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指南錄后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德佑二年正月十九日1,予除右丞相2,兼樞密使3,都督諸路軍馬4。時北兵已迫修門外5,戰、守、遷皆不及施6。縉紳大夫士革于左丞相府7,莫知計所出。會使轍交馳8,北邀當國者相見9,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紆禍。10。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11。初12,奉使往來,無留北者。予更欲一覘北13,歸而求救國之策,于是辭相印不拜14。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15。
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北亦未敢遽輕吾國。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16,賈余慶獻諂于后,予羈縻不得還17,國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脫18,則直前詬虜帥失信19,數呂師孟叔侄為逆20;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北雖貌敬,實則憤怒。二貴酋名日館伴21,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
未幾,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北22。北驅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23。予分當引決24,然而隱忍以行25。昔人云:26:“將以有為也。”
至京口,得間,奔真州27。即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約以連兵大舉29,中興機會,庶幾在此。留二日,維揚帥下逐客之令30。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于長淮間31,窮餓無聊,追購又急32;天高地迥,號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33,出北海弘4,然后渡揚子江,入蘇州洋35,展轉四明、天臺36,以至于永嘉盯7。
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詆大酋當死38。罵逆賊當死39。與貴酋處二十日40,爭曲直,屢當死。去京口41,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經北艦十余里42,為巡船物色,幾從魚腹死。真州逐之城門外,幾彷徨死。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43,竟使遇哨44,無不死。揚州城下,進退不由45,殆例送死46。坐桂公塘土圍中47,騎數千過其門,幾落賊手死。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48。夜趨高郵49,迷失道,幾陷死。質明50,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至高郵,制府檄下51,幾以捕系死。行城子河52,出入亂尸中,舟與哨相后先,幾邂逅死。至海陵53,如高沙54,常恐無辜死。道海安、如皋55,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至通州56,幾以不納死。以小舟涉鯨波57,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嗚呼!死生,晝夜事也58。死而死矣59,而境界危惡60,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61!
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62。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抄錄。使北營63,留北關外,為一卷;發北關外,歷吳門64、毗陵,渡瓜洲,復還京口,為一卷;脫京口,趨真州、揚州、高郵、泰州、通州65,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66,為一卷。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67。
