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同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卓越的領導人之一,是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他從19世紀末的青少年時代起,就獻身于中國人民的偉大革命事業,既是中華民國的開國功臣,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 為中國的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在我幼年時期,他就已經是一位知名人士, 著名的革命黨人。1934年1月,我作為湘贛蘇區代表, 出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工農代表大會,在瑞金第一次見到他,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當時,林伯渠任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財政部長, 已是黨和政府的領導者之一。會前他向我們詢問和調查了湘贛蘇區的情況,而后又在會上作了《經濟建設》的報告,會議結束后,還同我講了他在蘇聯急于想回國參加斗爭的事,鼓勵我回湘贛繼續堅持斗爭。無論是他的報告還是個別談話,都使我深受教益。當時他才40多歲, 卻銀發滿頭,人們都尊敬地稱他為“林老”。
1936年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我在陜北再次見到林伯渠同志。抗日戰爭期間, 國民黨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三五九旅從晉察冀調回陜甘寧邊區,我兼任綏德專員及隨后任延安地委書記、延安警備司令和衛戍司令之后,與林伯渠同志的接觸就更多了。那時在他領導下工作,經常聆聽他的教誨,使我對這位革命長者的高風亮節,更加敬仰。
林伯渠同志一生的戰斗生涯,是同中國革命在這個期間的全部歷史, 緊緊地連在一起的。他青年時代目睹清廷腐敗, 外國列強不斷欺凌中國, 產生了“強烈的富國強兵”思想, 贊成變法維新。變法失敗后,康有為等成了保皇派,林伯渠同志東渡日本,結識了黃興、宋教仁、蔡鍔、廖仲愷、何香凝、朱執信等革命家。1905年8月, 在日本聽了孫中山先生講演后, 加入中國同盟會,旋即奔走于上海、湖南、湖北和東三省,從事革命活動。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 建立中華民國,革命果實很快被軍閥袁世凱篡奪后,他又參加了反袁斗爭和護法戰爭,反對封建軍閥勾結列強復辟帝制,維護民國元年的臨時約法,繼續追隨孫中山堅持革命斗爭。
辛亥革命失敗之后,林伯渠同志同當時許多革命者一樣, 因革命屢遭失敗,政治澄清遙遙無期,而“時常苦惱著”。“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林伯渠同志在他的好友李大釗同志的影響下,很快由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于1921年1月加入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他的同盟會老友董必武、吳玉章,在此前后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林伯渠同志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后,仍繼續留在國民黨內,是我黨最早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者之一。陳獨秀、李大釗及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蘇聯政府代表越飛與孫中山會晤,他大多參與其事,許多共產黨人加入國民黨也都直接間接同他有關。他不但幫助孫中山將國民黨改組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 并為維護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做出了堅定不移的努力, 同反對和背叛孫中山“新三民主義”與革命三大政策的人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在林伯渠的一生中,他總是順應革命的潮流, 不斷隨著時代前進,“毫不顧惜地把那些注定了要衰亡的東西拋在后面”。辛亥革命失敗后,許多革命黨人悲觀失望,意志消沉, 或者追隨封建軍閥去做官。林伯渠卻毅然加入了中華革命黨,繼續堅持革命斗爭。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后, 有人勸他脫離共產黨, 他斷然拒絕, 堅持走自己的路, 參加了南昌起義。在王明“左”傾錯誤使中國革命遭受嚴重挫折的關頭, 他又毅然踏上長征之路, 堅定地擁護毛澤東同志的正確主張和領導, 堅持黨的北上抗日方針, 反對張國燾的右傾分裂主義。此后在黨內斗爭中,林伯渠同志也總是站在黨的正確方面,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的原則,維護黨的利益,鞏固黨的團結。他逝世時, 陳毅同志在悼詩中贊譽他“革命一生毫不愧,路線正確是英雄”, 他是完全當之無愧的。
