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六國論》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嘗讀六國世家2,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3,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4,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5。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6。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7,而蔽山東之諸侯8,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韓9,商鞅用于秦而收魏10,昭王未得韓、魏之心11,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12,而范睢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區之韓、魏13,以當虎狼之強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14,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知厚韓親魏以擯秦15,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16,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17,背盟敗約18,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己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注釋】 1三蘇都寫過《六國論》,但從論點到寫法都各不相同。本文認為六國破滅的原因,關鍵在于不能團結一致,共同抗秦,以致使秦各個擊破,相繼滅亡。這在當時是有針對性的。六國:指戰國時期除秦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 2六國世家:司馬遷著《史記》,把記述諸侯的傳記稱為“世家”,齊、楚、燕、韓、趙、魏這六國在《史記》中都有“世家”。 3山西:即“關西”。戰國時稱崤山或華山以西為“山西”。 4咎:怪罪。 5勢:大勢、形勢。 6郊:邑外為郊野。周制,離都城五十里為近郊,百里為遠郊。后泛指城外、野外。與下旬“韓、魏之野”的“野”同義,都是田野、國土的意思。 7塞秦之沖:塞,阻塞,擋往。沖,要沖,軍事要道。 8蔽山東之諸侯:蔽,遮擋,隱蔽。山東之諸侯.,指齊、楚、燕、趙四個諸侯國。 9范雎(ju居):戰國時魏國人,因受迫害逃到秦國,化名張祿,后為秦昭襄王相,說服昭襄王采用“遠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國強大起來,征服了韓國。 10商鞅:戰國時衛國人,姓公孫,名鞅,又稱衛鞅。后入秦,秦封他于商,故名商鞅。商鞅任秦相十年,實行變法,使秦富強起來,征服了魏國。 11昭王:即秦昭襄王(前307—前251在位),名則,又名稷。 12剛、壽:剛,故剛城,今山東省寧陽縣。壽,今山東省鄆城縣。 13委:丟棄,聽任。14東諸侯:山東的諸侯,指齊、楚、燕、趙。 15擯:拒斥。 16陰助:暗中幫助。 17埸(yi):邊界。《詩·小雅·南山》:“疆埸有瓜。”18背盟敗約:即“背敗盟約”。背,背棄,敗,破壞。
【今譯】 我曾經讀過《史記》中的六國世家,奇怪當時天下的諸侯,憑著五倍的土地,十倍的人口,決心向西進兵,去攻打崤山以西不過千里大的秦國,卻免不了被滅亡。我時常對這個問題深思遠慮,認為他們一定會有保全自己的辦法。因而不得不責備當時那些執政的謀士,他們對于禍患考慮得太粗疏,謀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淺,并且不了解天下的的大勢啊。
當時秦國同六國爭奪天下的地方,并不在齊、楚、燕、趙四國的地區,而是在韓、魏二國的郊野;六國同秦國爭奪天下的地方,也不在齊、楚、燕趙四國的地區,也是在韓、魏二國的郊野。秦國對韓、魏二國的存在,好比一個人的腹心有了疾病一樣。韓、魏二國擋住了秦國的要道,掩蔽著崤山以東的各諸侯國,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方,沒有比得上韓、魏二國的了。
從前,范雎被秦國重用后就收服了韓國,商鞅被秦國重用后就收服了魏國。秦昭王在韓、魏尚未真心降服前,就出兵去攻打齊國的剛、壽二邑,范雎為這事很擔憂。那么,秦國忌憚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秦國對燕、趙用兵,是秦國最危險的事情。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另一國的國都,燕、趙兩國在前面抗擊它,韓、魏兩國乘機在后面襲擊它,這在軍事上是危險的做法。然而秦國在攻打燕國趙國的時候,不曾有韓、魏兩國從后面襲擊的憂患,那是因為韓、魏二國歸附了秦國的緣故。韓、魏兩國是其它諸侯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在它們中間隨便出入,這難道能說他們懂得天下形勢嗎?拋棄小小的韓國和魏國,讓它們去抵擋虎狼一樣強暴的秦國,它們怎么能夠不折轉身去投入秦國的懷抱呢?韓國和魏國折轉身投入秦國的懷抱,然后秦國的軍隊就可以通過韓、魏兩國到達崤山以東的各國,從而使天下各國普遍地遭受它的災禍了。
韓、魏兩國不能獨自抵擋秦國,但是天下的諸侯各國卻想依靠它們來擋住來自西方的侵略,所以不如團結親近韓國和魏國來排斥秦國。秦國人不敢越過韓、魏二國窺伺齊、楚、燕、趙,齊、楚、燕、趙也就可保全自身了。如果拿四個沒有戰事的國家,去幫助面對敵人的韓、魏兩國,使韓、魏兩國沒有來自東面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夠為天下挺身而出,去抵擋秦國的軍隊。用兩個國家的兵力去對付秦國,其余四個國家得以休養生息,來暗中援助兩個國家的急需。假如能夠這樣,就可以長期地對付秦國了,那秦國還能有什么辦法呢?不知道用這樣的謀略,卻各自貪圖邊界上尺寸土地的小利,違背盟約,撕毀協定,竟然自相屠殺。秦國的軍隊還沒出動,而天下各國卻已經自我消耗得疲憊不堪了,以至使得秦國人能夠利用這個機會,來分別奪取這些國家,這不是很可悲的嗎?
