,鳳吹金闕,簫歌玉京。”
〔10〕文通:似指南朝梁江淹,字文通。《南史》卷五十九《江淹傳》:“淹少孤貧,常慕司馬長卿、梁伯鸞之為人,不事章句之學,留情于文章。” 之亮: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字之亮。《歸園田居》五首之一:“方宅十余畝,草屋,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11〕蝸舍:喻舍之狹小。何遜《仰贈從兄興寧南詩》:“卻忘鳥臺春樹老,獨歸蝸舍暮云深。” 燕巢:燕之巢。雍陶《秋居病中詩》:“荒簷數蝶縣蛛
,空屋孤螢入燕巢。”
〔12〕畹:通“苑”。春畹,即春苑。 蕙蘭:蘭屬,亦單稱蕙。葉同草蘭而稍瘦長,暮春開花,一莖著八九花,香遜于蘭,色亦略淡。《古詩十九首》之七:“傷彼蕙蘭花。”
〔13〕天官:泛指百官。 甸:郊外曰甸。又王田曰甸。
〔14〕梁園:漢代梁孝王所經營之兔園,與梁苑同。韋安石《梁園宅侍宴》宴應制詩:“梁園開勝景,軒駕動宸衷。”
〔15〕尚書:此處指盧弘讓。 道光:道德的光輝。《晉書·汝南王亮傳》:史百曰:“與晉郁興,載崇藩翰。兮毛錫瑞,道光恒典。”
〔16〕愷悌:和樂簡易:《左傳·僖十二年》:“愷悌君子,神所勞矣。” 懋:盛大。
〔17〕上國:京師,首都。唐劉長卿《劉隋州集》七《客舍贈別韋九建任何南……詩》:“傾者游上園,獨能光選曹。”投刺:謂投送名刺,以備進謁。梁武帝《孝思賦序》:“先君體有不安,晝則輟食,夜則廢寢,方寸煩亂,容身無所,使投刺解職,從遵歸路。” 東京:隋唐都長安,以洛陽為東都。
〔18〕抵掌:側手擊掌。《史記·優孟傳》:“為孫叔敖衣冠,抵掌談語。”
〔19〕咫尺:比喻距離很近。 蓬蒿:蓬草。
〔20〕“便當”二句:趙:指戰國時趙孝成王。 簦:有長柄的笠,猶今之傘。 秦:指戰國時秦國。 :用麻草做的鞋。《史記》卷七十九《范睢列傳》:“夫虞卿躡
檐簦,一見是趙王,賜白璧一雙,黃金百鎰。”
【賞 析】
此文乃作者寫給尚書范陽公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使盧弘讓的信。其時盧氏聘李商隱為判官。故李氏在信中先講自己的情況,頗有懷才不遇之感;后寫盧氏的政績、品德,并對聘任自己,表示衷心感謝。文章寫得清新、華美,但用典太多,大偏,使讀者增加了讀懂此文的難度。例如文中所用的“便當焚游趙之簦,毀入秦之”,便是六朝人也少用的偏典,前人對此,曾有所評議。如吳炯《五總志》:“唐李商隱為文,多檢閱書史,鱗次堆積左右。”清王漁洋也說過:“一篇《錦瑟》解人難。”(《錦瑟》為李商隱的詩篇)20世紀30年代楊霽云為魯迅編了《集外集》后,寫信盛贊魯迅的舊體詩如何好,并說可與李商隱匹配。為此魯迅回信說:“玉谿生(李商隱號玉谿生)清詞麗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則為我所不滿。”(《魯迅全集》1996年版第十二卷612頁)。筆者認為李商隱不僅寫詩用典太多,即便是這篇短信亦用典太多、太偏,從而令人難以卒讀。
上一篇:駢文《三都賦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駢文《上武侍極啟》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