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佚名《漢鐘離度脫藍采和》原文與翻譯、賞析
【仙呂·點絳唇】 俺將這古本相傳,路歧體面。習行院,打諢通禪,窮薄藝知深淺。
【混江龍】試看我行針步線,俺在這梁園城一交卻又早二十年。常則是與人方便,會客周全。做一段有憎愛勸賢孝新院本,覓幾文濟饑寒得溫暖養家錢。俺這里不比別州縣,學這幾分薄藝,勝似千頃良田。
【油葫蘆】甚雜劇請恩官望著心愛的選,(鐘云)你這句話敢忒自專么。(正末唱) 俺路歧每怎敢自專?這的是才人書會刬新編。(鐘云)既是才人編的。你說我聽。(正末唱) 我做一段于祐之金水題紅怨,張忠澤玉女琵琶怨; (鐘云) 你做幾段脫剝雜劇。(正末云) 我試數幾段脫剝雜劇。(唱) 做一段老令公刀對刀,小尉遲鞭對鞭,或是三王定政臨虎殿,(鐘云)不要。別做一段。(正末唱) 都不如詩酒麗春園。
【天下樂】 或是做雪擁藍關馬不前,(鐘云) 別做一段。(正末唱) 小人其實本事淺,感謝看官相可憐。 (云) 王把色。你將旗牌、帳額、神幀。靠背都與我掛了者。(凈云)我都掛了。(正末唱) 一壁將牌額題,一壁將靠背懸,(云) 有那遠方來看的見了呵。傳出去說,梁園棚勾欄里末尼藍采和做場哩。(唱) 我則待天下將我的名姓顯。
故事是說洛陽梁園棚伶人許堅,藝名藍采和,有道緣,八仙之一的鐘離權到下方去度他為仙。一日,藍采和與妻、兒等人在勾欄做場,見道士坐在樂棚內不動,妨礙演出。眾人百般勸說道士,道士不走,反倒勸藍采和出家,藍也不肯。鐘離見藍不省悟,請下呂洞賓。呂在藍生日那天,幻化成官府中公人,勾拘藍。藍恐懼,鐘離答應救他,條件是必須出家。藍被救后依約出家,一日巧遇妻兒等人,要他回去拯救因他離去而不景氣的戲班子。藍不允,苦修三十年,終于得道,由鐘離、洞賓引領,升入仙界,成為八仙之一。
這是一出 “度脫戲”,但是它的意義遠超出 “神仙道化” 的主題。因為在這個作品中反映了元代戲劇藝人的生活,他們的戲班子的組織、傳統、演出場地、演出戲目等等,為研究元劇藝術提供寶貴資料。此選第一折中四曲,這四曲中不但反映了元劇的演出情況,而且寫出了一個忠實于自己職業的藝人的心態: 愛戲曲、尊傳統、待客周全、有社會責任感。
【點絳唇】、【混江龍】 兩曲是許堅自述性的唱詞,“古本相傳”、“路歧體面”是說他們戲班演出的劇本是藝人代代相傳,受人歡迎的劇目,演藝合乎戲班子的藝術傳統。“路歧” 即 “路歧人”,是宋元時那些流動演出的藝人。灌園耐得翁《都城紀勝·市井》 記: “此外如執政府墻下空地,諸色路歧人,在此作場……又皇城司馬道亦然。候潮門外殿司教場,夏月亦有絕伎作場。” 所謂 “諸色”,則包括多種技藝。如吳自牧《夢粱錄》 卷二十“妓樂”: “若唱嘌耍令,今者如路歧人王雙蓮、呂大夫唱得音律端正耳。” 這是指曲藝藝人。同上書 “角觝” 條言: “瓦市相撲者,乃路歧人聚集一等伴侶,同圖摽手之資。” 這指的是一種武術的賣藝人。“體面” 作體統解,可詮釋為規范、規矩。不論那一 “色” 藝人,都有自己的規矩和傳統。這里是許堅對自己的劇團藝術傳統的肯定,也有廣告作用。“習行院” 以下幾句是對他戲班子演藝的具體介紹,可以看出,“打諢通禪” 是元代戲曲演出時的主要內容,因此許堅特地提出來宣揚。“知深淺” 意為在藝術上能掌握分寸,演得不溫不火。
