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長安歸還揚州
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這是一首抒寫思鄉之情的詩。可能是江總入隋后南還途中所作。據《古詩箋》記載,此詩亦題作“長安九日詩”,內容稍有不同:心逐南云去,身隨北雁來。故園籬下菊,今日為誰開?
這首詩開門見山,直寫歸心。 “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南云”,在這里是借用陸機賦“指南云以寄款”的含義,指飄向故鄉的云; “北雁”暗接南飛,用以形容詩人自身的心境。 “南云”和“北雁”之前,分別加上“心逐”和“形隨”,生動地表現了詩人急迫的歸鄉之情。
為什么會如此歸鄉心切呢?因為詩人深切地思念故鄉。思之愈深,求歸愈切;求歸愈切,思之亦彌深。這是人之常情。盡管已經踏上了歸途,但現實畢竟是還沒回到故鄉。此時此刻,故鄉對于他還是在思念之中,而不是實實在在已經到達了的,更何況重陽登高之日,恰好又是一個引人思鄉戀親的節日,這當然就更增添了詩人的鄉情。站在高高的薇山亭上,望著飄逝的南云和向南而飛的北雁,想到它們會先自己而達故鄉,詩人羨慕不已,恨不得此身立時隨它們而去。
詩人登高而望鄉,他又想到了一些什么呢?他一定想到了故鄉的風土人情和自然景物,也想到了故鄉的親朋好友,或者故鄉的生活吧?然而,詩人對這些卻只字未提,只問了一句“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難道在這樣急切的歸心之下,詩人所關注的只是故鄉舊居籬下的菊花開了多少嗎?時值重陽,故鄉正是菊花盛開,詩人想到了舊居籬下的菊花,這是很自然的。但是,這后兩句詩不僅僅是講菊花,而是有著更深的含義。詩人思念故鄉,想到的東西太多了,卻又難于一一列舉。用什么方式才能把這一切都概括進來,而又不失為自然貼切呢?這首詩采用了“觀滴水而知滄海”的方法,詩人選取“賞菊籬下”這個過去故鄉生活中最親切、最熟悉的生活內容,來表現全部的思鄉之情,以一當十,以少總多,讀者自可舉一反三。這正是詩人的高妙之處和這首詩歌之所以動人的魅力之所在。
上一篇:烏生|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云居寺高頂|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