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記舊本韓文后》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予少家漢東1。漢東僻陋,無學者;吾家又貧,無藏書。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堯輔頗好學,予為兒童時多游其家。見有弊筐貯故書在壁間,發而視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2,脫落顛倒無次序。因乞李氏以歸,讀之,見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猶少,未能悉究其義,徒見其浩然無涯若可愛3。
是時,天下學者楊、劉之作4,號為時文5,能者取科第、擅名聲,以夸榮當世,未嘗有道韓文者。予亦方舉進士,以禮部詩賦為事6。年十有七,試于州,為有司所黜 7。因取所藏韓氏之文復閱之,則喟然嘆曰8:學者當至于是而止爾9!因怪時人之不道,而顧己亦未暇學10,徒時時獨念于予心。以謂方從進士干祿以養親11,茍得祿矣,當盡力于斯文,以償其素志12。
后七年13,舉進士及第,官于洛陽,而尹師魯之徒皆在14,遂相與作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補綴之,求人家所有舊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學者亦漸趨于古,而韓文遂行于世。至于今,蓋三十余年矣,學者非韓不學也,可謂盛矣。
嗚呼!道固有行于遠而止于近15,有忽于往而貴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惡之使然,亦其理有當然者。而孔、孟惶惶于一時16,而師法于千萬世17。韓氏之文,沒而不見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惡之所上下,蓋其久而愈明,不可磨滅,雖蔽于暫而終耀于無窮者,其道當然也18。
予之始得于韓也,當其沉沒棄廢之時。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時好而取勢利,于是就而學之。則予之所為者,豈所以急名譽而干勢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進不為喜、退不為懼者,蓋其志先定而所學者宜然也19。
集本出于蜀20,文字刻畫頗精于今世俗本,而脫謬尤多21。凡三十年間,聞人有善本者22,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秩不足,今不復補者,重增其故也23。予家藏書萬卷,獨《昌黎先生集》為舊物也。嗚呼!韓氏之文之道,萬世所共尊,天下所共傳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舊物而尤惜之。
【注釋】 1漢東:宋時隨州府有漢東郡。 2《昌黎先生文集》:唐代古文運動主要倡導者韓愈的文集,由其弟子李漢所編。 3浩然無涯:廣大無邊際,這里指文氣汪洋恣肆,不受束縛。若:此處作連詞用,同“而”。 4楊、劉之作:楊億、劉筠的作品,其文風以華靡著稱。 5時文:科舉考試的程式文章。 6以禮部詩賦為事:宋代進士考試由禮部主持,駢體文和詩帖詩是主要考試科目。 7有司:官吏,古代設官各有專司,故稱有司。黜(chu處):除名。 8喟(kui愧):嘆息。 9是:指示代詞,這里指韓昌黎文。 10未暇學:沒時間學。 11干祿:求取官位,獲得俸祿。 12素:平素。 13后七年:指宋朝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 14尹師魯之徒:指尹洙(字師魯)、梅堯臣、謝絳等文人。 15道:我國古代思想家經常使用的一個概念,其含義十分廣泛,今天可理解為學術上的一種觀點或一種體系,但古時往往用作事物的基本規律以至真理的意思,這里主要指韓愈所繼承、發揚的孔孟儒家之道。16惶惶:心中焦慮不安。 17師法:效法、學習。 18道:道理。19宜:合適。 20蜀:今四川地區。 21脫謬:指書中的殘缺和謬誤之處。 22善本:好的、校勘精確的版本。 23重:難,不輕易。
