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珝
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
只疑云霧窟,猶有六朝僧。
“匡廬”即廬山,得名于匡氏兄弟結廬其上得道成仙,是騷客學士憧憬仰慕的風景勝地。詩人滿懷興致,江行于此,眼看廬山近在咫尺,卻不能拾階而上,飽覽早已心馳神往的名山風光,便把一腔掃興和懊惱傾泄在自然風雨上。因為它阻遏廬山之行,是愁產生的根源,又是愁抒發的對象。詩人以情觀物,空中彌漫的煙雨,點點滴滴莫不是愁,故曰“愁風雨”。
首聯于十字之間,寫出廬山、風雨和人的復雜關系,還孕育開啟著下聯。既然“不可登”,便放眼仰望。山上云霧本來就多,如今經風雨籠罩,尤為煙霧蒙蒙,撲朔迷離。對此,僅靠視覺顯然不夠,還得用心靈去感受,所以著一“疑”字。古人詠廬山者多矣,大都迷戀于山色水光,錢珝卻自有其高遠情致。廬山北麓東林寺,乃佛教凈土宗發祥地,南朝時高僧云集,給廬山增添了神奇光彩。這些陳跡往事,啟迪著詩人的審美想象。他攬萬里于方寸,凝千載于片刻,仿佛看到,奇峰之上,云霧深處,別有煙露洞天,其中依然隱居著六朝圣僧。這一戛戛獨造的意象,若虛若實,亦幻亦真,貌似怪誕,卻情趣盎然,引人入勝,生動地傳出廬山氣質的超凡拔俗、卓爾不群和神韻的奇幻縹緲、變化莫測。廬山上勝景如林,李白曾“疑是銀河落九天。”從錢珝“只疑”六朝僧可知,在他凝望廬山、精鶩八極的陶醉心態里,潛藏著向往山林歸隱的因素。
這是一首別致的山水詩。詠的是廬山,卻很少運筆于正面。詩人巧用“疑”字,為自己也為讀者暢開聯想大門,讓人在久久回味中領悟廬山的內在意蘊,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在同類篇什中,不愧為上乘之作。
上一篇:錢珝《江行無題(其二十七)》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錢珝《江行無題(其八十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