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雜劇編·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
北番呼韓耶單于控甲十萬,南移近塞,欲向漢朝請婚。漢中大夫毛延壽,趁選美之機廣掠錢財,唯成都秭歸王昭君,生得光彩射人、天下絕色,不肯行賄。于是毛延壽在美人畫圖上點眇一目,使昭君囚于永巷,十年未見君王。一日,昭君寄怨于琵琶以銷愁、偶逢漢元帝巡宮,見之神魂顛倒,驚嘆不已。即賜恩寵封為明妃,并下令斬殺毛延壽。毛聞訊逃往北番,把昭君美人圖獻給單于,呼韓耶即差番官,決意向漢王索要昭君,不然就要大軍南侵。漢元帝聞報便召群臣商議,滿朝文武卻無退敵之策。明妃為報知遇之恩,情愿和番,以息刀兵。漢元帝迫不得已,只得割恩舍愛,在灞橋為昭君餞行,別情依依,幾為腸斷。昭君留下漢宮妝,換上胡人服,和番而去。行至番漢交界的黑龍江,以酒向南澆奠,隨之投江而死。漢元帝魂牽夢繞,晝夜悲愁。最后呼韓耶單于亦寄恨于毛延壽,把毛押回漢朝,愿意修好。漢元帝即將毛延壽斬首,祭奠在明妃靈前。
(番使擁旦上,奏胡樂科,旦云) 妾身王昭君,自從選入宮中,被毛延壽將美人圖點破,送入冷宮。甫能得蒙恩幸,又被他獻與番王形像。今擁兵來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沒奈何將妾身出塞和番。這一去,胡地風霜,怎生消受也! 自古道: 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駕引文武內宮上,云) 今日灞橋餞送明妃,卻早來到也。(唱)
【雙調新水令】 錦貂裘生改漢宮妝,我則索看昭君圖模樣。舊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長。本是對金殿鴛鴦; 分飛翼,怎承望!
(云) 您文武百官計議,怎生退了番兵,免明妃和番者。(唱)
【駐馬聽】 宰相每商量,大國使還朝多賜賞。早是俺夫妻悒怏,小家兒出外也搖裝。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涼,共那灞橋流水添惆悵。偏您不斷腸,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
(做下馬科) (與旦打悲科) (駕云) 左右慢慢唱者,我與明妃餞一杯灑。(唱)
【步步嬌】 您將那一曲陽關休輕放,俺咫尺如天樣,慢慢的捧玉觴。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時光,且休問劣了宮商,您則與我半句兒俄延著唱。
(番使云) 請娘娘早行,天色晚了也。(駕唱)
【落梅風】 可憐俺別離重,你好是歸去的忙。寡人心先到他李陵臺上,回頭兒卻才魂夢里想,便休題貴人多忘。
(旦云) 妾這一去,再何時得見陛下? 把我漢家衣服都留下者。(詩云) 正是: 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忍著主衣裳,為人作春色! (留衣服科) (駕唱)
【殿前歡】 則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風吹散舊時香。我委實怕宮車再過青苔巷,猛到椒房; 那一會想菱花鏡里妝,風流相,兜的又橫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幾時似蘇武還鄉?
(番使云) 請娘娘行罷,臣等來多時了也。(駕云) 罷罷罷! 明妃你這一去,休怨朕躬也。(做別科,駕云) 我那里是大漢皇帝! (唱)
【雁兒落】 我做了別虞姬楚霸王,全不見守玉關征西將。那里取保親的李左車,送女客的蕭丞相?
(尚書云) 陛下不必掛念。(駕唱)
【得勝令】那里也架海紫金梁?枉養著那邊庭上鐵衣郎。您也要左右人扶侍,俺可甚糟糠妻下堂?您但提起刀槍,卻早小鹿兒心頭撞。今日央及煞娘娘,怎做的男兒當自強!
