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楓橋夜泊》原文與賞析
張繼
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在古代山水詩中極負盛名,累代而不衰。需要注意的是這首詩的時間線索問題。起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是寫晨景; 結句“夜半鐘聲到客船”,變成了夜半時分; 中間“江楓漁火對愁眠”,是寫一夜時光。詩人把時間的順序打亂了,幾乎是用倒敘式的筆法,這是詩人藝術構思的匠心之處。他有意把聲態的夜半鐘聲放在詩尾,用聲音來點活意境,獲得有聲有色的藝術效果。在表現豐富的視覺感以后,出以聽覺。同時,夜半撞鐘,其聲激越,收束全詩,則有言盡意遠之妙,整首詩的余味,就像這不絕如縷的鐘聲,悠悠裊裊。同時,音波震蕩也增添了羈旅愁思,更富抒情性。
這首詩所寫的“八段景”: 殘月、棲鴉、楓樹、漁火、寺廟、客船、流水、楓橋,孤立地看,并無出奇之處,是人們所司空見慣,在古代山水詩中也是習以為常的。但是,這首詩卻能膾炙人口,原因正在藝術構思上。詩人不僅打破了時間觀念,而且在空間范圍內作了巧妙安排。畫面中心是夜泊楓橋的客船和客船上的詩人,一切景觀都圍繞這個中心來設置。近景是水邊楓林,襯景是水中漁火、滿天白霜,遠景是寺院,殘月。楓橋在蘇州西九里,寒山寺在蘇州西十里,殘月西落,取的是同一個方位。而點活景觀的是聲態的鴉啼、鐘聲。有遠景、有近景,遠近得宜; 有主體景,有陪襯景,主次分明。經過巧手組織,“八段景”井然有序,且富于立體感。
就色彩的調配而言,殘月西落,月色朦朧,色彩是凄迷的,繁霜滿天,呈白色,但是在月色朦朧之際,亮跡又不太耀眼,因而色調是和諧的。經霜楓葉,火紅一片; 漁火放光,色彩是濃艷的,起到點染作用。聳立著的寺院的輪廓又依稀可辨。這一切又都交織在夜晚到拂曉的景色之中,或明或暗,或淡或濃,或冷或暖,色彩多樣且又和諧勻稱。
詩人寫景在于言情。一個“愁”字是詩意的凝結,也是其脈絡。羈旅在外,又值深秋,何能不愁?朦朦月色,瑩瑩白霜,點點漁火,漫漫長夜,勾起了多少愁思? 詩人輾轉反側,終夜不眠。而偏偏在惱人的失眠狀態中,又傳來聲聲清冷凄越的鐘聲,更撞擊了他憂愁的心弦。這樣,以情寫景,景中皆含情意。
上一篇:王士禎《杜工部祠五首(選二首)》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俞廷舉《桂林山水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