嗚呼!予之生也幸68,而幸生也何所為?求乎為臣69,主辱臣死,有余戮;所求乎為子70,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余責。將請罪于君,君不許;請罪于母,母不許;請罪于先人之墓。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義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修我戈矛71,從王于師,以為前驅,雪九廟之恥72,復高祖之業73,所謂“誓不與賊俱生74”,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后已75”,亦義也。嗟夫!若予者,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76。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雖浩然無所愧怍77,然微以自文于君親78,君親其謂予何79?誠不自意80,返吾衣冠81,重見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82,復何憾哉!復何憾哉!
是年夏五83,改元景炎84,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
【注釋】 1德佑:宋恭帝趙顯年號,二年為公元1276年。 2除:拜官授職。右丞相:南宋設左右丞相,是協助皇帝總管朝政的官職。 3樞密使:掌管國家軍事的官職。南宋時丞相照例要兼樞密使。 4都督:總領。路:宋代的行政區域名,約相當于現代的“省”。 5北兵:元兵。修門:同南宋國都臨安(今杭州)的城門。 6戰、守、遷皆不及施:作戰、固守、廷都都來不及進行。 7縉紳、大夫 、 士:指朝廷大小百官。縉紳,古之仕者,垂紳插笏。故稱士大夫為縉紳。萃:會聚。左丞相:時吳堅為左丞相,其人后降元。 8會:當時。使轍:使者車騎的車轍。9當國者:執政者。 10紓禍:解除禍患。 1 1意:料想。以口舌動:用言語來打動。 12初:以前。 13覘(zhan占):暗中觀察。14不拜:沒有正式接受任命。 15資政殿學士:榮譽官銜。學士系掌管皇帝文牘、備充文物典章顧問之職。 16“不幸昌師孟”兩句:呂師孟是宋襄陽守將呂文煥的侄子,呂文煥投降,引元軍南下。右丞相陳宜中為了便于與元軍妥協,任命呂師孟為兵部侍郎,以后又派他至元軍求和,自稱侄孫。其時文天樣尚在元軍中抗爭曲直不下,而呂師孟等卻公然帶來了降表,故云“構惡于前”。賈余慶是右丞相,與文天祥一同出使元營,但他卻與左丞相吳堅、樞密使謝堂等背地里向元軍納款投降,并在后來向元軍獻策囚禁文天祥,故稱“獻諂于后”。 17羈靡:軟禁。 18度(du6鐸):估量。19直前詬虜帥失信:逕直上前斥責伯顏失信。 20數:數說,指責。21二貴酋:指元將忙古歹、唆都。館伴:陪伴外國使節的官員。 22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北:德佑二年二月初五日,元使臣入臨安,逼迫宋帝詔令各地郡縣投降,并派賈余慶、吳堅、謝堂等大臣多人,至燕京向元主請降。23目:猶言“列”,行列。 24分當引決:應當自殺。 25隱忍;克制忍耐。 26“昔人云”兩句:韓愈《張中丞傳后敘》記唐睢陽守將張巡與南霽云城陷被叛軍所俘,一并將斬,張巡激勵南霽云一同赴死,不可為不義屈,“云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文天祥引用此語,是說自己想忍辱留生,以圖恢復大計。 27京口:今江蘇鎮江。間:空隙。真州:今江蘇儀征縣。 28東西二閫(kun捆):指淮東、淮西兩地區的主帥。當時李庭芝守淮東,夏貴守淮西。古時將軍統兵出征在外叫“閫帥”。 29“約以連兵大舉”三句:文天祥逃至真州后,與守將苗再成等計議中興大舉,寫信約李庭芝、夏貴等共破元軍。 30維揚帥下逐客之令:揚州帥李庭芝為元軍的反間計所惑,以為文天祥是企圖替元軍賺城,密令苗再成殺文天祥,苗不忍,就派人用計將文天祥關在城外,變相地放了他。 31相出設:指元軍出現就隱藏,元軍離去就出行。長淮間:指淮河以南水網地區。 32追購:懸賞追捕。 33避諸洲:諸洲是長江中的一塊沙洲,當時為元軍占領,文天祥必須避開它。 34北海:指淮海,系東海的里海,在今泰縣東。 35蘇州洋:長江入海口外稍南的一片海面。 36四明:今浙江寧波市。天臺:今浙江天臺縣。 37永嘉:今浙江溫州市。 38詆大酋:指斥責元軍主帥伯顏一事。 39罵逆賊:指辱罵呂師孟叔侄為逆一事。 40與貴酋處:指元將忙古歹、唆都監視他一事。 