(尚書云) 陛下,咱回朝去罷。(駕唱)
【川撥棹】怕不待放絲韁,咱可甚鞭敲金鐙響?你管燮理陰陽,掌握朝綱,治國安邦,展土開疆; 假若俺高皇,差你個梅香,背井離鄉,臥雪眠霜,若是他不戀恁春風畫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
(尚書云) 陛下不必苦死留他,著他去了罷。(駕唱)。
【七弟兄】 說甚么大王、不當、戀王嬙,兀良,怎禁他臨去也回頭望! 那堪這散風雪旌節影悠揚,動關山鼓角聲悲壯。
【梅花酒】呀! 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 人搠起纓槍, 馬負著行裝, 車運著糇糧, 打獵起圍場。 他他他,傷心辭漢主; 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墻; 過宮墻,繞回廊; 繞回廊,近椒房; 近椒房,月昏黃; 月昏黃,夜生涼; 夜生涼,泣寒螀; 泣寒螀,綠紗窗; 綠紗窗,不思量!
【收江南】 呀! 不思量除是鐵心腸! 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美人圖今夜掛昭陽,我那里供養,便是我高燒銀燭照紅妝。
(尚書云) 陛下回鑾罷,娘娘去遠了也。(駕唱)
【鴛鴦煞】 我只索大臣行說一個推辭謊,又則怕筆尖兒那火編修講。不見他花朵兒精神,怎趁那草地里風光?唱道佇立多時,緋徊半晌,猛聽的塞雁南翔,呀呀的聲嘹亮,卻原來滿目牛羊,是兀那載離恨的氈車半坡里響。(下)
(番王引部落擁昭君上,云) 今日漢朝不棄舊盟,將王昭君與俺番家和親。我將昭君封為寧胡閼氏,坐我正宮。兩國息兵,多少是好。眾將士,傳下號令,大眾起行,望北而去。(做行科)(旦問云) 這里甚地面了? (番使云) 這是黑龍江,番漢交界去處; 南邊屬漢家,北邊屬我番國。(旦云) 大王,借一杯灑,望南澆奠,辭了漢家,長行去罷。(做奠酒科,云) 漢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來生也。(做跳江科) (番王驚救不及,嘆科,云) 嗨! 可惜,可惜! 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罷罷罷!就葬在此江邊,號為青冢者。我想來,人也死了,枉與漢朝結下這般仇隙,都是毛延壽那廝搬弄出來的。把都兒,將毛延壽拿下,解送漢朝處治。我依舊與漢朝結和,永為甥舅,卻不是好?(詩云) 則為他丹青畫誤了昭君,背漢主暗地私奔; 將美人圖又來哄我,要索取出塞和親。豈知道投江而死,空落的一見消魂。似這等奸邪送賊,留著他終是禍根; 不如送他去漢朝哈喇,依還的甥舅禮,兩國長存。(下)
番使: 呼韓耶單于的使臣。王昭君: 漢元帝的宮女,后賜呼韓耶單于為閼氏。見 《漢書·元帝紀》。毛延壽: 傳說為畫師。任中大夫之職。番王: 指蒙族呼韓耶單于。灞橋: 長安 (今西安) 東灞水上的一座橋名。錦: 有花紋的綢緞。貂裘: 貂皮襖。搖裝: 古代的一種習俗。遠行的人,選吉日起程,家人餞行于江邊,一旦上船移棹,返回,另日再出發,稱為搖裝。渭城: 即咸陽。一曲陽關: 即 《渭城曲》。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有:“勸君更盡一杯灑,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李陵: 漢代名將李廣的孫子,武帝時,任騎都尉,率軍深入匈奴,因無援兵,戰敗而降。李陵臺: 在元代上京一帶。椒房: 漢代后妃所居宮殿。用椒和泥涂沫墻壁,能夠保溫暖而散發出香氣。蘇武: 武帝時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長達十九年,始終保持志節,后遣歸國。見《漢書·蘇武傳》。別虞姬楚霸王: 楚霸王項羽與劉邦爭戰數載,后于垓下被圍,行至烏江自刎。突圍前,當其美人虞姬而歌曰:“虞兮虞兮奈若何。”見 《史記·項羽本紀》。玉關: 玉門關。征西將: 指西漢屢破匈奴名將破奴。李左車: 秦末謀士。韓信曾用其計攻破燕齊。蕭丞相: 指蕭何,為漢代立國功臣。朝綱: 朝廷的綱紀。一字王: 指最尊貴的爵位。編修: 編修官負責修國史、實錄、要會等事。此指史官。
