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白石道人詩集自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作詩求與古人合1,不若求與古人異2;求與古人異,不若不求與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與古人是而不能不異。彼惟有見乎詩也3,故向也求與古人合4,今也求與古人異。及其無見乎詩已5,故不求與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其來如風6,其止如雨7,如印印泥8,如水在器,其蘇子所謂不能不為者乎10?
予之詩蓋未能進乎此也11。未進乎此則不當自附于作者之列12。悉取舊作,秉畀炎火13,俟其庶幾于“不能不為”而后錄之”4。或曰:不可。物以蛻而化15,不以蛻而累16。以其有蛻,是以有化。君于詩將化矣,其可以舊作自為累乎17?姑存之以俟他日18。
【注釋】 1作詩:原作“作者”,依夏承燾《白石詩集校記》改。合:相同。 2異:不相同。 3有見乎詩:所見只有詩。 4向:過去。5無見乎詩:與《莊子·養生主》庖丁所云“未嘗見全牛也”意同。謂造詣既深,因其自然,不求與古人之詩相同。 6其來如風:謂詩興來時如風那樣飆然而至。 7其止如雨:謂詩興結束時如雨那樣突然停止。8如印印泥:如印按在印泥上那樣寫下真情實感。梁劉勰《文心雕龍》說:“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 9如水在器:如水盛放在器物中那樣,內容和形式密合無間。唐司空圖《詩品》說:“道不自器,與之圓方。” 10蘇子所謂不能不為:蘇軾《東坡前集》卷二十四《南行前集敘》:“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 11蓋:恐怕。進乎此:達到這種境界。 12附于:列入。 13秉畀:付給。 14庶幾:差不多。 15蛻:脫殼。化:入化境。 16累:拖累。 17其:難道。18俟他日:等侍將來。
【今譯】 做詩要求與古人相同,不如要求與古人相異;要求與古人相異,不如不要求與古人相同而不能不同,不要求與古人相異而不能不相異。正因為詩人眼中只看見古人的詩,所以過去要求與古人相同,而如今又要求與古人相異。等到造詣高深眼中看不見古人的詩,所以不要求與古人相同可是不能不相同,不要求與古人相異可是不能不相異。在詩歌刨作中,詩思的到來象風那樣飆然而至,詩思的終結象雨那樣驟然而止,表達的思想感情是象印按在印泥上那樣真實,內容和形式象是水在器物中那樣密合無間,這難道就象蘇軾所說的“不能不為”嗎?所以暫且保存它們以待將來作為參證。
我的詩恐怕還不能進入這樣的境界。尚未達到這樣的境界那就不應該把自己列入作者的隊伍中。把我的全部舊作,拿來投入熊熊烈火,等達到那差不多“不能不為”境界時再收集保存。有人說:“不能這樣。事物因蟬蛻而變化,不因蟬蛻而成拖累。正因為作詩有蟬蛻變化,因而才能漸入化境。您在做詩上將要進入化境了,難道可以把舊日的作品認為是自己的拖累嗎?”
【總案】 這是作者為其詩集卷首寫的第二篇自序。在第一篇里,作者自述最初學江西詩派領袖黃庭堅,反訕謗,重法度,結果是“一語噤不敢吐”。后來“始大悟學即病,顧不若無所學之為得’’,雖黃詩亦“偃然”束之“高閣”了。這第二篇自序,作者總結了他作詩由繼承古人到獨立創造的過程,即由“求與古人合”,到“求與古人異”,再進而到“不求與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也就是從“有見乎詩”到“無見乎詩”的過程。特別強調詩歌創作要求做到“其來如風,其止如雨,如印印泥,如水在器”的“不能不為”。作者的見解既符合文學創作的規律,又有其獨到之處。文章短小精悍,說理縝密,可謂要言不煩。
上一篇:謝翱《登西臺慟哭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張嘉貞《石橋銘并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