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我有幸讀孟實先生《無言之美》初稿, 愛它說理的透徹。那篇講演稿后來印在《民鐸》里,好些朋友都說好。現在想不到又有幸讀這部《文藝心理學》的原稿,真是緣分。這8年中孟實先生是更廣更深了,此稿便是最好的見證;我讀完了, 自然也感著更大的欣悅。
美學大約還得算是年輕的學問,給一般讀者說清的書幾乎沒有;這可窘住了中國翻譯介紹的人。據我所知,我們現有的幾部關于藝術或美學的書,大抵以日文書為底本;往往薄得可憐, 用語行文又太將就原作,像是西洋人說中國話,總不能讓我們十二分聽進去。再則這類書里, 只有哲學的話頭,很少心理的解釋, 不用說生理的。像“高頭講章”一般,美學差不多變成丑學了。奇怪的是“美育代宗教說”提倡在十來年前,到如今才有這部頭頭是道,醰醰有味的談美的書。
“美育代宗教說”只是一回講演; 多少年來雖然不時有人提起,但專心致志去提倡的人并沒有。本來這時代宗教是在“打倒”之列了,“代替”也許說不上了;不過“美育”總還有它存在的理由。江紹原先生和周豈明先生先后提倡過“生活之藝術”;孟實先生也主張“人生的藝術化”。他在《談美》的末章專論此事:他說, “過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又說,“藝術的創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賞, 生活也是如此”;又說, “生活上的藝術家也不但能認真,而且能擺脫。在認真時見出他的嚴肅, 在擺脫時見出他的豁達”;又說,“不但善與美是一體,真與美也無隔閡”。——關于這句抽象的結論, 他有徹底的說明, 不僅僅搬弄文字。這種藝術的態度便是“美育”的目標所在。
話是遠去了, 簡截不繞彎的說罷。你總該不只一回念過詩, 看過書畫,聽過音樂, 看過戲;(西洋的也好, 中國的也好,)至少你總該不只一回見過“真山真水”, 至少你也該見過鄉村郊野。你若真不留一點意,也就罷了;若你覺得“美”而在領略之余還要好奇的念著“這是怎么回事”,我介紹你這部書。人人都應有念詩看書畫等等權利與能力,這便是“美育”;事實上不能如此,那當別論。美學是“美育”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或者說是拆穿“美”的后臺的。有人想,這種尋根究底的追求已入理知境界, 不獨不能增進“美”的欣賞,怕還要打消情意的力量,使人索然興盡。所謂“七寶樓臺,拆碎不成片段,”正可用作此解。但這里是一個爭論,世間另有人覺得明白了欣賞和創造的過程可以得著更準確的力量, 因為也明白了走向“美”的分歧的路。至于知識的受用, 還有它獨立的價值, 自然不消說的。何況這部《文藝心理學》寫來自具一種“美”, 不是“高頭講章”,不是教科書,不是咬文嚼字或繁征博引的推理與考據;它步步引你入勝, 斷不會教你索然釋手。
這是一部介紹西洋近代美學的書。作者雖時下斷語, 大概是比較各家學說的同異短長,加以折衷或引伸。他不想在這里建立自己的系統, 只簡截了當的分析重要的綱領,公公道道的指出一些比較平坦的大路。這正是眼前需要的基礎工作。我們可以用它作一面鏡子,來照自己的面孔,也許會發見新的光彩。書中雖以西方文藝為論據,但作者并未忘記中國;他不斷的指點出來, 關于中國文藝的新見解是可能的。所以此書并不是專寫給念過西洋詩, 看過西洋畫的人讀的。他這書雖然并不忽略重要的哲人的學說, 可是以“美感經驗”開宗明義,逐步解釋種種關聯的心理的, 以及相伴的生理的作用, 自是科學的態度。在這個領域內介紹這個態度的, 中國似乎還無先例;一般讀者將樂于知道直到他們自己的時代止的對于美的事物的看法。孟實先生的選擇是煞費苦心的;他并不將一大堆人名與書名向你頭頂上直壓下來,教你望而卻步或者皺著眉毛走上去, 直到掉到夢里而后已。他只舉出一些繼往開來的學說, 為一般讀者所必需知道的。所以你念下去時,熟人漸多,作者這樣騰出地位給每一家學說足夠的說明和例證,你這樣也便于捉摸, 記憶。
但是這部書并不是材料書,孟實先生是有主張的。他以他所主張的為取舍衡量的標準;折衷和引伸都從這里發腳。有他自己在里面,便與教科書或類書不同。他可是并不偏狹,相反的理論在書中有同樣充分的地位;這樣的比較其實更可闡明他所主張的學說——這便是“形象的直覺”。孟實先生說: “凡美感經驗都是形象的直覺。……形像屬于物,……直覺屬于我,……在美感經驗中,我所以接物者是直覺而不是尋常的知覺和抽象的思考;物所以對我者是形象而不是實質成因和效用。”(第一章)他在這第一章里說明美感的態度與實用的及科學的態度怎樣不同,美感與快感怎樣不同,美感的態度又與批評的態度怎樣不同。末了他說明美感經驗與歷史的知識的關系,他說作者的史跡就了解說非常重要, 而了解與欣賞雖是兩件事, 卻不可缺一。這種持平之論,真是片言居要,足以解釋許多對于考據家與心解家的爭執。
