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顧炎武·精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①
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
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
鵲來燕去自成窠。
【注釋】 ①終古: 久遠。
【鑒賞】 精衛是遠古的神話傳說: 炎帝的小女兒女娃淹死于東海,化為鳥,名為精衛,常銜西山草木土石以填東海,渲泄自己被淹而死的積憤。在民族文化傳統中,精衛是不屈精神的象征,陶淵明曾歌詠道: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精衛反映了在悲劇發生時,不向客觀情勢屈服,其氣魄和毅力沖決一切而具有的一種奮不顧身的執著精神。
顧炎武全詩為擬問答結構,可分三層。前四句為第一層,設問精衛。你的身軀長才及寸,力量微弱,卻一直不停地銜木填海,古往今來沒有終止。天地間不平事本來就太多太多,你何苦白白地自找苦吃?把精衛的 “一寸身” 置于“萬事有不平”的大背景,既顯出精衛的獨特,為下文作鋪墊,也暗示作者所處清初的社會現實。中間四句為第二層,精衛答問。東海不平,即使此身粉身碎骨,此心不絕,此志不改。兩聯用相似的結構,反復表達同一意思,把此心此志的執著決絕強調到極高。最后三句為第三層,為旁觀者 (作者) 的議論。西山是精衛所居的地方,同時也還有許多其他銜木石的鳥兒,可它們鵲來燕去,卻只是為了給自己營建一個安樂窩! “嗚呼”表感嘆: 這和誓平東海的精衛形成多么巨大的反差!
顧炎武的這首詩,題材家喻戶曉,語言直白易懂,在通俗與淺顯中,作者融鑄進自己活潑潑的影子,表達出巨大的現實政治寓意和歷史內容,具有愛國主義的深刻內涵。
這首詩作于順治四年 (1647),抗清形勢轉向低潮,前途渺茫難期。這時候南明志士的斗爭,就真有點像是神話中的 “精衛銜微木”,是需要極大的意志力和勇氣的。清廷一面對漢族進行武力鎮壓,一面以功名利祿籠絡漢族上層。如果你投降,可以給你官做; 如果你要遁世,只要不反清復明,那就安安心心做你的隱士。清廷對士大夫的積極招降,使許多貪生怕死和貪名圖利的人紛紛投降入仕,真像詩中所描述的“鵲來燕去自成窠”!
精衛雖然 “空自苦”,但她稟持著一種強烈的正義感。這是顧炎武自身節操的寫照。后來清廷詔舉遺民修 《明史》及應博學鴻詞科,遺民紛紛出山,有人作詩諷刺說: “圣朝特旨試賢良,一隊夷齊下首陽。家里安排新雀頂,腹中打點舊文章。當年深知慚周粟,今日翻思吃國糧。非是一朝忽改節,西山薇蕨已精光。”而顧炎武對此堅決拒絕,他對官府的回答是 “刀繩俱在,無速我死”,表現了民族的氣節。
顧炎武以精衛自喻,雖然一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但他能把自己這小小的一滴水放到全民族的大海中去。在 《日知錄》 中,他提出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后人概括為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成為全民族愛國主義新時代的一個起點,也正是自精衛以來頑強的人格自尊和維護正義的意志力的表現。
文章作者:韓云波
上一篇:愛國詩詞《屈大均·秣陵》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仇亮·絕命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