41“去京口”三句:《指南錄》卷三《候船難》詩序說:“予先遣二校坐舟中,密約待予甘露寺下,及至,船不知所在,意窘甚。交謂船已失約,奈何!予攜匕首,不忍自殘,甚不得已,有投水耳,余元慶褰裳涉水,尋一二里許,方得船至。各稽首以更生為賀。” 42“經北艦十余里”三句:文天祥從鎮江乘船向真州逃奔,至七里江,忽遇元軍巡船,要進行盤查;但潮水退落,巡船太大,無法駛近文天祥的小船而作罷。物色:搜尋。從魚腹死:指投水而死。 43瓜州揚子橋:在今江蘇揚州市南十五里。 44竟使遇哨:要是終于碰上敵哨兵。 45不由:不由自主。46殆例:幾乎等于。 47桂公塘:揚州城郊外的一座小土丘,上有土圍墻。 48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文天祥夜晚潛行經揚州城北賈家莊,為當地巡防鄉官發現,抽刀便砍,幾遭不測,行賄后方免于難。 49高郵:今江蘇高郵縣。 50質明:天剛亮。 51制府檄下:李庭芝的淮東路制使府捕捉文天祥的通令下達。檄(xi):聲討和命令的文告。52城子河:在高郵縣境內。 53海陵:今江蘇泰縣東。 54如高沙:往高沙去。高沙,高郵附近的一片沙灘。 55道:經過。海安:今江蘇海內縣。如皋:今江蘇如皋縣。 56通州:今江蘇南通市。 57鯨波:巨浪。 58死生,晝夜事也:猶言隨時都可以死。 59死而死矣:死了就算了。 60境界:境況。 61“痛定思痛”兩句:事后追想當時的悲痛遭遇,還有什么比這更沉痛的呢! 62間:間或,有時。 63“使北營”兩句:指文天祥出使北營,被軟禁在臨安北門外皋亭山一事。64吳門:今江蘇蘇州市的別稱。毗(pi皮)陵:今江蘇常州市。 65趨:急赴。 66三山:今福建福州市的別稱。 67悲予志焉:哀悼我的不死之志。 68“予之生也幸”兩句:我雖然幸運地生存了下來,但活著又有什么作為呢? 69“求乎為臣”三句:從做臣子上來要求我,如果國君受辱,臣子即使死了,也有余辜。 70“所求乎為子”四句:從做兒子上來要求我,我的身體是父母遺傳下來的,經歷危險受到傷害而死,也有過錯。《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因此,古人認為自己身體遭受到侮辱和傷害,是對不起父母的。 71“修我戈矛”三句:修整我的戈矛,跟從君王到軍隊中去,做打前鋒的人。此數語都出自《詩經》。《秦風·無衣》:“豈日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衛風·伯兮》:“伯也執役,為王前驅。” 72九廟:即祖廟。帝王的祖廟里奉祀九代祖先,故云“九廟”。 73高祖:泛指開國創業之主,此專指宋太祖趙匡胤。 74誓不與賊俱生:《資治通鑒》載,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憲宗欲討平淮、蔡叛軍,當時朝臣多主罷兵,只有裴度請自往督戰。憲宗謂裴度:“卿真能為朕行乎?”對曰:“臣誓不與此賊俱生。”此處文天祥引用裴語以示決心。 75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見諸葛亮《后出師表》。 76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猶言到哪里都可以死。77愧怍:慚愧。 78文:掩飾過失。君親:國君和祖先 79謂予何:怎樣地責備我! 80誠不自意:確實自己沒有想到。 81衣冠:衣冠上國,指漢民族國家。 82正丘首:正丘首:《禮記·檀弓》上:“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古人認為狐貍熱戀著它的巢穴,臨死的時候,把頭朝向它的巢穴的土丘死去。前人以此來比喻死于故鄉。 83夏五:《春秋》桓公十四年:“夏五”。杜預注:“不書月,缺文”。作者摹仿《春秋》,省去“月”字。 84改元景炎:德佑二年(1276) 5月,宋臣擁立趙罡于福州,改年號為“景炎”。改元,自漢武帝建年號以后,新君即位,例于次年改用新年號紀年,稱改元。也有一帝在位,多次改年號的。
【今譯】 德佑二年正月十九日,我被授官為右丞相,兼任樞密使,總領各路兵馬。當時,元軍已經逼近京城門外,作戰,固守、遷都都來不及進行。朝廷里上下官員都聚會在左丞相府。當時,兩國使者的車馬往來頻繁,元軍邀我執政者相見,大家認為我走一趟可以解除禍患。國事已到了這個地步,不允許我愛惜自身,并料想元軍還可以用言語去打動說服。本來,使臣奉命往來,沒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更想去暗中觀察一下元軍的情況,以便回來尋求救國的辦法,于是就辭退相印不任職。第二天,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成行。
