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己卯秋闈被擯①,退而讀書, 感四國之多虞②,恥經生之寡術。于是,歷覽二十一史③,以及天下郡縣志書、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冊之類,有得即錄,共成四十余帙④,一為輿地之記⑤,一為利病之書⑥。亂后多有散佚,亦或增補,而其書本不曾先定義例⑦, 又多往代之言,地勢民風與今不盡合。年老善忘,不能一一刊正,姑以初稿存之篋⑧中, 以待后之君子斟酌去取云爾。
壬寅七月望日⑨亭林山人書。
(《顧炎武詩文集》, 中華書局1959年版)
注釋 ①“崇禎己卯”句——崇禎己卯,即崇禎十一年(1639)。秋闈,秋試。闈,本指考試。被擯,未被錄取。②虞——誤,這里是不幸、災難的意思。③二十一史——明嘉靖時校刻史書,于宋人所稱“十七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后魏書》、《北齊史》、《周史》、《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外,加《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終明之時,均用此名。清乾隆時,《明史》告成, 又有“二十二史”之稱。④帙(zhi)——用布帛制的包書的套子,因即謂書一套為一帙。⑤輿地之記——指《肇域志》,重點記載歷代建置、地理沿革。⑥利病之書——指《天下郡國利病書》,重點記載各地山川形勢、物產資源以及農田水利、工礦交通、戶口賦役等“利病”之所在。⑦義例——著書的主旨和體例。⑧篋(qie)——小箱子。⑨壬寅七月望日——壬寅,即康熙元年(1662)。望日,農歷每月十五日。
賞析 明天啟六年(1626),顧炎武入縣學為諸生。爾后,連年科場角逐,耗去了他13年的寶貴時光。在這十幾年中,時局巨變:陜西農民起義,已成燎原之勢;與此同時,地處山海關外的后金屢挫明軍,雄踞遼沈,隨之更于公元1636年改后金為清,與朱明王朝分庭抗禮。嚴峻的社會現實,把顧炎武從科舉的迷夢中震醒。崇禎十一年鄉試落第后,他“退而讀書,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毅然掙脫了科舉帖括之學的桎梏。從這一年開始,他從歷代史書、方志中輯錄有關農田、水利、礦產、交通以及地理沿革等方面的材料,傾全力于《肇域志》和《天下郡國利病書》的編輯,試圖據以探尋國弱民貧的根源所在,從而揭開了一生為學的新篇章。因此, 《天下郡國利病書》雖系資料長編,尚須梳理條貫,然而在他的學術生命中卻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標志著顧炎武完成了從一個科場中人走向社會的轉折及其“經世致用”思想的確立。《<天下郡國利病書>序》,就是作者對于此書的寫作動機及其思想轉變軌跡的追憶。
《天下郡國利病書》是一部未完成稿,作者前后纂輯二十余年,分訂34冊。后又有分訂為50冊者,以均厚薄。此書由地理而論“利病”,不僅關注于江浙、內地,也關注于邊疆地區,兼及中國與有關國家的地理關系和貿易關系。它記各地的自然環境、政區劃分狀況和戍守形勢等,而以記各地經濟狀況為主,這使它在地理書中獨具特色。它雖然以輯錄前人論述成編,但于選材、標目、編次之中,亦足以反映出作者開闊的視野、深刻的見解和“經世致用”的纂述目的;它雖然是一部地理書,卻蘊含著纂輯者豐富的經濟、政治思想和歷史見解。
上一篇:《圍城》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少年飄泊者》自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