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貞《石橋銘并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趙郡洨河石橋1,隋匠李春之跡也2。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3。
試觀乎用石之妙,楞平砧4,斗方版5,促郁縬6,窮隆崇7,豁然無楹8,吁可怪也9!
又詳乎叉插駢 10,磨礱致密11甃百象一12。仍糊灰璺13,腰纖鐵14。蹙兩涯15,嵌四穴16,蓋以殺怒水之蕩突17,雖懷山而固護焉18。非夫深智遠慮,莫能創是19。
其欄檻華柱20,錘斫龍獸之狀21,蟠繞拏踞22,眭盱翕欻23,若飛若動,又足畏乎!
夫通濟利涉24,三才一致25。故辰象昭回26,天河臨乎析木27;鬼神幽助28,海石到乎扶桑29。亦有停杯渡河30,羽毛填塞31,引弓擊水,鱗甲攢會者32,徒聞于耳,不覯于目33。目所覯者,工所難者,比于是者,莫之與京34。
敕河北道推勾租庸兼復囚使判官、衛州司功參軍、河東柳渙35,繼為銘曰36:
于繹工妙37,沖訊靈若38。架海維河,浮黿役鵲39。伊制或微40,并模蓋略41。析堅合異42,超涯截壑。43。支堂勿動44,觀龍是躍45。信梁而奇46,在啟為博47。北走燕薊48,南馳溫洛49。:騑騑壯轅50,殷殷雷薄51。攜斧拖繡52,騫驄視鶴53。藝入侔天54,財豐頌閣55。斫輪見嗟56,錯石惟作57。并固良球58,人斯瞿啷59。
【注釋】 1趙郡治所在今河北省趙縣。洨(xido 淆)河:一名童水,又名鹿泉水、井陘水,源出河北獲鹿縣西南的井陘山,東流歷欒城、趙縣、寧晉,入寧晉泊。石橋:趙州橋,原名安濟橋,俗稱趙州大石橋,位于趙縣城南五里的絞河上。 2跡:前人遺留下來的事物,這里指李春遺留下來的橋梁。趙州橋建于隋代開皇末至大業初年(約600—610),設計者是李春。3所以,介賓詞組。以,介詞,用。所,疑問代詞,什么,作賓語倒置于介詞之前。為:造作。 4楞:棱角。平砧:平整的石塊。砧,本指搗衣石。 5斗(dou 豆):接合,拼合。,版:指石板。 6促郁:迫近閉合。、縬(cu 蹙):《廣韻》:“縮也”,收斂緊湊之意。 7穹(qiong 窮)隆:本謂天空中央高而四周低。這里指橋身呈弧拱形。 8豁然:形容橋拱開闊的樣子。楹:柱子。 9吁:表示疑怪的嘆聲。 10詳:審察。叉插:交錯穿插。駢垡(bi 敝):排列相接。1 1l礱(long 聾):磨。 12甃(zhou 宙):以磚修井。這里為壘砌之意。 13糊:粘合,封閉。灰璺(weng 問):灰縫。璺,原指器皿上的裂紋。 14纖(jian 尖):刺,楔入。15蹙:通“蹴”,踏。涯:水邊。 16嵌(qiani 欠):填鑲。這里是設置的意思。四穴:四個孔洞,指石橋大拱的兩端各開兩小孔。 17殺(shai曬):減削。蕩突:沖擊。 18 懷山:四面環水三山。懷,包圍。這里指洪水滔天。 19 創:創造。 20 欄檻:橋上的欄板。華柱:橋上雕刻有花紋的望柱。趙州橋兩旁各有二十一塊欄板和二十二根望柱。望柱上有獅首、花草等雕刻圖案。 21 錘斫(zhuo琢):雕刻。 22 拏(na拿):抓,持。踞:蹲或坐。 23 眭盱(huixu揮虛):《廣韻》:“眭盱,健貌。”這里形容龍獸矯健的樣子。眭,目光深注,惡視。盱,張目。翕欻(xi xu希虛):意同“翕忽”,形容變化迅疾。 24 通濟利涉:意為有利交通。濟、涉,均指渡水。 25 三才:古時天、地、人謂之三才,這里指天上與地下。 26 辰象:星象,星辰。昭回:光耀回轉。 27 析木:十二星次之一,與黃道十二宮的人馬宮相當,從尾宿十度到南斗十一度為析木,古天文學家將析木看作天河的橋梁。 