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入蜀記(二則)》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九日2,微雪,過扇子峽3。重山相掩,正如屏風扇4,疑以此得名。登蝦蟆碚5,《水品》所載第四泉是也6。蝦蟆在山麓,臨江,頭鼻吻頷絕類7,而背脊皰處尤逼真8,造物之巧有如此者9!自背上深入,得一洞穴,石色綠潤。泉泠泠有聲10, 自洞出,垂蝦蟆口鼻間,成水簾入江11。是日極寒,巖嶺有積雪,而洞中溫然如春。碚洞相對。稍西有一峰,孤起侵云12,名天柱峰。自此山勢稍平,然江岸皆大石堆積,彌望正如浚渠積土狀13。
二十三日14,過巫山凝真觀15,謁妙用真人祠16。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好17。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18,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19。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20。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21,宜為仙真所托22。祝史云23:“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時,有絲竹之音24,往來峰頂25,山猿皆鳴,達旦方漸止26。”廟后山半,有石壇平曠。傳云:“夏禹見神女,授符書于此27。”壇上觀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霽28,回顧無纖翳29,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30,久之不散,亦可異也。祠舊有烏數百31,送迎客舟。自唐夔州刺史李貽詩已云“群鳥幸胙余"矣32。近乾道元年33,忽不至,今絕無一烏,不知其故。泊清水洞。洞極深,后門自山后出,但黮黮闇34,水流其中,鮮能入者35。歲旱祈雨,頗應36。權知巫山縣左文林郎冉徽之、尉右迪功郎文庶幾來37。
【注釋】 1入蜀記:陸游寫的一部日記體的游記,共六卷。記載了他于乾道六年(1170)閏五月從浙江紹興到四川夔州的一路見聞,收在他的《渭南文集》中。這里節(jié)選了卷五中的兩則日記。 2九日:指乾道六年十月九日。 3扇子峽: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面。 4屏風扇:形容山勢如一扇扇折疊著的屏風。 5蝦蟆碚(pei培):在今湖北宜昌西北三十里的石鼻山下。 6水品:指唐張又新的《煎茶水記》。 7山麓:山腳。頭鼻吻頷(han旱)絕類:意思是腦袋、鼻子、嘴巴、下巴頦都非常象(蝦蟆)。 8皰(pao泡):皮膚上生長的象水泡似的小疙瘩。 9造物:指大自然。 10泠泠(ling鈴):形容水聲清脆悠揚。 11成水簾:形成水幕。 12孤起侵云:孤峰獨起,高聳入云。 13彌望:滿眼。浚(jun俊)渠:開挖水渠。 14二十三日:指乾道六年十月二十三日。15巫山·在今四川省巫山縣東,長江穿流其中,成為巫峽。凝真觀(guan灌):即巫山神女祠,在巫山飛風峰下。 16妙用真人:后世為巫山神女所加的封號。 17巫山神女:傳說中赤帝之女姚姬,死后葬于巫山之南,楚懷王曾夢見她,特為她在巫山建了朝云觀。 18霄漢:天空。 19議者:談論的人。太華:華山。衡:衡山。廬:廬山。 20十二峰;巫山著名的山峰有十二座。悉見:全都看見。 21纖麗奇峭:纖巧奇麗,陡峭險峻。 