【今譯】 我少年時代住在漢東郡。漢東是個窮鄉僻壤,沒有學者;我家又貧窮,沒有藏書。隨州之南有一個姓李的大戶人家,李氏之子堯輔很好學。我在兒童時期常到他家游玩,看見墻壁間的一只破筐里邊存放些舊書,我便打開書觀看,原是《昌黎先生文集》六卷,書頁脫落,顛倒無次序。我于是從李氏那里討要來便帶回家去,讀了以后,發現書中言辭深厚而又雄博。然而我那時尚年少,未能詳盡地探求其意義,只覺得那文氣汪洋恣肆,不受束縛,令人喜愛。
那時,天下學者楊億、劉筠的作品,號稱科舉考試的程式文章,能寫這種文章的人就取得科第、擁有名望,在當世夸耀自己的榮譽,然而未嘗有談起韓昌黎文章的。我也正在為了應進士試作誰備,學習禮部規定的詩賦程式。我十七歲那年,在隨州應試,結果被考官除了名。于是便取出所藏的韓氏文章再次閱讀,則感嘆道:學者應當達到韓文的水平而才可停下來呀!于是便怪怨當時人們不會引導,又顧念必須學習應科舉考試的詩賦程式而沒有時間學習韓文,只好時常獨自在心中思念起這事。當時認為正可從進士求取官位,獲得俸祿以養雙親,如能得奉祿,當盡心盡力研究韓文,以實現我平素的愿望。
天圣八年我考中了進士,到了洛陽做官,尹師魯等人都在,便相邀一起作起古文來,于是拿出所藏《昌黎集》作些增補連綴,求借人家所有舊本拿來進行校定。自此以后天下學者也漸漸地趨向于古文,于是韓文便流行于世。到今天,三十多年了,讀書的人非韓文不學,韓文的影響可說是很盛大呀。
哎!道,固然有流傳到遠方的或滯留在近處的,有過去被忽視的或今天被重視的;并非只由于世俗好惡才使得這樣,自有其自身必然的道理。當年孔、孟子中焦慮一時,但到后來他們被千世萬世所效法。韓氏的文章,埋沒了二百年,而今卻大加傳播。這又不僅只是喜歡與不喜歡所能決定其上下的,文章流傳得愈久長就愈見其高明,不可磨滅掉,雖暫時被掩蓋而終究會放出無窮的光輝,其道理就在這里。
我最初得益于韓文之日,正是韓文被埋沒棄廢之時。我本來對韓文的意義認識不足,去追隨時代所好而取得功名利祿,于是就學了當時的科舉文章,我當時的所作所為,難道是因為急于求取名譽和追求勢利之用嗎?我的志向很久已經立下了。因此我在為官時,不為晉升而歡喜,也不為受貶而懼怕,皆因志向早已定下,而且同時也得力于所學的韓文。
集子刻印于四川,文字筆畫刻得比當今世俗本子要精致得多,然而脫漏謬誤之處很多。在這三十年里,聽說誰有好的、校勘精確的版本,我便必定求借來對照著將原本改正過來。原書最后卷文次序殘缺不足,今天不再配補,是因不能輕易增補殘本的緣故。我家藏書上萬卷,唯獨《昌黎先生集》是舊書。哎!韓氏的文與道,被萬世人們所共同尊奉,流傳到全國四面八方。我對于這本文集,因其為舊本而特別珍惜。
【總案】 本文記述了作者推崇并倡導“韓氏之文之道”的前后經過。文章的前半部分介紹了韓氏文集舊本被作者發現和初讀的過程,后半部分講述了韓文后被提倡流傳于世的盛況以及作者得益于韓文的深切體驗。
宋代初年,科舉考試的駢體文和詩帖詩作為主要考試科目,社會上駢體文流行,片面追求文字形式,已成為一種弊病。古文不受重視,韓愈的文集因無人注意而湮沒。雖經柳開、穆修等宋代古文運動先驅者們提出過尊韓的口號,并刊印過韓、柳的文集,但其影響不大。后經歐陽修幾十年如一日地提倡和親自創作實踐,宋代古文運動才得以充分發展,出現了“學者非韓不學”的興盛局面。
文章運用現身說法,否定了“以追時好而取勢利”的思想,強調了“志于為道”的觀點。作者認為,文士必須以道為本,“其志先定而所學者宜然”;為文必要有內容,否則文章必不能傳之久遠。
作品語言誠摯、懇切,對韓氏之文之道,自始至終流露出一種崇敬之情。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章法謹嚴,行文如流水,是一篇記事兼議論的佳作。
上一篇:朱熹《記孫覿事》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蘇軾《記游定惠院》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