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摹繪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定義]采用語言形式把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包括聲音、形狀、色彩、氣味等)生動地形容出來的一種修辭方式。
摹繪借助語言符號的代替轉換功能,一般用形容詞來“臨摹”物象,在書面上再造事物的真實感,讓人由語言信號進入經驗聯想,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實現突出事物特點、營造特定氛圍、增加藝術感染力等多方面的修辭效果。摹繪當然要盡可能相象,但又不以逼真為最終目的,而是追求進一步營造一種建立在形似基礎上的情趣與氛圍。
[例釋]根據摹繪的具體對象,可以分摹聲、摹狀、摹色、摹味等類型。
(1)摹聲。用語言描摹聲音的音響特征。
例1:“小弟弟,好玩呢,洋銅鼓,洋喇叭,買一個去。”引誘的聲調。接著是“冬,冬,冬,——叭,叭,叭。”當,當,當,——“洋瓷面盆呱呱叫,四角一只真公道,鄉親,帶一只去吧。”(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作者用“冬,冬,冬”、“叭,叭,叭”、“當,當,當”分別摹繪銅鼓、喇叭和搪瓷面盆的聲音,把小商販招攬生意的情景描寫得活靈活現。
(2)摹狀。用語言形容事物的形狀。也叫摹形。
例2:女人容易跟風,流行卷發了,也不管合適不,都跟著卷了頭。你看李小姐那亂蓬蓬的卷發,活像個翻毛雞。
例3:黃楊扁擔圓溜溜,挑擔白米下柳州。(民歌《黃楊扁擔》)
例2“亂蓬蓬”,形象地描繪出隨意卷發后的狼狽狀態。例3“圓溜溜”,生動地表現出扁擔的形狀和質感。
(3)摹色。用語言摹寫事物的色彩。
例4: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魯迅《雪》)
例4用“血紅”、“白中隱青”、“深黃”、“冷綠”等色彩詞語來描繪各色花草,叫人感到色彩斑斕,美不勝收。
(4)摹味。用語言表現味覺、味道的特征。
例5:青春猶如酸溜溜的檸檬汁,或似苦澀澀的咖啡茶。
例5借助“酸溜溜”、“苦澀澀”的味覺經驗,對青春期的生命體驗和情感特征的領悟更增進了一層。
用于摹繪的詞語,有的已比較定型,如“四四方方”、“圓圓滾滾”、“綠油油”、“矮墩墩”、“瘦精精”、“胖乎乎”、“齊刷刷”、“香噴噴”等。
[辨析1]摹狀與感嘆。見“感嘆”條。
[辨析2]摹狀與借喻。都是形象化的表達手段,都是運用由甲及乙的方式。區別是:
有的借喻也用來描繪人或事物的外形,如夏衍筆下的“蘆柴棒”、魯迅筆下的“圓規”等。相對而言,摹狀是直接用詞語形容物象,借喻是間接地先打一個比方,然后在這個語境下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出現。借喻可以還原成一個完整明喻,如“豆腐西施楊二嫂,兩只腳細腳伶仃的,活像一只叉開的圓規”,摹狀不能這樣。
恰當地運用摹狀,可以增強敘述的形象感和真實性,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如睹其態,如觀其色,如品其味,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摹狀還可以表達作者對所寫事物的強烈的感情態度。有時它不但能把聲、形、色、態等生動地傳達給讀者,還能造成一種特定的氣氛:或安靜,或熱鬧,或緊張,或輕松,或愉快,或凄涼,增強語言表達的藝術效果。
[辨析3]摹狀與示現。見“示現”條。
[辨析4]摹狀與圖示。都用于狀物,都以形象為手段。區別是:
摹狀靠語言手段,相對圖示來說,是一種間接形容;圖示卻利用語言以外的手段,比較直觀地類比物象。從修辭效果看,摹狀側重形容,點染意趣;圖示側重比況,追求量上等值逼真。
上一篇:什么是升華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下一篇:什么是合說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