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
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
歘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空中亂潨射,左右洗青壁。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閑。
無論漱瓊液,且得洗塵顏。
且諧宿所好,永愿辭人間。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矗立在鄱陽湖畔的廬山,林壑幽邃,山泉優美,自古以來就以她奇秀的風姿吸引著眾多詩人、藝術家的靈心和彩筆。他們根據自己對廬山獨特地觀察與體驗,寫出來的詩文,繪出來的圖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文學藝術的畫廊。詩人李白的 《望廬山瀑布》,就是在廬山綺麗、壯觀的景色面前,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
《望廬山瀑布》共兩首。一首是五言古詩,一首是七言絕句。前者寫從近處仰觀瀑布的生動景象;后者寫遠望中瀑布的壯美情景。
關于這兩首詩的寫作時間,大約有三種說法: 一說是見于黃錫珪《李太白年譜》所附《李太白編年詩目錄》,認為這兩首詩是作于肅宗至德元年六月,李白隱居廬山時。即公元756年,玄宗天寶十五載;一說是見今人詹锳《李白詩文系年》 將這兩首詩的時間系之于開元十四年;最后一說是見于復旦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選注的 《李白詩選》,把這兩首詩編入“不編年部分”,同時根據詩中 “且諧宿所好,永愿辭人間”兩句推測,認為這兩首詩“大約是晚年準備隱居廬山時所作”。
我們同意詹锳先生的意見,認為這兩首詩大約同時寫于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此時李白二十六歲。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青年詩人,呈現在他面前的匡廬完全是一派新的境界,與他那早已熟悉了的巴山蜀水,在風格上是迥異的。大自然的魅力使詩人內心點燃起無限的激情,因而情不自禁的發出了由衷的贊嘆。造物者的神斧奇功,大自然的造化威力,使青年詩人內心的激流不停地撞擊著,因而他用縱橫鋪排的賦體寫了一首五言古詩,但又深感“言之不足”,于是又寫了一首七言絕句,生動地刻畫了瀑布所表現出的令人驚心動魄的雄偉形象。這首七絕顯然是前面古詩所表現的景物,在詩人的構思中更加藝術化的典型再現。
詩人李白之所以在同一題目之下,寫完一首五古之后,再寫一首七絕,應該認為這決不是偶然地重復,而是客體的廬山景色,給詩人主觀上帶來的印象實在太深刻了,因而他才有意識地再寫一篇七絕以互相補充。關于這兩首詩藝術成就的高低,古代詩論家有人曾作過一番比較,宋人葛立方認為: “‘銀河一派’ ①猶涉比類,未若前篇云:‘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鑿空道出,為可喜也?!?《韻語陽秋》卷十三)。胡仔也說過:“太白前篇古詩云:‘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磊落清壯,語簡而意盡,優于絕句多矣?!?《苕溪漁隱叢話》 后集卷四)此外與李白同時的詩人任華在其《雜言寄李白》中,也說:“余愛此兩句。”如果由此就可得出五古“優于絕句多矣”的結論,實難免有些以偏蓋全,誠然五古中的這兩句是以白描的手法形容瀑布,具有“體物而瀏亮”的特點,并富有獨特的想象力,但就全詩來看,這兩句詩只不過是“一篇之警策”,而并不是全篇。從詩歌的全篇而論,真正能作到“語簡而意盡”地概括出廬山瀑布形象特點的。是后面的七絕,而不是前面的五古。總觀古詩全篇,從“掛流三百丈”句起,至“流沫沸穹石”句止,共十四句,由于是從近處仰觀瀑布,所以詩人觀察的比較細致,因而都是對瀑布做正面、詳盡地描述?!皰炝魅僬?,噴壑數十里”描繪出從高高的懸崖上奔流而下,注入深潭的瀑布氣勢之壯觀;“歘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形容洶涌奔騰的水流,快如飛電,形如白虹;“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寫瀑布居高臨下,奔騰傾瀉的景象,使詩人頓感驚訝,一時間竟以為是那天界的銀河下落,河水傾倒而下灑向云天?!把鲇^勢轉雄,壯哉造化功”,詩人仰望飛瀑氣勢的雄偉,感嘆大自然造化是多么壯觀!“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是富于創造性的描寫,它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正是因為這白描的手法,寫出了瀑布的特點。前者寫出了瀑布的湍急、奔騰,即使是海風也難以把它吹斷;后者描繪出它的顏色,江上的月光照射著它,由于瀑布自身是白色,所以竟什么也看不出來。“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倍际敲鑼懫俨妓ㄋ臑R,沖刷著左右石壁;在陽光照射下,水珠飄散,顯出輕盈的彩霞,流水翻滾洗刷著巨石??傊@十四句詩,體現了詩人的細致觀察,從不同角度描寫了瀑布飛流的動態。
如果說這首五言古詩,是以二十二句的篇幅,表達了詩人對廬山瀑布的印象,抒發了詩人對廬山瀑布的情思,而又取得了完美的藝術效果的話,那么,在同一個題目下的七言絕句,雖然只有四句詩,但是它卻表現出高度的典型概括力和極大的藝術容量。
詩歌開頭,不直寫瀑布,而先寫山,“日照香爐生紫煙”,陽光映照著香爐峰,上面蒸騰著紫色的煙霧,這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香爐上輕煙繚繞、盤旋升騰的情景,比喻真實、親切。這里寫山的雄偉高大,正是為了映襯瀑布的壯美、奔放,這一句恰好給瀑布描繪出一幅雄偉宏大的背景。
“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就是遠望,點出了詩題中的 “望”字?!皰臁弊置摽诙觯恢圹E,卻傳神入化,繪出了遠望中瀑布的形象,這不僅使詩句更加凝煉,同時也把瀑布這一主要景物突現出來。這句詩引導讀者遠望瀑布,雖然沒有直接對瀑布進行具體描寫,但是一幅氣象宏偉的山水圖畫卻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飛流”二字既寫出了瀑布掛流懸崖,騰空而下的動態,也表現了水勢的迅疾。“直下”,與前句“掛前川”相呼應,既寫出了瀑布垂直下瀉的情狀,也寫出了瀑流陡峭、險峻之勢?!叭С摺憋@然是夸張之辭,并非實指,這是李白詩歌修辭的特色之一。
“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句,是詩人借助藝術想象,使景物升騰到更高的境界,以銀河欲落之勢,比作瀑布下瀉的景象。瀑布的壯美、氣勢的磅礴,飛流躍動的情景,霎時間呈現在讀者面前。它給人以美的感受,以力的激發,表現出詩人濃厚的個性特征。曲折地表現了李白沖決束縛、追求自由的熱情和飄逸不群的風格。在這里我們似乎看到詩人自己的活動,看到他登高遠望、遺世獨立,精神與天地相往來的風貌,從而大大地擴張了詩歌的容量。
總之,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在那高山、急流、飛瀑之中,恍忽看到了詩人的身影,正是在這優美的大自然中,熔入了詩人的感情,賦予了詩人的美學理想,因而自然景物才被表現得那樣壯美,才會產生那樣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綜上所述,《望廬山瀑布二首》所表現出的特點是同中有異的,是在同一題目下的兩首詩,如果說前面五言古詩的特點是豐富、細致;那么后一首七絕的特點則是精煉、傳神,可以說二者是各有千秋的。
上一篇:李白《望廬山五老峰》原文閱讀|賞析
下一篇:李白《望鸚鵡洲懷禰衡》原文閱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