22寄為:應當是。仙真:仙人,即巫山神女。所托:所寄身的地方。 23祝史:祠廟中主持祭祀的人。 24絲竹之音:指弦管音樂之聲。 25往來峰頂:指絲竹之音縈回于峰頂,久久不散。 26達旦:直到天明時。 27符書:指神女贈予夏禹的“玉篆之書”。 28晴霽(ji劑):天氣晴朗。 29四顧:向四面望去。纖翳(yi義):細小的塵埃和云絲。 30鸞鶴:鸞鳥、白鶴。翔舞:翱翔飛舞。 31烏:烏鴉。32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縣。群烏幸胙余:意為群烏以啄食祭祀剩余的食品為幸。胙(zuo作),祭禮用的肉。 33乾道元年:指公元1165年。34閹黮( tanan坦岸):陰暗不明的樣子。 35鮮(xian顯):很少。36頗應:很靈驗。 37知巫山縣:即巫山知縣。左文林郎、右迪功郎;皆職官名。尉:即縣尉。
【今譯】 乾道六年十月九日,小雪天氣,經過扇子峽,山勢重疊掩映,正如一扇扇折疊著的屏風,想是因此而得名。登上蝦蟆碚,這就是《水品》書中所記第四泉的地方。蝦蟆在山腳江邊,腦袋、鼻子、嘴巴、下巴頦都非常象癩蝦蟆,背脊上的小疙瘩尤其象,簡真跟真的一樣,大自然的奇妙工巧,竟然有這樣的情景!從蝦蟆背上往深處走,是一個洞穴,山石綠色濕潤。泉水聲清脆悠揚,從洞中流出,垂掛在蝦蟆嘴巴和鼻子之間,形成水簾幕流入江中。這天特別冷,山嶺巖石都有積雪,但是洞內卻溫暖如春。蝦蟆碚和山洞遙遙相對。蝦蟆碚略西面有一座山峰,孤峰獨起,高聳入云,名叫天柱峰。從這里開始山勢稍微平緩,但是江岸都堆積許多大石頭,滿眼正象開挖水渠兩邊堆土的情狀。
十月二十三日,經過巫山凝真觀,參拜妙用真人祠。真人就是世間所說的巫山神女。妙用真人祠正對著巫山,山峰直上天空,山腳直插江中,人們議論說太華山、衡山、廬山都沒有如此奇特。但是巫山十二峰不能全都看見,所見的八、九座山峰惟有神女峰最為纖巧奇麗、陡峭險峻,應當是仙女寄身的地方。祠廟中主持祭祀的人說:“每當八月十五夜里明月當空的時候,常有絲竹弦管之聲縈回于峰頂,久久不散,山中的猿猴都不停地鳴叫,直到天亮才逐漸停止。”神女祠廟后山半腰有一座平曠的石壇。傳說道:“夏禹見到神女,就是在這里接授符書的。”從壇上觀看十二峰,就好象是神女祠的屏障。這天天空晴朗,四面望去沒有一點塵埃云絲,惟有神女峰上有幾片白云,如同鸞鳥的鶴飛舞徘徊,久久不散,也可算奇怪的現象。神女祠從前有幾百只烏鴉,迎來送往載客的舟船。從唐代夔州刺史李貽的詩就說過“群烏幸昨余”了。接近乾道元年時,烏鴉忽然不來,現在連一只烏鴉都沒有,不知其中什么緣故。船停泊在清水洞。洞很深,后門從山后面出去,但光線陰暗不清,水在洞中流,但很少能有進去的。干旱年求雨,還很靈驗。巫山縣知縣左文林郎冉徽之和縣尉右迪功郎文庶幾兩人來訪。
【集評】 明·何宇度《蓋部談資》卷上:宋陸務觀、范石湖皆作記妙手。一有《入蜀記》,一有《吳船錄》,載三峽風物,不異丹青圖畫,讀之躍然。
清·錢曾《讀書敏求記》卷二:陸游《入蜀記》六卷:……凡途中山川險易,風俗淳漓,及古今名勝戰(zhàn)爭之地,無不排日記錄。一行役而留心世道如此,后時家祭無忘,蓋有素焉。
清·蕭士瑋《南歸日錄》:余讀歐公《于役志》、陸放翁《入蜀記》,隨筆所到,如空中之雨,大小蕭散,出于自然。
《四庫全書總目》一卷五八:游以乾道五年任夔州通判,以次年閏六月十八日自山陰啟行,十月二十七日抵夔州。因述其道路所經,以為是記。游本工文,故于山川風土,敘述頗為雅潔。而于考證古跡,尤所留意。……皆足備輿圖之考證。……其他搜尋金石、引據詩文以參證地理者,尤不可殫數。非他家行記徒流連風景、記載瑣屑者比也。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閱得黃山谷《宜州家乘》、范石湖《吳船錄》、陸放翁《入蜀記》、元人郭天錫(畀)《客杭日記》共四種,皆前賢日記也。……范、陸二公所作,皆極經意。山水之外,多征古跡;朝夕之事,兼及朝章。膾炙藝林,良非無故。
