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聞絳樹兩歌, 一聲在喉, 一聲在鼻①;黃華二牘, 左腕能楷,右腕能草②。神乎技矣!吾未之見也。今則兩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牘而無區乎左右, 一聲也而兩歌, 一手也而二牘, 此萬萬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頭記》③一書。嘻!異矣。夫敷華掞藻④,立意遣詞, 無一落前人窠臼⑤, 此固有目共賞, 姑不具論。第⑥觀其蘊于心而抒于手也, 注彼而寫此, 目送而手揮, 似譎而正,似則而淫⑦,如《春秋》之有微詞, 史家之多曲筆⑧。試一一讀而繹⑨之:寫閨房則極其雍肅也,而艷冶已滿紙矣⑩;狀閥閱則極其豐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11);寫寶玉之淫而癡也,而多情善悟不減歷下瑯琊(12);寫黛玉之妬而尖也,而篤愛深憐不啻桑娥石女(13)。他如摹繪玉釵金屋,刻畫薌澤羅襦(14), 靡靡焉幾令讀者心蕩神怡矣(15),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褻(16), 不可得也。蓋聲止一聲, 手止一手, 而淫佚貞靜,悲戚歡愉,不啻(17)雙管之齊下也。噫!異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遷乎(18)?然吾謂作者雖有兩意,讀者當具一心。譬之繪事,石有三面, 佳處不過一峰;路看兩蹊, 幽處不踰一樹。必得是意,以讀是書, 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 祗挹(19)清輝;如雨天花(20),但聞香氣。庶得此書弦外音乎?乃或者以未窺全豹為恨, 不知盛衰本是回環,萬緣無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轉語,而萬千領悟,便具無數慈航(21)矣。彼沾沾焉刻楮葉以求之者(22), 其與開卷而寤者幾希!德清戚蓼生曉堂氏。
(有正本《紅樓夢》卷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影印)
注釋 ①“吾聞絳樹兩歌”三句——據《稗史匯編》卷五十八載: “絳樹一聲能歌兩曲,二人細聽,各聞一曲,一字不亂,人疑其一志在鼻?!苯{樹,古代歌女名。徐陵《雜曲》:“碧玉宮伎自翩妍,絳樹新聲最可憐?!?②“黃華二牘”三句——據《稗史匯編》卷五十八載:“當時有黃華者,雙手能寫兩牘,或楷或草,揮毫不輟,各自有意?!睜?du),古代寫字用的木簡。③《石頭記》——甲戌本《凡例》:“是書題名極多, 《紅樓夢》,是總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風月寶鑒》,是戒妄動風月之情。又曰《石頭記》,是自譬石頭所記之事也?!薄都t樓夢》第一回載:“因有個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忽從這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經過,忽見一大塊石上字跡分明,編述歷歷”, “從頭至尾抄錄回來,問世傳奇。從此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 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④敷華掞藻——鋪張文采,舒展辭藻。掞(shan),同“敷”,鋪張、舒展。⑤窠臼——陳規舊套。窠(ke),巢穴。⑥第——僅,只。⑦“似譎而正”二句——譎(jue),怪異,不正。則,正規。淫,放縱,不正規。⑧“如《春秋》”二句——《春秋公羊傳·定公元年》: “定、哀多微辭?!敝^孔子修《春秋》對魯定公、魯哀公多用“微辭”表示貶意。微辭,隱含貶意的言辭。曲筆,舊時史家為有所顧忌,不敢據事直書,但又能委婉曲折地加以表達的一種筆法。⑨繹(yi)——理出頭緒。⑩“寫閨房”二句——閨房,女子居住的內室。這里借指女子。雍肅,和穆莊重。艷冶,艷麗妖冶,多用以形容女子姿態。⑾“狀閥閱”二句——閥閱,借指仕宦人家。古代仕宦人家大門外的柱子,在左曰閥,在右曰閱,常用來榜貼功狀。豐整,富足而有秩序。式微,衰微,敗落。⑿歷下瑯琊——歷下,古邑名,在今山東濟南市西。此指歷下某人?;蛞芍概~人李清照。瑯琊,古邑名,在今山東膠南瑯琊臺西北?!妒勒f新語·任誕》載: “王長史登茅山大慟哭曰:‘瑯琊王伯輿終當為情死。’”王伯輿,名,瑯琊人,歷司徒長史。⒀桑娥石女——桑娥,指漢樂府《陌上桑》所寫采桑女子羅敷。石女,指氏女。伊世珍《瑯環記》引《江湖紀聞》:“石龍風者,傳聞為石氏女嫁為尤郎婦,情好甚篤。為商遠行,妻阻之不從。尤出不歸,妻憶之,病亡。臨亡長嘆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遠行,吾當作大風,為天下婦人阻之?!院笊搪冒l船,值打頭逆風,則曰:‘此石龍風也。’遂止不行。” (14)薌澤羅襦——薌澤, 同“香澤”,香氣。羅襦(ru),絲織的短襖。⒂“靡靡焉”句——靡靡,富麗的樣子。心蕩神怡,猶言“心蕩神搖”或“心蕩神迷”,意謂情思被外物吸引而飄飄然。⒃猥褻(wei xie)——淫亂,指下流的語言或行為。⒄不啻(chi)——不只,不但,不僅。⒅“其殆”句——殆(dai),幾乎,差不多。稗官野史,泛稱記載逸聞瑣事的文字。這里特指小說。盲左,指《左傳》、《國語》的作者左丘明。司馬遷《太史公自序》:“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备w,指《史記》的編纂者司馬遷,他曾受過腐刑。⒆挹(yi)——舀,汲取。⒇如雨天花——傳說梁武帝時云光法師講經,感動上天,天花紛紛墜落。見《高僧傳》, 《維摩經》也有類似記載。(21)慈航——謂佛以慈悲之心超度眾生脫離苦海,得登彼岸,猶如舟航濟眾。(22)“彼沾沾焉”句——沾沾,自鳴得意的樣子。楮(zhu)葉,典出《韓非子·喻老》: “宋人有為其君以象為楮葉者,三年而成;豐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象,象牙;楮葉,楮樹的葉子。后因以比喻模仿逼真。