28 幽:隱,暗中。 29 海石:傳說秦始皇想過海去看日出的地方,當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造石橋。見《太平御覽》卷五一引《三齊略記》。扶桑:神話中日出之處的樹木名。30 停杯渡河:傳說晉宋時有個不知姓名的僧人,常乘木杯渡水,于是以杯渡為名。見慧皎《高僧傳》卷十“杯度”。 31 羽毛填塞:用七夕織女渡河,烏鵲成橋的民間傳說。 32鱗甲:指魚鱉。攢會:聚集。相傳古時北方的高離國有善射者名東明,王恐奪其國,要殺他。他往南逃走,至施掩水,以弓擊水,魚鱉浮為橋,待他過后,魚鱉乃解散,追兵不得渡。見《三國志·魏志·夫馀傳》裴注引《魏略》。 33 覯(gou構):遇見。 34京:大。35 柳渙:蒲州解人,開元初,為中書舍人,作此銘文時任河北道推勾租庸兼復囚使判官、衛州司功參軍。36 銘:文體名。古代刻于器物或碑石上,用以規戒、褒贊的韻文。其作用與箴相近,但兼褒贊。后世多與箴連稱。 37 于:嘆詞,舊讀(wu烏)。繹:抽絲,引申為尋繹,尋究事理。 38 沖訊:深問。沖,《廣韻》:“深也。”靈若:神話中的海神。39 維河:渡河。維,系,連結。浮黿(yuan元),指周穆王以黿鼉為橋。《竹書紀年》載,周穆王三十七年,“大起九師,東至于九江,架黿鼉以為梁。”役鵲:指織女渡天河役使烏鵲為橋。 40 伊:此,指趙州橋。制:規模。或:副詞,也許,或許。微:細小,與浮黿、役鵲相比而言。 41 蓋略;合其要略。 42 析:劈開。堅:指堅硬的石料。 43 超:越過。截:橫渡。 44 支:支撐。堂:高大。 45 觀龍:言橋橫臥象一條龍。46 信:實在,的確。梁:橋。 47 在啟:處于要沖之地。啟,《左傳·僖公二十年》:“凡啟塞從時。”注:“門戶道橋謂之啟。” 48燕(yan 煙):今河北北部和遼寧西端一帶周時為北燕故地。薊(ji 計):薊州,在今河北薊縣。 49溫洛:今河南溫縣、洛陽市。 50騑騑(fei 非):形容馬行走不停的樣子。壯:疾,迅速。 51殷殷(yin 隱):象聲詞,指雷聲。這里是以雷聲形容橋上車馬疾馳的震動聲。薄:迫近。 52攜斧拖繡:漢代侍御史執行特別使命時著繡衣,持斧,以壯威儀。 53騫(qian 牽)驄:飛驄。 54藝:指李春造橋的技藝。侔(mou 牟):相等,等同于天的造化。 55財豐:指張嘉貞文才豐贍。財,通“才”。頌閣:指贊頌郙閣的碑文。郙閣在今陜西略陽縣西,其地臨江崖,高數十丈,水溢則上下不通。東漢靈帝建寧年間,武都太守李翕鑿石架木,建郙閣道,以濟行人。時人在析里橋旁刻碑以頌其功德,題《析里橋郙閣頌》。碑文見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一四。這里以《郙閣頌》比張嘉貞的序文。 56斫輪:工匠斫木制作車輪。據說輪扁斫輪之術,有“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行年七十而老斫輪”之語。見《莊子·天道》。后因稱經驗豐富,技藝精湛的人為斫輪老手。 57錯石:粗磨石,喻自己的銘文鄙陋。錯,《詩·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錯。”毛傳:“錯,石也,可以琢玉。” 58并固:意謂李春的技藝和張嘉貞的序文一起長久保存。 59斯:副詞,則,就。瞿啷(ju huo據霍):均形容驚視的樣子。
【今譯】 趙州童水上的石橋,是隋朝工匠李春遺留下來的建筑。橋的制造奇異而特別,人們不知它是用什么方法造作的。
且看它運用石料技巧的精妙,以平整有棱角的石塊壘砌,用方正的石板斗合,相接嚴密緊湊,橋身弧拱高聳,架空而起,沒有柱子,令人驚異啊!