日本·大誠之《入蜀記注釋·敘》:宋陸務觀之通判夔州也。入其境,悉記其山川秀麗,民俗敦樸,都邑修繕,以及稻魚茶筍酒漿之類,靡不筆之可書。將以考其險要,志其繁庶,詳其生產,證諸古,核諸今,足以備輶軒之采焉。且令后人覽是記者,蜀州之山川民物,了然如睹也。是豈無所為而為之乎?亦豈常人之所能為乎。
今·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三冊:陸游的散文師法曾鞏,成就也很高,前人曾推為南宋宗匠。……他用日記體寫的《入蜀記》,其中不乏優(yōu)美的游記小品,如《巫山》等。
今·朱東潤《陸游》在《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第三卷中說:《入蜀記》六卷收入《渭南文集》,其實是一部獨立的著作,記載乾道五年(1169)他的夔州通判發(fā)表以后,次年啟行,十月直抵夔州的經過。這是他的一部旅行日記,也是他的自傳式記載的一部分,其中記述沿途見聞,尤其對三峽的景色,作了盡情的描繪。
【總案】 山水游記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精品之一。早在北魏時期酈道元以清新俊美的文字,寫下了《水經注》一書,可以說是早期的游記。之后,人們記游或以介紹宮觀寺廟為主,或以探幽訪勝寄托情趣為主,而以日記形式逐日寫出自己旅途見聞的游記,當首推陸游的《入蜀記》,從這個意義上說,陸游的《入蜀記》具有開拓之功。明代著名的旅游家、學者徐宏祖便深愛其影響。
乾道二年(1166),陸游因鼓動抗金的罪各被投降派罷免官職,但他回到故鄉(xiāng)閑居數載仍不忘國事。乾道五年(1169)末,陸游終于又被召用為夔州通判。第二年,即乾道六年(1170)閏五月十八日,陸游攜帶家小,從故鄉(xiāng)山陰啟程入蜀赴任,在旅途中走了將近半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達了夔州。
入蜀途中,陸游以日記形式記載了一路的見聞。他用清新樸實的筆調,真實生動地描述了祖國河山的壯麗,對沿途所見的古今名勝及許多傳聞軼事,也多有記載考證。可以說這是一部集記實性、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為一體的優(yōu)秀旅游專著。
這里選錄的兩段文字,是陸游在乾道六年十月經過著名的三峽時所寫的兩則日記的片斷。第一段記載陸游十月初九過扇子峽、登蝦蟆碚、探泉水洞、觀天柱峰的情景,信筆寫來,卻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蝦蟆碚的形象逼真,泉水洞的溫暖如春,天柱峰的高聳入云,如歷歷在目,令人神游難忘。第二段記載陸游十月二十三日過巫山時的見聞,重點描繪巫山諸峰。先描述神女祠,然后巧妙地借議者之言,以雄偉壯麗的名山都不及這里來襯托巫山十二峰的奇麗。在此基礎上,集中筆墨突出描繪神女峰的纖麗奇峭,晴空高峰,白云數片,令人稱奇,如鸞鶴翔舞的巧妙比喻,更使人浮想聯翩,充滿了詩情畫意。兩段文字在描繪所見的山川風貌、美景名勝時,還自然地溶入了自己的感受,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情景交融,渾然天成,這也是整部《入蜀記》的特點之一。
上一篇:駱賓王《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蘇轍《六國論》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