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湯高才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辛棄疾
南宋時,淮河以北半壁江山為金人統治,長期來,南宋小朝廷奉行秦檜之流的對金屈辱投降政策,茍且偷安,志氣銷磨殆盡。
宋寧宗趙擴即位以后,宰相韓侂胄籌劃北伐,起用了一批主戰派人士,賦閑多年的辛棄疾被任命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不久,于嘉泰四年至開禧元年(公元1204-1205),又改派到鎮江做知府。上面這首詞,就是辛棄疾在鎮江任上寫的。
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三國時代吳國開始在這里設置京口鎮,故鎮江又稱京口。孫權曾在這里建都。北固亭,在鎮江北固山上。北固山由長江南岸凸入江中,山勢峭拔,風光綺麗,山下江面開闊,可極目遠眺。當年梁武帝蕭衍對這里的形勝非常贊賞,題曰“天下第一江山”。山上的古跡如甘露寺、凌云亭、溜馬澗、狠石、試劍石等,相傳都與三國史實有關。北固亭又稱北固樓,建于東晉,后來廢毀,南宋孝宗、光宗時,又重建起來,成為人們登臨游覽的勝地,在宋人詩詞中多有在此宴會吟詠之作。辛棄疾這次來鎮江任職,已有六十多歲。這位畢生志在抗金以光復中原的老英雄,登臨北固樓,鳥瞰江山勝景,見這座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建功立業的名城,如今卻成為與金人對壘的邊防前線了,不禁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因而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借古諷今的詞篇。
這首《南鄉子》詞開頭第一句,就向人們發問:“何處望神州?”神州,本指中國,這里只是指早已淪陷的中原地區。這是一個倒裝句,實際是說:“望神州何處?”意思是:舉目遙望,中原家鄉在哪里呢?故國之思,溢于言表。詞人登樓,原是為了“望神州”,可是中原地區哪里能夠看到呢?收入眼底的只有北固樓周遭的一片山水風光,所以第二句說“滿眼風光北固樓”。此時辛棄疾站在長江之濱的北固樓上,翹首遙望金兵占領區,雖然目前風景依舊,大有山河改異之感。所以,何處望神州?弦外之音是:生我養我的中原故土,而今已非我所有了!開篇這突如其來的呵天一問,大有要從醉生夢死中喝醒世人之慨!
詞人收回遙望的視線,看著這北固樓近處的風物,一股懷古之情油然而生。想當年,多少成功大事業的人物,曾先后在京口起兵,他們在這里金戈鐵馬,演出過多少轟轟烈烈的歷史戲劇啊!這時,那北固樓的“滿眼風光”,那壯麗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隱隱約約地飄過一幕幕的歷史煙云,不禁引起了詞人千古興亡之感。
因此,詞人接下來再問一句:“千古興亡多少事?”世人們可知道,千年來,在這塊土地上經歷了多少朝代的興亡事變?這句話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鎮江,作為長江上一個戰略要地,從三國孫權而六朝,而南宋,經歷了多少次南北相爭,多少個朝代的興亡,其中有多少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啊!然而今天有誰來思考這個問題并作經天緯地的宏圖呢?辛棄疾不由望著腳下的滔滔江水出神: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悠悠”,兼指時間的漫長久遠和詞人思緒之連綿無窮。“不盡長江滾滾流”,是借用杜甫《登高》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千古多少興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詞人胸中翻滾的不盡愁思和感慨,又何嘗不似這長江不息的江水呢!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想當年,在這江防戰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三國時代孫權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兜鍪,古代兵士作戰時戴的頭盔,這里代指兵士。萬兜鍪,說統率精兵猛將之多。坐斷,即坐鎮、割據之意。這兩句是夸贊孫權少年有為,他年紀輕輕就統帥千軍萬馬,雄據東南一方,奮發自強,戰斗不息,何等英雄氣概!據歷史記載,孫權十九歲登基,繼父兄之后統治江東,西征黃祖,北拒曹操,獨居一方。赤壁之戰大破曹操,年方二十七歲。因此可以說,上面這兩句是實寫史事,因為他是千真萬確的歷史,因而更具有說服力。作者在這里一是突出了孫權的年少有為,“年少”如初生之犢不怕虎,“年少”而敢于與雄才大略、兵多將廣的強敵曹操較量,這就需要非凡的膽識。二是突出了孫權的蓋世武功,他不斷征戰,敢于斗爭,敢于勝利。而他之“坐斷東南”,在這一點上與南宋政權又極其相似。顯然,辛棄疾熱情歌頌孫權不畏強敵,堅決抵抗并戰而勝之,其中是寄托著自己精忠自許、白首不衰的壯志豪情的,同時也是用以反襯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碌無能、怯懦茍安。