再審察它用石交錯穿插,排列相連,琢磨細致,將眾多石塊壘砌得如同完整的一塊。依舊粘合灰縫,橋腰楔入鐵簽。兩端踏在河的兩岸,大弧拱上設四個小拱,用來減弱激流的沖擊,即使洪水滔天也能牢固地保護住大橋。不是智慮深遠的人,不能造出這樣的橋。
橋面兩旁有欄板和雕花的望柱,上面雕刻龍獸形狀,盤繞持搏,或蹲或坐,矯健威猛,變化迅速,又足以使人畏懼啦!
建橋以利交通,天上和地下一致。所以星辰光耀回轉,析木便是天河的橋梁;鬼神驅石下海暗中相助,幫秦始皇把橋架到日出之處。也有僧人乘杯渡水,織女以烏鵲成橋,東明以弓擊水,魚鱉聚集為橋的傳聞,都只是聽說,而沒有親眼見過。親眼所見的是這座大橋,以技巧不易者與它相比,也沒有比它更偉大的了。
囑托河北道推勾租庸兼復囚使判官、衛州司功參軍、河東柳渙,隨后作銘道:若要尋究石橋的精妙,只有去訊問水神。周穆王架海以黿鼉為橋,織女渡河役使烏鵲。石橋的規模與之相比也許細小,卻同為楷模,合其要略。劈開堅硬的石料,拼合不同形狀的石塊,越過水邊,橫渡深溝。支撐起高大穩固的橋身,看來宛如巨龍飛躍。的確是座奇特的橋梁,又處于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往北前去燕薊,往南馳奔溫洛。許多車馬從橋上疾馳而過,震動之聲如在耳雷鳴。監察御史張嘉貞,飛馬前來作序,可與乘鶴而至相比。李春的技藝等同于天的造化,監察御史的文才比《郙閣頌》的作者還要豐贍。斫輪老手見了此橋也要嘆服,我的銘文卻鄙陋不堪。把李春的功績與序文一起刻在美玉之上永垂后世,人們看到就會驚訝不已。
【總案】 位于河北趙縣城南五里的大石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才能的結晶。橋全長64.4米,寬9米,圓弧,單孔,凈跨37.02米,跨度大而弧形平緩;橋拱肩敞開,大弧拱兩端各建兩個大小不一的小拱,既減輕橋體重量,又利于排洪,且有美化橋體外觀的作用。在世界橋梁史上,趙州橋的設計之巧,工藝之新,為石拱橋的卓越典范,拱肩加拱的設計更屬首創。張嘉貞的序文和柳渙的銘文以飽滿的熱情,優美的文筆,表達了人們對建橋工匠的贊美與歌頌。
序文用寫生筆法,對橋的地點、建造者、形貌、構造、功用等特點都一一作了介紹和具體描寫。尤其對弧拱無柱的高超技藝,四個小孔的杰出創造,檻柱雕飾的精美多姿描繪細致,窮形盡相,體物精微。運用神話傳說故事,馳騁想象,既為文章增添浪漫色彩,同時也有助于表達作者的欽敬贊美之情。銘文氣魄宏大,文采豐潤,但事博而文約,重在渲染石橋的雄偉堅固,頌揚建造者的巧奪天工,突出石橋有利交通的社會作用。序、銘,內容各有側重,用筆不同,互為補充。
序文句法駢散兼用,銘為四言韻文,風格典雅,文字古奧。
上一篇:姜夔《白石道人詩集自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沈括《石油》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