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喻朝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岳飛
紹興七年(1137)。正當抗金前線捷報頻傳,凱歌高奏,士氣民心大振,恢復中原勝利在望的時候,宋高宗趙構不顧朝野上下的反對,再次起用奸臣秦檜為樞密使。次年又拜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從此秦檜獨攬大權,極力推行投降賣國政策。廣大軍民抗金救國的積極性受到嚴重的壓抑和摧殘。抗戰派趙鼎、王庶、張戒、曾開和胡銓等人都因反對議和,觸怒秦檜,相繼被排斥出政府,遭到貶謫、流放和編管。岳飛堅決反對秦檜的倒行逆施。紹興八年(1138),當宋金雙方遣使談判議和條件時,他曾公開指責秦檜說:“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后世譏。”(《宋史·岳飛傳》)同年他在寫給樞密副使王庶的信中又說:“今歲若不舉兵,當納節請閑。”(同上)可見自秦檜當權以后,岳飛和許多愛國志士一樣,受到投降派的壓制和阻撓,深感自己殺敵報國的理想難以實現,內心充滿了憂憤和抑郁。從這首詞的情調看,很可能是紹興八年秦檜任宰相以后寫的。據沈雄《古今詞話》引《藏一話腴》曰:“武穆《收復河南罷兵表》云:‘莫守金石之約,難充溪壑之求;暫圖安以解倒懸,猶之可也,欲遠慮而尊中國,豈其然乎?’故作《小重山》云:‘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指主和議者。”可見此闋是針對以秦檜為代表的投降派而發的。
詞的上片寓情于景,寫作者思念中原、憂慮國事的心情。“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開篇三句寫秋夜夢回,思緒萬千,意境含蓄而深沉。那是一個深秋的夜晚,詞人夢見自己正率部轉戰千里,向闊別多年的故土勝利挺進。眼看驅逐敵寇、光復河山的理想即將實現,多么令人興奮和激動呵!可惜好夢不長,正當勝利在望的時候,突然被不停鳴叫的蟋蟀聲驚醒。醒來之后,已是半夜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接著三句寫夢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作者在夜深人靜之時,獨自披衣起床,繞著臺階來回踱步,只見朦朧的月色正照在窗簾之上。這里借景物的描寫烘托內心的孤寂,用平靜的語氣敘述不平靜的思想活動,顯得曲折深婉,寄寓著壯志難酬的憂憤。
下片抒寫北伐抗金受阻,心事無人理解的苦悶。“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換頭三句,慨嘆歲月如流,家鄉長久淪陷,歸期遙遙無望。作者自二十歲從軍,出生入死,與金兵浴血奮戰,決心“迎二圣歸京闕,取故地上版圖”(《五岳祠盟題記》),為國家建立豐功偉業。可是十多年過去了,頭發已經花白,仍未能返回家山,實現收復中原的理想,這究竟是為什么?所謂“阻歸程”,就是阻止北伐、光復失地的意思。那么誰能阻止戰無不勝、攻無不可克的岳家軍挺進中原、直搗黃龍府呢?當時金兵已經沒有這樣的力量。是因為山高水深、路途遙遠,才回不去嗎?也不是。這里是暗指“主和議者”妥協投降、千方百計阻撓、破壞抗金斗爭。由于當時正是秦檜專權、氣焰十分囂張的時候,作者不便明言,故用含蓄的手法,彈出弦外之音,但讀者是不難理解的。“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結拍三句,用俞伯牙與鐘子期的典故,表達自己處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據《呂氏春秋·本味》,春秋時俞伯牙善鼓琴,唯有鐘子期能從琴聲中體會出他的心事。后來“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秦檜上臺后,迎合趙構的旨意,對堅持抗金的主戰派進行無情的打擊和迫害,將他的親信和爪牙安置在朝廷的重要位置上,以便實現其賣國求榮的罪惡目的。這三句是全詞的中心,表達了作者抱負難以實現的痛苦,反映了投降派統治下英雄無用武之地的黑暗現實。
這首《小重山》寫得比較含蓄委婉,與《滿江紅·寫懷》那種慷慨激昂的情調有所不同,但在思想內容方面仍有其內在的統一性。《滿江紅·寫懷》表現的是抗擊金兵,收復中原;《小重山》表現的則是不滿“和議”,反對投降。這兩方面的主題在當時是完全可以統一的。統一的基礎就是岳飛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投降主義的堅定立場,熱愛國家、熱愛民族的深厚感情。由于寫作的時間和環境不同,因而在情調和風格上產生了差異,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上一篇:王步高《將軍行》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劉學鍇《少年行》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