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利耶夫·土地》中外哲理詩賞析
對每一塊平生踩過的土地
你都應懷著由衷的感激。
土地賜給你美好的東西,
許給你糧食,而不是無稽的妄想,
它給了你它所能及的一切,——
芳草、基石,還有安息的地方。
土地里躺著從前的巧匠,
躺著贊美過英雄的詩人,
有受到過頌揚的人們在長眠,
有著名的道利人的駿馬在安寢。
在故鄉的土地里還躺著
過去給生活增添了美的人,
還有永世受到我們詠唱的
那些具有非凡魅力的美人。
無論你在哪個地方前進,
你踏上人間的小徑時務必心懷崇敬,
仿佛你自己就埋葬在卵石下,
在青草或石板下長眠不醒。
土地是人類生息、勞作、繁衍賴以生存的保證。早在歐洲文學的源頭——古希臘的神話故事中,奧林匹斯山上的巨人族泰坦人就是大地母親該亞的子孫后代。可見,在人類最初的意識形態里,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起,大地就與人結下了不解的情緣。在另外的古代希伯來神話《圣經·創世紀》中也開篇就說:“起初,上帝創造天地”,然后,上帝照著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賜福給他們,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上帝指示:“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在《圣經·創世紀》中還說,人類的始祖亞當就是用地上的塵土造成的,按照上帝的訓諭,偷吃了禁果的亞當要永遠遭受土地的折磨;“地里要長出荊棘和蒺藜,你要以田里的谷物和菜蔬為食。你必須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你從土而來,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總之,在基督教的教義中,人與土地的關系,不論是上帝旨意下的治理和利用的關系,還是作為懲罰而受制、回歸,其中都閃耀著造物主上帝至高無上的神學光環。作為唯物主義的無神論者,庫利耶夫自然不會停留在人類童年的世界觀角度去崇拜神話故事中的神祇,也不會臣服于神學的訓誡拜倒于十字架下,向上帝去頂禮膜拜。他以普通人的身份謳歌土地,對土地懷著深深的眷戀之情,完全是出自個人內心深處對于大自然由衷的熱愛,以及由此而生發的對人類歷史的沉思。
以科學的態度講,我們所說的大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即指離開人的意識和人類社會而獨立存在的客觀物質世界,但從廣義上講,它也包容社會和人類。因為在自然界內部,從無機物發展到有機物,從無細胞的原生物發展到細胞結構的有機物之后,又經過幾百萬年的歷史演變,才產生了人類,所以人也是自然界的產物。在自然界里, 一切事物都按照固有的規律運動著、變化著,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歷史,人亦如此。作為單獨的個體,它的生命是一個有時限的過程,但作為一個整體,它又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土地是大自然的依托,也是人類生生不息的保證,正如詩中所言:“土地賜給你美好的東西,/許給你糧食,而不是無稽的妄想,/它給了你它所能及的一切……”稍有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土地與人類生活的密切程度決不亞于魚和水的關系。托爾斯泰在其名著《復活》中指出:土地“跟水、空氣、陽光一樣”,是屬于全人類的。土地與全人類共存,它對于人類生死攸關,這正是庫利耶夫創作《土地》一詩的出發點,但并不是其中心主題。詩人贊美土地,告訴人們:“對每一塊平生踩過的土地/你都應懷著由衷的感激”,其中,還另外有著更為深刻的含義,那就是對于同樣與土地相關的如煙的往事和歷史的追憶。
土地養育人,也是人的歸宿,在人類不斷發展的歷史上,被載入史冊,聲名卓著永垂不朽的人是有限的,民間無數貢獻巨大的能工巧匠,吟誦傳唱英雄史詩的詩人、英勇無畏的戰士連同他們的駿馬,作為歷史的遺跡,早已埋沒于塵土;更有許許多多名不見經傳,普普通通的凡人,那些默默無聞,但同樣曾經“給生活增添了美的人”,甚至僅僅是給了人以美感的人在故鄉的土地里長眠不醒,他們沒有創造豐功偉績,不是叱咤風云的英雄,連姓名都不曾留下,別說樹碑立傳了。然而正是這些無名的凡人,在他們的參預下,創造出了連續不斷、興衰交替的歷史。所以,作為后來者, “無論你在哪個地方前進,/你踏上人間的小徑時務必心懷崇敬,仿佛你自己就埋在卵石下,/在青草或石板下長眠不醒。”這樣,詩人就自然而然地通過土地把歷史和普通人的偉大創造力,和自己本人連為一體,從“感激”土地到崇敬人,群眾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脫穎而出,詩歌的主題由此得到深化。
該詩構思巧妙,深奧的生活哲理在由土地引出的對于安息其中的人的聯想里得到形象化的表現。語言極為樸素,有時,簡直就象口語,仿佛詩人一邊小心翼翼地凝視著腳下的土地,一邊在向你,知心的讀者,輕聲慢語,深情地敘說著自己對遙遠過去的想象,生怕驚動了長眠者的安息。讀來委婉動聽,親切感人。
上一篇:《泰戈爾·園丁集(節選)》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布萊克·地獄的箴言》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