【點絳唇】 從戲班尊傳統,重演藝,說明他們非一般草野班子,是個有來路、受歡迎的戲班。【混江龍】 第一句就說他“行針步線”,細心經營,在梁園演出已經二十年。“一交” 意為一晃過去,一轉眼,一霎時,總之,形容時間過得很快。“常則是” 以下四句,具體地寫自己如何經營: 待客周全,與人方便,認真演好戲,為的是“覓幾文濟饑寒得溫暖養家錢”。這說明他們做的是商業演出,而且是比較成熟的商業演出,不然,怎能在一個地方經營達二十年之久? 從許堅的情況來看,元代的劇場已具規模,不是臨時性的棚舍。又從許堅竭力推銷自己的情形來看,當時這樣的戲場不止一個,已相當具有競爭性。這種競爭性使各戲班不敢大意,在藝術上精益求精。“路歧人” 是被士大夫階層看不起的下等賤民,在元代社會中本屬于地位低賤的階層。但是,他們有他們的尊嚴,有自己的行業規范和社會責任感,所以許堅特地強調他們演的是 “有憎愛勸賢孝新院本”,對于戲曲的社會功能雖說不上有理性的認識,卻也有感性的體驗。同時由于商業演出的成熟,演戲成為一種賴以謀生的獨立行業,像許堅那樣成功的演員,當然會產生一種職業的自豪感: “學這幾分薄藝,勝似千畝良田”,畢竟,他得到了一定的經濟地位,比某些有田地的鄉紳的經濟情況還要好一些
【油葫蘆】 與 【天下樂】 兩曲是許堅與鐘離的對話,他原本以為鐘離是顧客,所以很耐心地向他介紹節目,可以看到他 “會客周全” 的老到的班主手段,既謙遜又自豪,盡量滿足觀眾的要求。從這里還可以看到: 第一,當時的劇本都是 “才人書會” 所編,藝人們不敢 “自專”,說明當時已有一批專業劇作家,時時創作新劇,戲班以演新劇為榮。第二,當時對劇目已有分類,這里提到的 “脫剝雜劇” 就是其中的一類,說明明代朱權對戲劇的分類是有依據的。許堅提到的劇名,大部分有案可查: 于佑之金水題紅怨——李文蔚《金水題紅怨》、白樸《韓翠蘋御水流紅葉》;張忠澤玉女琵琶怨——庾天錫《玉女琵琶怨》; 詩酒麗春園——王實甫《蘇小卿月夜販茶船》; 雪擁藍關——紀君祥《韓湘子三度韓退之》、佚名作者《韓退之雪擁藍關記》; 小尉遲鞭對鞭——佚名 《小尉遲將斗將認父歸朝》 ……這些戲是當時經常演出,頗受觀眾喜愛的節目。第三,這里寫出了當時劇場的布景和規制,知道劇場上要有旗牌、 帳額、 神幀、靠背, 這些物件有的帶有廣告性質, 有的則是劇場的背景和上下場門即 “鬼門道” 的象征性布置。牌額上大約題上 “梁園末尼藍采和在此作場” 的字樣,就像山西洪洞縣明應王殿元雜劇壁畫上的 “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 的題額一樣。 同樣, “神幀” 也能在上述壁畫中找到, 即演員背后那兩幅畫有神道的布幔。從這三點看來,這折戲能與戲曲文物、典籍記載相互印證,是研究元代戲曲的寶貴資料。
當然,我們不會僅僅把這個戲當成“資料” 加以重視,實際上這四曲唱詞語言樸實本色,緊緊扣住人物的身份,言語談吐不卑不亢,很有分寸,將一個忠于藝術、又善于經營的藝人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元代戲班往往是由有血緣關系的家庭成員和親戚組成的,挑班的肯定是一個德高望重、藝術造詣很高的家長,藍采和就是這樣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更可貴的是,他并不以自己的職業為恥,相反,卻很有職業自豪感,這也反映了元代藝人普遍的敬業精神。正是這種自豪感,才將戲曲藝術不斷推進,不斷完善。在此,不禁令人想起關漢卿的 《不伏老》 套曲,這一套曲雖然是用夸張的、狂傲的口氣,淋漓盡致地表現他至死不悔地堅持自己書會才人的生活道路的意向,但是他的狂傲是有生活基礎的。正是那些平凡的、熱愛戲曲藝術的藝人孜孜不倦的耕耘,才使戲曲事業成為一種令人癡迷、讓人愿意畢生貢獻、更無反悔的事業。
上一篇:《水調歌頭·馮燕傳》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江花夢·閨選》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