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翚《試梁道士筆》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善將不擇兵,善書不擇筆,顧所用如何耳1!南渡以來2,毛穎之絕3,幔亭黃冠以筆遺予4,玉表霜里5,視之皆觸藩之柔毳也6。束縛精妙,驅使如意,亦管城之匹亞焉7。因念:神州赤縣半沒埃穢中8,或言南兵剽輕不足仗者9,而春秋吳、楚之霸10,六朝晉、宋之捷11,不聞借銳于他方,選徒于外境12。昔人云:“京口酒可飲,兵可用13。”豈用之自有道邪14?書生過計15,推此理于試筆之間,庶幾?羺之裔16,不得專美于舊談17,組練之軍,或有為于今日18。
【注釋】 1顧:但看。 2南渡:公元1127年,金兵攻占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宋高宗趙構率群臣渡江南逃,定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故日南渡。 3毛穎:筆毛。穎,毛的尖端。此處指古人用的兔毫筆。兔毫產于北方,故言南渡后毛穎的乏絕。 4幔(man慢)亭:山峰名,在福建省武夷山頂。黃冠:道士帽,此處用指梁道士。遺(wei為):送。 5玉表霜里:形容筆毛內外純白,如玉如霜。 6觸藩:語出《易·大壯》:“羝(di低)羊觸藩”。原意是羊在抵擦籬笆,此處借指羊。柔毳(cui粹):柔軟的細毛,此處言羊毛柔細。 7管城:上好兔毫毛筆的別稱,典出韓愈的《毛穎傳》:秦將蒙恬獵于中山,“圍毛氏之族,拔其毫,載穎而歸,……秦皇帝使恬賜之湯沐,而封諸管城(指筆頭做好后按上筆管,號日管城子),日見親寵任事。”匹亞:同類。 8神州赤縣:中國的別稱。戰國時齊人鄒衍創立“大九州”之說,把中國稱為赤縣神州;又《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城州。”半沒埃穢中:指北半個中國被金兵所占領。 9剽輕:猶言“輕窕”,易動好亂之意,與《左傳》成公十六年所謂“楚師輕窕"是同一意思。不足仗:不可靠。 10吳楚之霸:春秋時楚莊王、吳王闔閭和夫差都曾稱霸。 11六朝:史稱以立都建康(今南京市)的吳、東晉、宋、齊、梁、陳為六朝。晉宋之捷:東晉和南朝宋都曾屢次打敗入侵的北方少數民族統治者。 12銳:指精銳部隊。徒:指士卒。 13昔人:指東晉桓溫。其語見《晉書·郗超傳》。京口:今江蘇鎮江市。 14道:方法。 15過計:謙詞,謂謬見、多慮之意。16魏?羺(jun nuo俊懦)之裔:指毛筆。魏和需兔是兩種兔子。裔;后代。17舊談:指前人以毛筆為題所做的文章。 18組練:“組甲被練”的簡稱。軍士所穿的兩種衣甲,引申為精壯的軍隊。
【今譯】 善于帶領軍隊的優秀將領用不著挑選士兵,善于寫字的好書法家用不著挑選毛筆,但看自己用得怎么樣。北方淪陷宋朝遷都臨安以來,產于北方的兔毫非常缺乏。住在福建武夷山幔亭峰的梁道士送給我一枝好毛筆,這枝筆筆毛內外純白,如玉如霜,細細一看原來是用柔細的羊毫制成的。筆毛束縛制作得極為精細巧妙,寫起來非常稱手如意,是一枝與上好兔毫筆一樣的好毛筆。我由此而想:北半個中國已經被金兵侵占了,現在有的人說南方的兵輕窕,不足以依靠,不是北兵的對手。可是,春秋時期,南方的吳王闔閭、夫差和楚莊王都曾稱過霸;六朝時,東晉桓溫和南朝宋劉裕都曾屢次打敗入侵的北兵,也未聽說過他們是從其他地方借來的精兵銳將,到自己國家以外的地方去挑選過士卒。東晉桓溫曾經說過:“京口的酒不錯可以喝,兵也不錯可以用。”難道這不是他用兵自有方法嗎?我作為一介書生有點謬見:將用兵這個道理推及試毛筆之間,希望說起毛筆,不要只是贊美和津津樂道前人所寫的關于兔毫毛筆好的文章。如果這樣的話,那南方精壯的軍隊,或許可以在今日有所作為。
【總案】 《試梁道士筆》,是一篇以小見大的小品文。文章開始就用“善將不擇兵,善書不擇筆,顧所用如何耳”這個感嘆句,高屋建瓴地帶起全文,雙起了兩層意思:一言兵,二言筆,言兵為主,言筆在于言兵。“南渡以來”到“豈用之自有道邪”,雙承了壓軸首句的兩層意思。作者先承“善書不擇筆”意,寫所得之筆,“玉表霜里”,深為所愛,并著重強調了“驅使如意”,突出了“善書”的特點;隨后用“因念”領起,轉承“善將不擇兵”意,從一枝筆聯想到國家興亡的大事,表明了作者對“南兵剽輕不足仗”觀點的不同看法。作者歷舉“春秋吳、楚”與“六朝晉、宋”不“借銳于他方,選徒于外境”而“霸”、而“捷”的史實,并引用昔人“京口酒可飲,兵可用”的見解,強調“用之自有道”的正面觀點,突出了“善將”的特點。行文至此,雙起雙承得極為自然綿密,就此結束未嘗不可,然而現實戰斗意義卻差了,因此作者在雙起雙承之后又采取雙結之法收束全文,從而提高了文章的現實意義,抒發了作者奮起抗敵的堅強意志和關懷祖國命運的滿腔熱忱。因此,“庶幾?羺之裔,不得專美于舊談,組練之軍,或有為于今日”這個俳偶結句,雖系或然語氣,而實際上振師抗敵的決心是堅定的,從而否定了“南兵剽輕不足仗”的言論。《宋文選》選注者認為此文“著墨不多,言近旨遠,轉接自然,天衣無縫”,倒是慧眼之見。
上一篇:岳飛《論馬》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柳宗元《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