林伯渠同志把畢生的心血都奉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 他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貢獻是多方面的,特別是在革命統一戰線、財經工作和政權工作方面的貢獻尤為顯著。
林伯渠同志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組織者之一,也是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積極倡導者。在長期的統戰工作中,他堅持黨的又聯合又斗爭的方針, 同廣大的愛國民主人士建立了廣泛聯系。他對黨外愛國民主人士和知識分子非常尊重, 總是以誠相待, 關心他們的政治進步, 在生活上盡可能給予關照。對那些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貢獻的人,他始終不忘。所以,許多民主人士都把他視作和藹可親的長者,能夠信賴的朋友,遇到什么事總是愿意找他談談。
作為一個老同盟會員、老國民黨員,林伯渠不但一生非常崇敬孫中山先生, 同宋慶齡、何香凝等保持著深厚的友誼, 一直到晚年他也還懷念著在臺灣和海外的許多舊友。1958年紀念孫中山92誕辰,在北京碧云寺,他與何香凝、李濟深諸老,談及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在臺灣賦詩懷念大陸和舊友時, 還對于右任深表同情和懷念, 并步于詩“中山陵樹年年老, 掃墓于郎已白頭”原韻,疾書一絕:“不怕掃墓人白頭, 中山陵樹綠悠悠。當年黃埔分明在,風雨同舟憶舊游。”期望在臺舊友與祖國人民一道, 團結在中山陵樹之下。
林伯渠同志留學日本時就攻讀過經濟學,研究過財政學和簿記學、統計學。護法戰爭他任湖南財政廳長, 大革命時任國民黨中執委財務委員。后在南昌起義、中央蘇區、長征路上和初到陜北期間, 他也一直在做財經和部隊的供給工作。抗戰開始, 他擔任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及在西安從事統一戰線工作期間, 還同時兼任著中央財政經濟部長、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主席。在長期的經濟工作中,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尤其是在陜甘寧邊區時,他堅決貫徹執行毛澤東主席關于自力更生、發展生產、保證供給的指示, 在這方面做出了許多貢獻,為黨和國家培養了大批財經干部。
那時林老經常強調要克勤克儉,重視發展生產, 關懷和改善人民生活。說只有發展生產, 才能解決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必須耐心地做群眾工作, 關心群眾的生活, “欲取之必先與之”,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關于發展生產,他認為“關鍵在于資本(按:指資金)與技術”,提出在資金方面,“幫助民間游資轉入有利可圖的私營或合營企業,尤應盡可能爭取邊區外面的資本, 到邊區來從事有利可圖的工業建設,他們可以單獨經營或與政府合作經營, 都給以法律的保障與可能的協助。”在技術方面, 除繼續發揚職工和技術人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外,應“盡可能地爭取邊區外面的各種科學技術人員到邊區來參加工農業建設, 他們來后, 都給以必要的優待”。他的這些見解,至今仍給人們以重要啟發。
在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提出了屯田政策,三五九旅一面保衛延安, 一面到南泥灣進行屯墾, 而最先踏勘南泥灣的卻是林老。1943年,林老帶著邊區政府的禮物前來慰勞軍墾戰士,在報告時說: “八路軍是無敵的軍隊, 它既能從日本侵略軍手中奪取武器, 武裝自己, 又能征服自然, 自己動手, 豐衣足食。”這席話給了指戰員很大鼓舞。
林伯渠同志從中央蘇區時起就從事政府工作, 后來長期擔任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建國初期又曾任中央政府秘書長,在政權建設方面也做出了許多貢獻。諸如正確地處理黨政關系, 既堅持黨的領導, 又發揮政府各個部門的作用, 爭取和團結黨外人士一道工作,真正做到使他們有職有權, 等等,他都可謂是典范。當時陜甘寧邊區政府,名義上雖然是地方政府,但因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而國民黨又拒絕承認敵后各抗日民主政府, 它實際上卻是各抗日根據地的首府。它對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教育采取的許多措施, 對敵后抗日根據地都有很大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在政權工作中,許多為人民服務的優良傳統,都同當年林伯渠同志所傾注心血、樹立的風范分不開的。
林伯渠同志不但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的高貴品德也堪稱模范。
