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秋聲不可聞,歧亭難制淚紛紛②。中朝誰決澶淵策③,諸將仍屯灞上軍④。一障何時能畀我⑤,九邊今日或須君⑥。玉河衰柳休攀折⑦,留著長條綰夕曛⑧。
注釋 ①此詩約作于1885年,秋日中傳來的關于中法戰爭的結果使詩人不忍聽聞。這年春天,老將馮子材等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后又攻克越南的諒山。在戰事取勝的情況下,清政府卻急于求和,詔令前線停戰。同年夏,李鴻章與法使巴德諾夫在天津簽訂《越南條款》,中法戰爭結束。詩人用澶淵之盟、屯軍灞上的歷史典故譴責打了勝仗反而畏敵議和的最高決策者。結尾二句對國家前途懷有無限憂慮,意在不盡。詩名《失題》便已明白表示了作者不欲標出真正題目的用心。②歧亭: 無考。歧: 不同,不一致。③中朝:即朝廷中。澶淵策:指“澶淵之盟”典故,即北宋與遼(契丹)訂立和約的事件。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軍南下,深入宋境,宋軍在澶州城下打了勝仗。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議。真宗素主議和,終于與遼訂立和約,由宋每年輸遼銀、絹等。史稱“澶淵之盟”。后以此比喻打了勝仗反而訂立屈辱和約者。④灞上:地名,在陜西西安東,灞水西高原上。《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于是王翦將兵六十萬,始皇自送至灞上。”后亦稱“屯軍灞上”。⑤畀我: 給我。畀: 給予、付予。⑥九邊: 明朝北方九個軍事重鎮的合稱。喻防守邊境仍需馮子材等將才。⑦玉河: 天河。此指京城皇宮外的御河,以此暗諷慈禧等的投降政策。⑧綰: 系,盤結。夕曛: 夕陽。此句借景抒情,哀嘆國勢江河日下。
上一篇:逢泰《圣駕親詣太學大禮慶成詩》
下一篇:《奕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