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康有為·聞鄧鐵香鴻臚安南畫界撤還卻寄》原文賞析
山河尺寸堪傷痛,鱗介冠裳孰少多?杜牧罪言猶未得,賈生痛哭竟如何!更無十萬橫磨劍,疇唱三千敕勒歌?便欲板輿長奉母,似聞滄海有驚波。
清光緒十年(1884),法帝國主義侵占安南(越南),引起了中法戰爭。當時任鴻臚寺卿的鄧鐵香,竭力主戰,事實上中國在戰爭中也非戰敗國。然而清政府卻派李鴻章于光緒十一年 (1885)在天津與法國議和,承認法國侵占安南,并派鄧鐵香與法方勘定中越邊界,畫界中,盡管鄧鐵香據理力爭,清政府卻屈服于法方的壓力,撤回鄧鐵香實行妥協讓步。這個事件表明,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西方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正步步深入。當時的愛國有識之士,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帝國主義的猙獰面目,清政府的昏庸腐敗,中國的岌岌可危。他們對時局表現出極大的憂慮和憤慨。康有為此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作的。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句句緊扣時局,充滿了憤激的愛國熱情。首兩句自然銜接,一氣流轉,直抒胸臆。對于愛國者來說,祖國山河,即使是寸土尺地的喪失,也會使人感到切膚之痛。帝國主義侵占安南,這是打開中國的屏障,對中國的直接威脅與侵略,怎么能認為無關緊要呢?“鱗介冠裳”一語,借用了西漢賈捐之建議元帝放棄珠厓的故事,揚雄《法言》肯定賈捐之的意見,認為不值得以“鱗介(南海化外之民)易我冠裳(中華禮儀之邦)。”本詩作者卻認為在帝國主義侵略面前,這種看法是迂腐之見,也是妥協投降、喪權辱國的一種借口。詩的中間兩聯,對時局展開激烈批評,表示極大憤慨。作者認為,當時的有識之士,包括鄧鐵香和作者自己,都曾發出振興民族、奮發圖強的呼號,正如唐代杜牧作《罪言》一文,提出削平藩鎮割據勢力,鞏固中央政權的建議,漢代賈誼向文帝上書陳政事,痛哭流涕,指出當時政治和經濟上存在的嚴重危機。但是他們的建議,都未被統治者采納,終于無可奈何。革新內政的要求,既未能實現,那么,抗御外侮的行動總該有吧,結果是,清朝統治者在外敵入侵的情況下,不敢言戰,而實行屈膝投降政策。十萬橫磨之劍,三千敕勒之歌,這些面對強敵發出的豪言壯語和慷慨悲歌,歷史上曾經有過,但是現在看不到了。“更無”和“疇唱”二語,前后呼應,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國土淪喪,國家危于累卵的痛惜和焦急心情。但是作者當時畢竟是一介書生,“手無斧柯,奈龜山何”。所以他也曾想過,避開現實矛盾,回家奉養老母。可是矛盾是不能避開的,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又使他預感到帝國主義來自海上的侵略,絕不會終止,更大的民族災難還在后頭,滄海還會驚波再起。這樣他就不得不振奮精神,喚起國人,力求走變法圖強之路了。
本詩在格律、用語和情調上并未離開舊體詩的規范,而且它還是一首相當工整的七言律詩。但是,由于它密切結合現實,感情激昂充沛,真摯自然,詩的形象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觸到了近代中國歷史上牽動人心的重要問題,這樣就使舊體詩歌表現出一種迥異往昔的色彩、風格和氣派。它是舊體詩,又不同于傳統的舊體詩。這正是近代詩歌,特別是近代許多愛國詩人的詩歌的特點。全詩多處用典,然而自然恰當,既使詩句更加凝練,又使詩境更加開拓,用舊事而一如新事展現眼前,使讀者獲得更豐富的感受和聯想,這是舊詩用典的佳妙之處。
上一篇:古詩《楊慎·錦津舟中對酒別劉善充》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吳嘉紀·難婦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