全書文字像行云流水, 自在極了。他像談話似的, 一層層領著你走進高深和復雜里去。他這里給你來一個比喻, 那里給你來一段故事,有時正經,有時詼諧;你不知不覺的跟著他走, 不知不覺的“到了家”。他的句子、譯名、譯文都痛痛快快的, 不扭捏一下子,也不盡繞彎兒。這種“能近取譬”“深入顯出”的本領是孟實先生的特長。可是輕易不能做到這地步;他在《談美》中說寫此書時“要先看幾十部書才敢下筆寫一章”,這是謹嚴切實的工夫。他卻不露一些費力的痕跡,那是工夫到了家。他讓你念這部書只覺得他是你自己的朋友,不是長面孔的教師, 寬袍大袖的學者,也不是海角天涯的外國人。書里有不少的中國例子, 其中有不少有趣的新穎的解釋:譬如“文氣”“生氣”“即景生情, 因情生景”, 豈不都已成了爛熟的套語?但孟實先生說文氣是“一種筋肉的技巧,” (第八章)生氣就是“自由的活動”,(第六章)“即景生情, 因情生景”的“生”就是“創造”。(第三章)最有意思的以“意象的旁通”說明吳道子壁畫何以得力于斐旻的舞劍, 以“模仿一種特殊的筋肉活動”說明王羲之觀鵝掌撥水,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書法, (第十三章)又據佛蘭斐爾的學說,論王靜安先生《人間詞話》中所謂“有我之境”實是無我之境, 所謂“無我之境”倒是有我之境。(第三章) (作者注:這一段已移到《詩學》里去了。)這些都是入情入理的解釋, 非一味立異可比。更重要的是從近代藝術及寫實主義的立場為中國藝術辯護。(第二章)他是在這里指出一個大問題;近年來國內也漸漸有人論及,此書可助他們張目。東漢時蔡邕得著王充《論衡》, 資為談助;《論衡》自有它的價值,決不僅是談助。此書性質與《論衡》迥不相類, 而兼具兩美則同:你想得知識固可讀它,你想得一些情趣或談資也可讀它;如入寶山, 你決不會空手回去的。
1932年4月倫敦
(《文藝心理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賞析 美學最初是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一支,和倫理學、心理學、藝術理論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但又逐步和它們有區別,漸漸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在一般人看來,美學是神秘而且玄妙的。人們對“美”早就有所感悟和認識,但是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卻往往難以系統化。在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些學者曾先后翻譯了外國的有關美學著作。他們希望通過介紹西方文化,促進中國美學的發展。其中,朱光潛先生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他幾乎竟一生之力致力于西方美學和文藝理論著作的翻譯。現在我們常用的美學理論書籍,大多都與他的名字聯系在一起。朱光潛先生的譯著是一座宏偉富麗的橋梁,它溝通了多方面的領域。《文藝心理學》一書是這座橋梁上的一根扶手。
不難看出,朱自清先生是以一種高度贊賞的筆調為《文藝心理學》欣然作序的。在序言中,朱自清先生不僅介紹了書的內容,文字特點,還在開篇交代了此書出現的背景。因為“美學大約是年輕的學問,給一般讀者說清的書幾乎沒有”,就是僅有的幾部關于藝術或美學的書,還像“高頭講章”一般。而現在,美育已提上日程,而且相當一部分人需要明白欣賞和創造的過程,以得到更準確的指導,所以此書如大旱中的甘霖、雪中的炭火。
在序言中,他稱贊此書為“頭頭是道,醰醰有味”,寫來自具一種美,不是“高頭講章”,不是教科書,不是咬文嚼字或繁征博引的推理與考據,它步步引人入勝,斷不會教你索然釋手。“你想得到知識固可以讀它,你想得一些情趣或談資也可讀它”。作為學者的朱自清,對藝術的研究也是很有見地的,他對此書有很高的評價,是因為本書是我國現代第一部較系統的美學專著,其提出的“美是形象的直覺”說,肯定將對我國的美學理論產生極大的影響。我們從這篇序文中看到推薦者一顆熱切的心。朱自清關心我國學術的發展,他希望中國有進步的美學理論,他能夠意識到此書對于中國美學界的價值。
《文藝心理學》的作者朱光潛,是中國美學界的泰斗,再加上朱自清對此書極高的贊譽,無疑會使當時“京城為之紙貴”。更重要的是,美學這一年輕的學問被推向了中國文藝理論界,會喚起更多的人來關注這一領域。
上一篇:新注《資治通鑒》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繼承和發揚中國電影的戰斗傳統——《中國電影發展史》重版序言|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