一般的元曲關目,多以故事離奇曲折、內容豐富紛繁見長,而此劇簡直是一首優美動人的抒情詩。故事簡明而引人入勝、主線單一而情深意幽,創造了一個外部世界與人的喜怒哀樂高度和諧的藝術境界。十分完美地表述了劇中人深沉的別情離緒,和作者自己的黍離之嘆,真是氣韻天成。全劇不賣關子,沒有噱頭; 其結構從表層看,似有故事脈絡,但這脈絡清晰明白,一目了然,無甚制勝之處,可它從頭至尾卻洋溢著一條充沛的情感線,起伏跌宕,開張閉闔,用情以貫之。序幕只簡略地點出,奸臣毛延壽窺測了漢元帝“邊塞久盟和議策,從今高枕已無憂”的麻痹思想,而誘勸漢元帝選刷宮妃的事。接著便寫昭君不肯行賄,而被毛在畫上涂眇一目,囚禁十年,在一個春色將闌的月夜,漢元帝在巡幸時意外地遇上了她,初聽琵琶已經顛倒,及見顏色更為消魂。恨毛延壽做了手腳,一方面要拿毛的首級,一方面拜昭君為明妃,即行寵幸。雖是風流天子貪色,但卻透出他一片愛美的盎然真情。這里歡樂融洽的氣氛與后面的惜別幽怨形成了反差,增加全劇的悲劇氛圍。第二折,既沒有平鋪直敘的羅嗦,更不在故事上故弄玄虛,一開始就寫漢元帝寵愛昭君,如醉如癡,久不臨朝,一味地守著那皓齒明眸,愁花病酒,早晚月底燈下,情系人心。正是兩兩情濃之時,北番單于在毛延壽的挑唆下,大軍壓境,索要昭君,漢元帝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召集文武群臣殿議,一會兒乞求,一會兒斥責,一會兒揶揄,一會兒謾罵。一個個尸位素餐的文武大臣,都“似箭穿著雁口,沒個人兒敢咳嗽。”真是“滿朝中都做了毛延壽”。漢元帝對群臣一句句地揶揄、斥責、乞求,正是他一心對漢明妃依依的愛、深深的情。最后不得已,王昭君挺身和番,生生“扭做了織女牽牛”。這種結構上的突轉情節,一般都安排在戲劇發展的后邊或終了,以期掀起全劇的高潮。可馬致遠卻偏偏把它安插到前面,而為下邊淋漓盡致地抒情拓開了廣闊的天地,從而顯示了濃郁的抒情色彩。第三折就是千古傳唱、膾炙人口的送別,中國的傳統文藝,雖然重在抒情,但儒家的文藝經典一再要求“發乎情、止乎禮儀”。漢元帝正是一代君主,后宮佳麗、多不勝數,大可不必為一個出塞的女子送行,群臣亦勸他勿動御駕,免得惹外夷恥笑。但漢元帝不聽勸阻,突破常規,親赴灞橋餞行。感嘆自己做了割舍虞姬的西楚霸王。此折雖以元帝主唱到底,以漢元帝的鐘情為基調,但從全折劇情發展來看,主要刻畫的人物仍然是王昭君這一光輝的藝術形象,劇作家采用明賓暗主,以明襯暗的手法,通過灞橋餞別,黑江殉國等場面,熱烈贊頌了昭君的愛國精神和不屈的民族氣節。
細節見精神。本折昭君沒有唱曲詞,但作者抓住富有表現力的細節,從三個方面步步深入地直接描寫王昭君的思想和行為。其一,昭君在番使簇擁下上場,離開漢宮踏上和番的路途中,有一段心理道白:“今擁兵來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 沒奈何將妾身出塞和番。”說明王昭君這一果斷抉擇是出于“以息刀兵”為目的,是為了維護江山的完整,漢民族的安危。顯然這道出了愛國主義的強音,同時,也影射了元蒙統治者殘酷的武力征服,流露出人民希望國家太平、民族和睦的善良愿望。其二,漢元帝灞橋餞行,昭君”改盡漢宮妝”,不愿“忍著主衣裳,為人作春色”。這種把生離當作死別的心境,實際上是抗拒異族武力威協,不屈不撓的精神再現。其三,迎親的大隊人馬行至番漢交界的黑龍江邊,昭君下車借酒一杯,面向漢朝澆奠,然后跳江而死,人身殉國,這一悲壯的舉動,不僅保全了自己的貞操,而且在昭君的形象上又增添了永保民族氣節的光輝,使這一偉大的藝術形象臻于完美,永志人心。