長期以來,林伯渠同志總是保持著密切聯系群眾,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在延安, 他多次跋山涉水, 到各縣進行調查研究,每次從西安或重慶回來,都要拄根棍子,挨個窯洞走走, 與同志們進行親切的交談, 了解情況,研究工作。晚年, 他身體衰弱, 也仍然是力疾從公。他走遍了大江南北和長城內外,調查了解實際情況,體察人民的疾苦,提出改進工作的意見。他還在日記中端端正正地寫下“為人民服務, 為世界工作”10個大字, 并鄭重地蓋上印章, 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林伯渠同志非常關心同志和干部, 重視專家學者, 重視知識分子。他知人善任,任人惟賢,對同志、對干部,他總是強調看他們的全部工作和全部歷史, 而不是看一時一事。同志們工作有困難,他總是設法幫助解決。思想有長進、工作有成績,他熱情鼓勵;有缺點錯誤,誠懇幫助,甚至嚴肅批評。他常說, “藥入不出汗, 厥疾不瘳”。他一貫強調干部必須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同志著作,鼓勵知識分子干部深入實際, 同工農群眾相結合,鼓勵工農干部學習文化, 學習科學知識。他認為對工農干部,“如張國燾那樣胡亂地捧是不對的”, 對他們也要進行“理論的培養, 工作的檢查, 不要亂戴高帽子”。當時許多人都把林老看作恂恂長者,好的導師。
林伯渠同志一生光明磊落,對自己的缺點錯誤,從不隱瞞。他虛懷若谷, 歡迎黨內外的批評。就像古人所說的, “知‘道’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對于個人生活, 他一貫以淡泊自持, 十分簡樸,進北京以后, 仍然保持著延安時的老傳統。
林伯渠同志學識淵博, 既是政治家, 又是學者和詩人。毛澤東主席就曾說過,他是知識淵博的大知識分子。他經常手不釋卷, 勤奮地學習,尤其重視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在60壽辰時,他還向毛澤東主席請教: “像我這樣的人, 應當如何學習?”毛澤東同志回答說:“講到底,我覺得還是三個問題。像你我這樣的老黨員,也還是要在立場、觀點、方法三個方面去努力。我們學習馬列主義,最主要的還是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林伯渠同志非常重視毛澤東主席這一教導,他多次向同志們講述毛澤東同志同他的這次談話, 直到黨的八大時,他還著重地講了學習馬列主義的問題。他說:“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的結合, 不僅在過去,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是重要的;在現在,在社會主義革命中, 同樣是重要的。”主觀主義,“在過去曾經使我們在民主革命中遭到失敗,在現在也同樣可以使我們在社會主義革命中遭到嚴重挫折。”“只有在我們有了越來越多的人真正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并且能夠成熟地運用它的時候,我們社會主義建設的勝利, 才算有了可靠的保證。”
為了紀念林伯渠同志的百年誕辰,學習他的高貴品德, 《林伯渠傳》編寫組收集了大量的珍貴史料,撰寫了 《林伯渠傳》。它緊密地結合中國革命的崎嶇道路,從大處著筆,全面地敘述了林老光榮的戰斗的一生, 和他對中國革命所做出的杰出貢獻, 并對他的品德、風格著意地進行了刻畫。從這里不僅可以看到,林老如何由一個學子成長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政治家,從他一生的戰斗歷程中,還可以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道理。這部傳記的出版,我想無論對青年或干部還是史學工作者都會有所裨益的。
(《林伯渠傳》,紅旗出版社,1986年版。)
賞析 《林伯渠傳》是一本收集了大量珍貴史料的革命領袖傳記。它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很好的教材。這一本傳記由王震同志作序,更增加了書的分量。因為林伯渠同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中是資格很老的;當年他在瑞金擔任中央蘇區臨時政府財政部部長時就顯示了卓越的理財能力,因而聲名遠播,王震同志對此有很深的印象。這篇序就從這里講起,我們很容易看到序言作者是以林老的晚輩的資格來寫序的。王震以十分崇敬的心情回憶林老的革命業績作為序的開頭:幾次交談,幾次見面,不管是聽他報告,還是聽他個別的談話,都深受教益;在他領導之下工作,聆聽他的教誨,對他的高風亮節一直非常敬仰。開頭的一段從親自感受來談對于林伯渠的印象,顯得十分親切而且平易,使將要讀這部傳記的人先受到了王震感情的感染,因而有興趣讀完這樣一部大書。
開頭的敘述是從序言作者同傳主的關系說起,后面的主要部分是綜合評述林伯渠一生的主要革命業績。這是引導我們閱讀傳記的一個綱要。它主要講了林伯渠以下幾個方面的功績:一、“林伯渠同志一生的戰斗生涯,是同中國革命在這個期間的全部歷史,緊緊地連在一起的。”這里是講他為革命奮斗一生,始終不渝。從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贊成戊戌變法,參加同盟會,參加過反袁斗爭、護國戰爭,后來成為中共第一批黨員。二、“他總是順應革命的潮流,不斷隨著時代前進。”這是講林伯渠的高度覺悟性。無論什么情況下,他總是站在正確的革命路線上努力工作。三、林伯渠對于中國革命的具體貢獻表現在多方面,革命統一戰線、財經工作、財政工作等方面尤為突出。四、林伯渠的高貴品質也堪稱模范。這最后一點是有針對性地講發揚黨的優良作風問題,這是有感而發的,細心的讀者不會看不到。最后講到林伯渠同志的學識淵博,既是政治家,又是詩人。特別是孜孜不倦地學習馬克思主義,這是他成長為一位杰出的無產階級政治家和革命家的重要基礎。
上一篇:談散文——散文集《花》的《小跋》|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革命的浪漫諦克——《地泉》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