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論馬》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2。臣有二馬,故常奇之3。日啖豆至數斗4,飲泉一斛5,然非精潔寧餓死不受6。介胄而馳7,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8,始振鬣長鳴,奮迅示駿9。 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10。褫鞍甲而不息、不汗11,若無事然12。此其為馬13,受大而不茍取14,力裕而不求逞15,致遠之材也16。值復襄陽,平楊幺17,不幸相繼以死18。今所乘者不然。 日所受不過數升19,而秣不擇粟20,飲不擇泉。攬轡未安21,踴躍前驅。甫百里22,力竭汗喘23,殆欲斃然24。此其為馬,寡取易盈25,好逞易窮26,駕鈍之材也27。
【注釋】 1本文見《金陀粹編》卷七,有題作《良馬對》,前且有這么一段:“(紹興七年)春正月,入見。上從容與談用兵之要,因問先臣目:‘卿在軍中,有良馬否?’先臣日”,系岳珂口氣,故刪去。亦有題作《論馬》。一般認為錄自紹興七年三月應召時與高宗的談話。鄧廣銘《岳飛傳》獨認為考諸其他史料,乃岳珂所作溢美乃祖之作。 2語本《論語·憲問》。驥:良馬。 稱:值得贊美。 3故常:即故嘗,過去曾經。 奇:感到驚奇。 4啖:吃。 5斛:量器名,古代以十斗為一斛。 6精潔:精細潔凈。 受:飲食。 7介胄:鎧甲頭盔。此作動詞用,披鎧甲戴頭盔。 8其初:起初。 比:及。 9奮迅:加快速度。 示駿:顯示出駿馬的速度。 10古以十二地支計時,午時為中午11至12時,酉時為下午5至6時。自午至酉,即從正午到傍晚。可,可以跑到。 11褫(chi齒):解除。 息:喘息。 汗:流汗。 12無事然:無事一樣。13其:句中表推測、論斷。 14大:多。 15逞:逞能。 16材:材料,此指馬的素質。 17值:時值,適逢。 18幸:原文誤作“事”,據《宋史》本傳改。 19升:量名,一斗的十分之一。 20秣:飼料。此處用作動詞,吃。粟:此指馬的飼料。 21攬轡:掌韁繩。22甫:剛、才。 23汗喘:出汗喘氣。 24殆:幾乎;近于。欲斃然:要倒下去的樣子。斃,倒下。 25盈:滿足。 26窮:窮盡、力竭。 27駑鈍:拙劣、低下。
【今譯】 良馬值得稱贊的不是力量,值得稱贊的是素質。我有兩匹馬,過去曾經感到它們令人驚嘆。它們每天要吃幾斗豆,喝十斗泉水,但如果不是精細的飼料、潔凈的水,那么寧愿餓死也不吃喝。給它們披上盔甲騎上奔馳,起初好象不太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才抖動馬鬃長聲嘶叫,加快速度顯示出駿馬的神速。從正午到傍晚,仍能跑二百里路。御掉馬鞍、護甲,它們氣不喘、身無汗,像沒有跑路一樣。這樣的馬,食量大但不隨便接受,體力足但不逞能,是能跑千里的良馬。在收復襄陽、討平楊幺的時候,不幸先后死去。現在我所騎乘的馬卻不這樣。每天吃的不超過兒升,而且不擇馬料精粗,喝水也不擇泉水清濁。我跨上馬還未掌牢韁繩,它就蹦跳著快速奔跑。才跑一百里路,就跑不動了,喘著粗氣,渾身淌汗,就像要倒下去了一樣。這樣的馬,吃的少,容易滿足,喜歡逞能,但很快就跑不動了,是資質低下的駑馬。
【集評】 清·何煟《岳忠武王集·序》:“高宗良馬之對,淵淵乎有道之言。”
王曾瑜《岳飛新傳》:“岳飛把自己比作‘致遠之材’,足以勝任直搗黃龍的偉業……岳飛的話引起皇帝的重視,高宗稱贊他‘見(識極)進,論議皆可取……’”
【總案】 這也是一篇真偽有爭議的文章,但通觀全文,其稱贊良馬的優秀品質,與岳飛為人極相類似,我們又何必斤斤計較于真偽之間呢?
此文借馬自喻,借品評馬的優劣來抒發自己的志向,別具一格,使人耳目一新。”受大不茍取,力裕不求逞”的“致遠之材”,是岳飛的道德理想和生平寫照。岳飛為人自奉菲薄,不畜妻妾,在當時諸大將中最為廉潔。他又不事威儀,史載他已身為最高級武官卻曾夜宿門洞。軍隊紀律嚴明,史稱“凍死不折屋,餓死不擄掠”。他軍事才能杰出,仁智并施,是南宋初年唯一具備“直搗黃龍”的進攻能力,并且具有突出戰功的著名將領。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不但軍事才能出類拔萃,而且見識卓越,文采可觀。他的一句名言“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命,天下當太平”,被封建文人譽為“萬世臣則”。此文文筆凝煉,寓意深長,不事雕鑿,渾然天成,反映了作者具有敏銳精到的見識和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此文同《陋室銘》、《石灰吟》、《愛蓮說》屬同一類型,都是我國歷史上文學寶庫中的瑰寶。
上一篇:虞允文《論今日可戰之機有九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劉子翚《試梁道士筆》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