襯托有升華。本折漢元帝居于主唱地位,正是在漢元帝的唱曲中,揭露和諷刺了昏庸無能、貪生怕死的文臣武將們,又對富有犧牲精神的王昭君這一愛國主義的化身進行了贊美與歌頌。【雁兒落】在自責“我做了別虞姬楚霸王”的同時,指責朝庭上下“全不見守玉關征西將”進而慨嘆“那里取保親的李左車,送女客的蕭丞相”。這里元帝諷刺文武百官沒有軍事、政治上的雄才大略,只知為自己取得高官厚祿而鉆營奔走,卻犧牲一個弱女子出塞和番,這真是“枉養著那邊庭上鐵衣郎”。【得勝令】則更直截了當地抨擊文武百官:“您但提起刀槍卻早小鹿兒心頭撞。今日央及煞娘娘,怎做的男兒當自強!”在匈奴大軍壓境的形勢下,文臣武將們本應為救家國挺身而出,奮力作戰,可誰知表現得如此心驚膽顫,膽小如鼠呢? 這些曲詞,跟昭君犧牲愛情、不顧自身安危出塞和番的愛國主義精神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從而更加升華了王昭君這一愛國形象。再則漢元帝其實也是王昭君最有力的陪襯人物。[雙調新水令]以下五只曲子,寫漢元帝對昭君依戀不舍一往深情,越是表現漢元帝對昭君的鐘情癡愛,則越能顯出王昭君獻身精神之難能可貴。
抒情出意境。【七兄弟】 以下四支曲子,抒情意味極濃,透過元帝送別的眼神,描寫了一幅形象而逼真的塞外風光圖。創造出一種悲壯、遼闊、悠遠的意境,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元帝感情動蕩的過程。【七兄弟】 透過漢元帝的淚眼,見昭君“臨去也回頭望”,想到伴隨她的將是塞北散亂的風雪,悠悠飄揚的旗影節帶,悲壯的鼓角之聲,怎不心腸寸斷泣淚漣漣,依戀之情充盈心懷。【梅花酒】 【收江南】寫他佇立眺望愛妃遠去的地方,頓時出現幻覺,依稀陪伴著昭君進入塞北遼闊荒涼的原野,更增添一層悲涼。他在凄苦中,仿佛轉駕咸陽宮殿,卻懼怕獨居椒房,目睹舊物舊景,人去物留,空對美人圖,觸景傷情,更感孤寂與凄涼。這是痛思昭君依戀昭君的寫照。【鴛鴦煞】 寫恍忽間從想象中醒悟過來,猛然間眼前塞雁南翔,“呀呀的聲嘹亮”,又宛入幻境,“滿目牛羊”,傳來遠方“載離恨的氈車半坡里響”,卻不見昭君歸來的倩影,這怎能不使元帝肝腸寸斷呢?這段別后抒情,聲情并茂,渲染了元帝對昭君的深情和思戀,更顯示出昭君舍棄甜蜜的愛情而服從愛國這一壯舉,使愛情和愛國得到統一,主題也得以深化。這幾曲千古絕唱,使人蕩氣回腸,不啻于 《西廂記》中“長亭送別”之雋詞妙語。
此折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強。如“散風雪旌節影悠揚”和“動關山鼓角聲悲壯”;“草已添黃”和“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 車運著糇糧”四句之問, 都形成對仗, 整齊工穩, 生動地描畫出一幅塞外風光圖。再如,[梅花酒]一曲運用重疊粘連的句法,節奏短促強烈,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元帝捶胸頓足的傷痛,增強了濃郁的抒情性,也有助于創造一種優美的意境。
上一篇:戲曲名著·傳奇編·許自昌·水滸記(第十四出剽劫)
下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王九思·沽酒游春(第二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