初到元軍營中,我以堅強不屈的立場慷慨陳詞,元軍上上下下都很吃驚,也不敢馬上就輕慢我國。不幸的是呂師孟已做了投降的惡事在前,賈余慶又奉表諂媚在后,我于是被軟禁而不能歸朝,國家的大事終于不可收拾。我自料不能脫身,就逕直上前斥責敵帥伯顏失信,并數落呂師孟叔侄二人的叛逆行為;只想求死,不再考慮個人的利害。元軍雖然表面上恭敬,其實卻很憤恨惱怒。兩位高貴的首領名義上說是陪伴的官員,夜里卻用軍隊包圍我的住的房屋,而我不能歸宋了。
不久,賈余慶等以祈請使的身份去北方。元軍趕我一起去,可不把我列人瘦者的行列。我本該自殺,可是克制忍耐著出發了。過去有人說過:“將要有所作為。”
到京口,得到了一個機會,逃到真州。就把元軍的情況全部告訴給東西二位統帥,約他們聯合起來大舉進軍,國家中興的機會,也許就在此一舉了。留了兩天,維揚統帥李庭芝發布了驅逐我的命令。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我改變了姓名,隱蔽自己的行蹤,在草莽中行走和在露天住宿,每天與元軍的騎兵交相隱現出沒在淮河南岸的廣大地域間。困窘饑餓無所依靠,敵人的懸賞追捕又急迫;天高地遠,呼叫不應。不久找到一只船,避開敵軍占領的諸洲,經過北海,然后渡過揚子江,進入蘇州洋,展轉往來在四明、天臺,這樣到達了永嘉。
唉!我的到達死的邊緣不知道有幾多次了啊!在斥責敵軍統帥伯顏時該死。怒罵呂師孟叔侄叛逆時該死。和敵方大首領相處二十天,爭執是非,多次該死。離開京口,攜帶匕首以防不測之禍時,幾乎自殺而死。通過敵軍艦船十多里,被敵巡邏船所搜尋,幾乎跳入海中而死。在真州被驅逐在城外,幾乎傍徨不進而死。到了揚州,經過瓜洲揚子橋,要是碰上敵軍哨兵,沒有不死之理。揚州城下,進退不由自主,幾乎接近于送死。坐在桂公塘土圍里,敵騎兵數千經過它的大門外,幾乎落入敵手而死。賈家莊幾乎被我軍巡邏者欺凌逼迫而死。夜間奔向高郵,迷失道路,幾乎陷入泥淖而死。天剛亮,在竹林中躲避敵人哨兵,巡邏的有數十騎,幾乎無處可逃而死。到了高郵,李庭芝的府署發布了緝捕我的命令,幾乎被捕關押而死。經過城子河,在亂尸中進進出出,船只同敵人的哨兵一后一先,幾乎不期而遇被殺死。到海陵,往高沙,常常恐懼無罪而死。經過海安、如皋,共三百里路程,敵人和盜賊往來其間,沒有哪一天不會死。到了通州,幾乎因為不被接納而死。以小船行駛在洶涌波濤中,是出于無可奈何,而死的這件事本來已不再想它了。唉!是死還是活,就象是白天和黑夜交替那樣不足為奇的。死了也就算了,而我遭遇到的景況如此險惡,并且層出不窮地發生,真不是人世間所能忍受的;痛定思痛,這痛苦是何等深重啊!
我在患難之中,間或用濤來記敘所遭遇的事。現在保存這本子,因不忍心廢棄它,所以在路途中親手予以抄錄。從出使到元軍營,至被扣留在北關外,編為一卷;從北關外出發,經過吳門、毗陵。渡過瓜州,又回到京口,編為一卷;離開京口,逃向真州、揚州、高郵、泰州、通州、編為一卷,自海道到永嘉,來到三山,編為一卷。將要把它藏在家中,使后來人讀了它,哀痛我復國的大志。
唉!我能生存下來是僥幸的,可是僥幸地活下來又有什么作為呢?追究我做臣子的責任,國君受辱,臣下就該為國而死,所以我還有未了的罪責;追究我做兒子的責任,以父母遺傳給我的身體,做危險的事而死,即使死了還有未了的過錯。我將要向國君認罪,國君是不會允許我的;向母親認罪,母親是不會允許我的,只有向祖先的墳墓認罪。我活著不能挽救國家危難,死后還將作為厲鬼來打擊敵人,這是應該如此的大義。依靠老天的神靈,宗廟的保佑,修治我的戈矛,跟從國君進軍,作為殺敵的前驅,洗刷我大宋歷代祖先的恥辱,恢復太祖開創的大業,做到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后已”,這也是應該如此的大義。啊!象我這樣的人,將是沒有什么場合不是我的死所了。過去,要是我把尸骨拋棄在草叢中。我雖然正氣凜然沒有什么可感到慚愧的,可是我不能因此在國君和祖先面前掩飾自己的過失,國君和祖先將會怎樣責備我呢?我確實沒有自料到,還會回到我衣冠上國,重新見到皇上。使我或早或晚能死在故鄉,這還有什么可遺憾的呢!還有什么可遺憾的呢!
這一年的夏五月,改元為景炎,廬陵文天祥為自己的詩作序言,詩集名叫《指南錄》。
【總案】 《指南錄》詩共四卷,反映了作者在戰亂中赴闕、出使、脫險及其后九死一生的生活經歷和思想面貌。卷首有《自序》和《后序》。在這篇《后序》中,作者簡括地記敘了他臨危受命出使元軍,與敵人抗爭而被囚,以及逃出敵營后為投奔宋廷所經受的艱難險阻的歷程。文章夾議夾敘,直抒胸臆.不假修飾而文情并茂,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以及九死未悔的愛國精神。大氣磅礴,文如其人。
上一篇:李清照《打馬賦》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柳宗元《捕蛇者說》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