下面,作者為了把文章做足,不惜以夸張的筆墨極力渲染孫權不可一世的英姿。他異乎尋常地第三次發問,以提請人們注意:“天下英雄誰敵手?”若問天下英雄誰配稱孫權的敵手呢?作者自問自答道:“曹劉。”唯曹操與劉備耳!這里化用了《三國志》上的一段話。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曹操曾經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指劉備)與操耳!”辛棄疾便借用這段故事,把曹操和劉備請來,給孫當配角,說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劉備才堪與孫權爭勝。我們知道,歷史上曹操、劉備、孫權三人,論智勇才略,孫權未必在曹操、劉備之上。辛棄疾在《美芹十論》中對孫權的評價也并不太高,然而,在這首詞里,他把孫權作為三國時代第一號叱咤風云的英雄來頌揚,其所以如此用筆,實際是借憑吊千古英雄之名,行針砭南宋現實政治之實。這種用心在詞的結尾則顯得更加清楚。
這首詞的最后一句是:“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歷》說:曹操有一次與孫權對壘,見吳國軍隊乘著戰船,軍容整肅,孫權儀表堂堂,威風凜凜,喟然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孫權字仲謀,論年紀,比曹操年輕二十七歲,對曹操來說,孫權是晚輩后生了。所以,當曹操看到年輕一代中有像孫權這樣的杰出人才,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無限欽慕、贊賞之情,說:生兒子就應當像孫權這個樣子。同時,他馬上想到另一個年輕人,這就是荊州牧劉表的兒子劉琮。劉表死后,劉琮繼承老子現成的基業,當曹操向荊州進兵時,劉琮嚇破了膽,不打一仗,就自動投降。而今日曹操統帥數十萬大軍,飲馬長江,進攻東吳,孫權卻從容指揮,森嚴壁壘,嚴陣以待,使曹操十分佩服。在曹操心目中,孫權與劉琮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這使他十分感慨。曹操,不愧是一世之雄,他對于敢于與自己抗衡的強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對于那種不戰而請降的懦夫,象劉景升兒子劉琮,則鄙薄之至,認為他不過像一條任人宰割的豬狗。
把大好河山拱手奉獻給敵人,到頭來還要為敵人所恥笑和辱罵,這就是歷史上所有屈膝投降、觍顏事仇的軟骨頭們共同的可悲命運!曹操一褒一貶兩種人,形成了極其鮮明、極其強烈的對照。在南宋風雨飄搖的政局中,不也有著主戰與主和兩種人嗎?所以辛棄疾在詞的結尾,意味深長地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個結尾是全詞中最精采的筆墨。辛棄疾一字不改地搬用了曹操的原話,這是很有意思的。因為只有這樣,才更會使人聯想到這句話后面還有曹操那句罵劉景升兒子的話。妙就妙在曹操這句痛罵投降派的話,辛棄疾有意不直接說出,卻又能引起讀者自己意會到它。因為曹操這段話在歷史上是極其有名的,辛棄疾只說半截,就更能引起人們的思考,一聯系到當時政局的實際情況,人們自不難意識到作者所要說而未說出的潛臺詞:不必再去罵劉景升兒子了,今天當朝主張和議的袞袞諸公,還不都是這一類人物嗎!在我國人民群眾的語言里,有一種歇后語,就是只說出前半截子話,而說話人要表達真意的后半截話要由聽者自己去意會。辛棄疾這首詞的結尾,就是運用了類似歇后語的手法,而他運用得更高明、更巧妙。真是曲盡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絕!
再從“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的蘊含和思想深度來說,南宋時代的人,如此艷羨孫權,實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心理的反映。因為南宋朝廷實在太萎靡庸碌了,在歷史上,孫權能稱雄江南于一時,而南宋經過了好幾代皇帝,竟沒有出一個像孫權一樣的人!所以,“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本是曹操的語言,現在由辛棄疾口中說出,卻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奮發圖強的時代的呼聲。
這首詞的風格不同于辛詞中常見的沉郁頓挫的一路,它通篇自問自答,問答自如,寫得很活潑。雖然用了好幾個典故,而語言明白,流利自然,豪情洋溢,形成了一種駿爽明快的風格,而明快之中又兼有含蓄蘊藉之致,意在言外,耐人尋味,表現了極其高超的藝術才能。是辛詞中別開生面的杰作。
上一篇:金啟華 魏玉俠《十九歲述懷十章(選一)》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吳企明《南園十三首(其五)》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