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望天門山》唐山水詩鑒賞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這首七絕為李白于天寶二年(743)游安徽時所作。天門山是安徽當涂縣的東梁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合稱,長江就從這兩山之間穿過。兩山夾江而立,壁立如削,對峙如門,故合稱為天門山。這一帶山勢險要,江流澎湃,景色極為壯觀。此詩以磅礴的氣勢和絢麗的色彩,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壯麗景色,屬李白詩中名篇之一。
詩的起句就不同凡響: “天門中斷楚江開”。好一個山斷江開! 這江水該有多大的力量,一句就把長江的雄偉氣勢寫出來了; 這詩句該有多大的氣魄,一句就把全篇的磅礴氣勢帶起來了。設若實寫長江從兩山之間穿過,沒有夸張,沒有想象,那詩就平淡無奇,索然無味了。李白畢竟是“詩仙”,他想象天門山擋住了長江的去路,江水怒不可遏,以雷霆萬鈞之力把天門山攔腰沖斷了,開山一沖而過。長江勢不可擋的氣勢,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李白在開元十四年(726)游歷天門山一帶時,曾寫有《橫江詞》六首,其中有“浪打天門石壁開”的句子,也很有氣魄,但畢竟不如“天門中斷楚江開”這句的氣魄大。此詩之所以把長江稱為楚江,是為了點明天門山的地理位置。安徽在春秋戰國時屬楚國,所以又把流經安徽的這段長江稱為楚江。
詩的第二句 “碧水東流至此回”,承首句進一步寫江水的氣勢,同時也寫長江在天門山的流向。長江至此由向東折向北流,“至此回”是說江水因轉彎而在此形成回旋。一個“回”字,寫出了江水回旋翻騰的樣子。江水在此回旋,其景色壯觀無比,李白在《橫江詞》詩中的詩句 “濤似連山噴雪來”,可作為“碧水東流至此回”一句的注腳。
詩的一、二句寫江流,第三句寫山勢。“兩岸青山相對”是實寫,而“相對出” 的一個“出”字,則把天門山高峻聳立、挺拔向上的態勢寫足寫活。
結句 “孤帆一片日邊來”,以開闊的視野,寫出了長江萬里的雄偉氣象。從天門山的地理方位看,這一句應是作者站在長江即將轉彎的高處,向西遠望所見。他望見在水天相接之處有一輪紅日,紅日近旁有一葉輕舟,輕舟高掛一片白帆正順流而下,飛馳而來,很有居高臨下的氣勢。
詩的三、四兩句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是歷來傳誦的名句,與李白的另一名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前者是向上游望,后者是向下游望,望的方向不同而已。
詩題為“望天門山”,全詩都是從“望”字著筆的。不過這個“望”字,作者并不是站在一處不動,而是不斷地變換方位,從不同的角度來望的。頭兩句應是作者站在某一制高點上來望,只有居高臨下地俯視大江,才能見出江水劈山穿峽的氣勢和西來北折的流向。第三句是作者從急駛的船上向上仰望,這樣看天門山才能有“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覺。結句是作者登高向上游遠眺,這樣才能望得見日邊孤帆。
這首詩在寫作手法上還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其一,是寫出了山水景物的動態美。為了寫出動態,詩中用了一連串的動詞,如 “斷”、“開”、“流”、“回”、“出”、“來”。詩不僅生動地寫出了水的動態,連靜止的山也給人以動的感覺。其二,是寫出了山水景物的色彩美。詩很注意各種色彩的協調搭配,碧水白帆,青山紅日,交織成一幅絢麗的立體的圖畫,而且這個圖畫不是靜止的,而是活動著的。我們欣賞這首詩,如同觀賞一幅長江勝景圖,我們能不由衷地贊美祖國的江山如畫嗎?
上一篇: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魏晉南北朝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李攀龍《杪秋登太華山絕頂》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