【集評】 茅坤《三蘇文百家評林》卷13評:“筆順氣雄,如大鵬鼓翼,天風迅發,一息萬里,信文人之巨手也。”
“誠為至論,然同母兄弟三、五人鮮不中猜而江者,況合異姓之國使為一心,誠未易能也。”“子由之文,其奇崛處不如父,其雄偉處不如兄,而其疏宕裊娜處,亦自有一片煙波,似非諸家所及。予嘗同荊川論文,荊川絕愛其文。然而間讀君術臣事民政及古史等,誠絕作也。”
《三蘇文百家評林》卷15: "潁濱君術臣事民政諸策,皆自出機杼,別立風骨,成一家之文。或空引,或援古,或直敘,或曲說;或使事而不為事使,或似使事而不使事,或似不使事而使事;或一篇不離一字,或一字散落一篇,意到筆隨,各臻其妙。舉業家宜手錄之而揭之壁間,或佩之肘后,繹其義而深入其機,必有超悟玄解之處。”
“子由諸策引首處,皆以空虛淡宕之辭,含有余不盡之意。字字裊娜,讀之使人灑灑洋洋,不覺兩肘生風。”
浦起龍《古文眉銓》卷70:“世人讀蘇秦說六國文,往往模糊不得其要領,自次公揭醒,大勢了然。篇體虛實陪正,備具天巧。”
“勢字虛喝,揭出韓魏”
“本為六國計,卻就秦立說,從對面證出要害,文章活法。”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欒城全集錄》:“老泉論六國之弊在賂秦,蓋借以規宋也,故其言激切而淋漓。潁濱論天下之勢在韓魏,直設身處地為六國謀矣,故其言篤實而明著,兩作未易議優劣也。”
沈德潛《唐宋八大家文》卷25:“厚韓魏以擯秦,此即蘇秦說趙之說也。子由窺破此旨而暢言之,覺天下大勢,確不可易。老泉論其弊,子由論其勢。”
吳楚材的《古文觀止》卷11:“是論只在不知天下之勢一句。蘇秦之說六國,意正如此。當時六國之策,萬萬無出于親韓魏者。計不出此,而自相屠滅。六國之愚,何至于斯。讀之可發一笑。”
【總案】 所謂“六國論”就是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三蘇都寫過《六國論》,從論點到筆法都各不相同,然而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是為了針砭時政,借古喻今。蘇洵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是“弊在賂秦”,旨在抨擊北宋王朝對外屈辱納銀的外交政策;蘇軾論六國則抓住“養士”這一點加以闡發,目的在于批評北宋王朝輕視文化,輕視知識分子的國內政策;蘇轍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是不明“天下之勢”所改,暗喻北宋王朝對外投降妥協,只求茍且偏安的現實。蘇轍在《歷代論引》中曾說:“父兄之學,皆以古今成敗得失為議論之要。”蘇轍自己何嘗不是如此,他的諸多民政策論,也多是議論“古今成敗得失”的。三蘇父子的寫作目的,蘇轍在《歷代論引》中也說的很清楚,是為了“施之人”、“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間有聞。”這就決定了他們的寫作內容必然要以古喻今,針砭時弊,而蘇轍的《六國論》正是這樣一篇“有為而作”的史論。
全文共四段。首段以讀史入手,開宗明義,提出六國“不免于滅亡”的原因是“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所致。文章的這一中心論點,是作者讀了六國世家,深思遠慮,總結了六國相繼滅亡的歷史教訓后提出的。這一論點也是總括全篇,貫穿全文的主旨。文章第二段概括地論述了當時七國的形勢。指出韓魏兩國是秦與諸侯爭天下的關鍵所在。作者還用形象的比喻,強調了兩國的重要作用。第三段對其重要性進一步加以闡述,并以歷史事實為依據,指出諸侯各國不知天下之勢,失去韓魏這個屏障,“而使天下受其禍”的嚴重惡果。第四段,作者從為六國設計的角度進行論述,對六國相繼滅亡的命運,發出長長的悲嘆。這悲嘆是對六國不知天下之勢的惋惜,也是對北宋王朝的諷諭。
本文立意高遠,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借批評齊、楚、燕、趙等國不明天下之勢,因而破滅的歷史,諷刺了北宋王朝不思積極抗擊北方契丹、西夏的威脅侵略,卻一味納銀輸帛、妥協投降,以求茍且偷安的現實。
從表現手法上看,此文結構嚴謹,邏輯嚴密。作者先以“天下之勢”統領全篇,進而指出天下之勢的關鍵在于韓魏,接著具體論述六國由于不知天下之勢,終于招致滅國之禍,反復論證,步步深入,有很強的說服力。浦起龍《古文眉銓》卷70中說:“世人讀蘇秦說六國文,往往模糊不得其要領,自次公揭醒,大勢了然。”
上一篇:陸游《入蜀記(二則)》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舒元輿《養貍述》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