賞析 戚蓼生面對《石頭記》一再感嘆:“嘻,異矣!”對《石頭記》的寫作技巧和藝術成就給予充分肯定和熱情贊美。他認為, 《石頭記》的妙處恰如“絳樹兩歌,一聲在喉,一聲在鼻;黃華二牘,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石頭記》能夠取得這樣的藝術效果,就在于“敷華掞藻,立意遣詞,無一落前人窠臼”。對此,曹雪芹在《石頭記》開卷第一回就說:“歷來野史,皆蹈一轍,莫如我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鮮別致……”戚蓼生認為,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姑不具論”。他在序文中著重闡述了曹雪芹的藝術匠心和高超技巧。
戚蓼生運用樸素的藝術辯證法縱覽《石頭記》在藝術處理上的高超技巧,認為這部小說善于多視角、多層次地對人物、情節、場面等作全方位的描寫,也就是善把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對主動者與被動者的描寫,對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描寫,都巧妙地結合起來,造成奇特的藝術效果。這就是他所說的“注彼而寫此, 目送而手揮,似譎而正,似則而淫”, “寫閨房則極其雍肅也,而艷冶已滿紙矣;狀閥閱則極其豐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對寶玉、黛玉的描寫如此,對“玉釵金屋”的描寫也莫不如此。應該說,這是對《石頭記》藝術特色的精煉概括。這也就是評論家所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用寫詩的方法寫小說”,“寫人則栩栩如生,寫物則歷歷如繪”,等等。
這樣,就使作者的愛憎褒貶不像論說文、說明文那樣,不加隱蔽地直接道出,使人一目了然,而是深深地蘊藏在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中。這實際上就是寓玄想于實境、化情思為景物。寓幻于真,以實顯虛,虛實隱顯的莫測變化和靈活運用,是達到“以少總多”、“一以當十”的藝術效果的重要途徑。這樣做的妙處,誠如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所說: “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化情思為景物,就是以神求形,移情入景,情景交融,通過境來表現意,從而創造出生動優美、韻致精深的意境。這樣做, 自然就產生了“弦外音”——言外意。如同“《春秋》之有微詞, 史家之有曲筆”。“微詞”、“曲筆”,來自虛構、虛寫,亦即曹雪芹所謂“真事隱去”、“假語村言”。但“假語”來自“真事”,亦即“虛”來自“實”。曹雪芹聲稱,他寫《石頭記》 “追蹤躡跡,不敢稍加穿鑿”。這種以“真”為核心的寫實主義審美觀,是對受儒家正統觀美學思想影響,標榜“惡則無往不惡,美則無一不美”——以“善”為核心的政教主義審美傳統的突破。這種突破——創新,同樣深深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傳統,可以說是以《左傳》、《史記》為代表的史傳文學寫實精神的繼承與發揚。“詩”與“史”、“虛”與“實”的有機結合,使得《石頭記》具有了廣博而深厚的思想藝術內涵,多層面的審美效應和解讀可能。
正因為如此,戚蓼生稱贊《石頭記》的作者是“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遷”。
正因為如此,讀者閱讀欣賞這部巨著也要轉換眼光:“作者雖有兩意,讀者當具一心。譬之繪事, 石有三面,佳處不過一峰;路看兩蹊,幽處不踰一樹”;“如捉水月,祗挹清輝;如雨天花,但聞香氣”;“必得是意,以讀是書,乃能得作者微旨”。
尤為難得的是,戚蓼生還指出, 《石頭記》是一部沒寫完的書,有人“或者以未窺全豹為恨”,他卻以為“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轉語”,認為此書的結局已經可以“領悟”,大可不必“沾沾焉刻楮葉以求之”了。
戚蓼生逝世的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程偉元、高鶚對其在上一年將曹雪芹原著和高鶚續作“合璧”為《繡像紅樓夢》 (即“程甲本”)的基礎上,再次校訂,改版重印為《新鐫全部繡像紅樓夢》(即“程乙本”)。這時,距曹雪芹之死,最多才30年。在這以前,還沒有發現有誰能對《石頭記》的寫作技巧和藝術成就作出過如此精辟的評論。僅此而言,戚蓼生的這篇序文就成為“紅學史”上一宗極為珍貴的史料,具有獨特的文獻價值。
戚蓼生寫這篇序文的時間, “我推想他(乾隆)三十四年到京應試,正是雪芹死后五六年,《石頭記》正在已出不久,大有盛行之時,廟市爭售鈔本,他便買得一部——因為彼時外省赴試舉子往往是賃居寺院的,而廟市就在他眼前。作序大概也不出此時前后。他已是40歲的中年人,莫怪有‘悟’語,非復淺薄少年流連光景的見識了。后來離京,想必帶回南方去。不知經過多少年,怎么原因,流入狄楚青之手,便成了現在的戚本”(周汝昌《紅樓夢新證·附錄編·戚蓼生考》)?!捌荼尽奔从姓龝值页嗍〕霭娴钠蒉ど虮?。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十幾種脂批本系統《石頭記》抄本中抄寫質量最高、文字最完整(前八十回俱存)的一個珍貴版本。戚蓼生的序,以其筆調非凡、見地超卓,也足以與《石頭記》一起名世不朽。
上一篇:《盛世危言》初刊自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禮運注》敘|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