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客從遠方來
客從遠方來,贈我漆鳴琴。
木有相思文,弦有別離音。
終身執此調,歲寒不改心。
愿作陽春曲,宮商長相尋。
《玉臺新詠》按本題為《相和歌詞·瑟調曲》,又說“鮑照亦有一首”,查《樂府詩集》,無此曲名,更不見鮑照以此命題的作品。《古詩十九首》中有《客從遠方來》一篇,敘述夫婦間的執著相思和忠貞愛情。我推想女詩人鮑令暉所擬即為此篇,經過她的創造、發揮,集中地抒發了夫妻間兩地相思的篤誠情好,特別是妻子對遠方丈夫所表現的堅貞和忠誠。
《古詩十九首》寫的是: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然后在這“一端綺”上做出“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的文章來,表示了夫妻間的“長相思”, “結不解”,如膠投漆,永不分離!女詩人鮑令暉在本篇中寫的是: “客從遠方來,贈我漆鳴琴。”然后在這“漆鳴琴”上做出了“木有相思文,弦有別離音”的文章,表示要“終身執此調,歲寒不改心”,鳴琴傳相思,只要丈夫能解情,還怕什么曲高寡和無知音呢?一在“綺”上寫心曲,一在“琴”上抒衷情,二者都做出了傳神文章,寫出了絕妙詩篇。后者對前者的摹擬是有跡可尋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文人詩向民歌學習的一些軌跡。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詩《客從遠方來》的三、四句“相去萬余里, 故人心尚耳”,是點明了那“一端綺”是丈夫從遠方托來客特意帶給自己的,否則“客從遠方來”送綺,讀者又如何知道是怎么回事呢?但鮑令暉的擬作卻省掉了這一交代,她并未說明那“漆鳴琴”是丈夫托來客捎帶的,因為根據前詩的思維模式,只要是“客從遠方來”捎信、 贈物,不用說就是受遠方丈夫的囑托而來的。樂府詩題,往往都有自己的題材范圍,擬舊題寫作,如不改變題材,自然就可以省略舊作中交代過的一些內容。本篇文字雖未點明贈琴者是遠方的丈夫,但讀者還是不會懷疑是出現了第三者的。
象平靜的湖面,投入了一塊石頭,立刻就浪花飛揚,漣漪成圈地擴散開來;又象節日的禮花,一炮彈射向夜空,剎那間焰火四濺,奔躍飛舞,五彩繽紛;本篇的詩情,也都由一件事情引起, 客從遠方來,受丈夫的囑托,給在家的妻子帶來了鳴琴,于是妻子就浮想聯翩,都圍繞那鳴琴來展開。妻子想象,制琴的木料上有相思的文章,琴弦之中又含離別的音調。這里暗用了典故,是根據典故來進行想象的, 《吳都賦》云: “楠榴之木,相思之樹。”《述異記》又云:“昔戰國時,魏國苦秦之難,有以民從征戍秦,久不返,妻思而卒。既葬,冢上生大木,枝葉皆向夫所在而傾,因謂之相思木。” 《琴操》說: “古琴曲有十二操,九曰《別鶴操》。”《琴歷》又說:“琴曲有《雙鳳》、《離鸞》、《雙燕離》。”這些典實,都可以作為“木有相思文,弦有別離音”的根據。妻子決心“終身執此調,歲寒不改心”,即永懷相思,永在別離中切盼團圞,不論客觀環境如何變化,內心的忠貞卻永遠不會改變!因此, “愿作陽春曲,宮商長相尋!”詩人于此活用了劉向《新序》中的故事, 《新序》說: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征,國中屬而和者數人而已。”(又見宋玉《對楚王問》)顯然, 《陽春》、《白雪》屬于高級音樂,曲高寡和,詩人說“愿作《陽春》曲”,不求曲高,但求和寡,也就是說青春少婦鳴琴作樂,不求有更多的知音,只要丈夫一人解情就夠了。《漢書》: “音者,宮商角征羽也。”說的是音樂中的五個基本音階,就象現代音樂中的“1 2 3(4) 5 6 (7)”一樣,詩人說“宮商長相尋”,就是為“宮”為“商”,音階的高低、節奏的快慢,都永遠尋求著同自己所思念的人保持和諧一致。詩篇最后二句說,我(思婦)愿彈奏《陽春》曲,曲高和寡,但求丈夫一人能知音,“1 2 3 4”,我選擇每一個音階,都在用自己的心聲尋求著丈夫的心聲,永遠尋求著兩心相諧,發出共鳴和共振!
詩歌圍繞“鳴琴”來抒情,屬詠物詩;但又比一般的詠物詩更加親切和情深,因為那不是一般的物,而是丈夫特意從遠方托人帶贈之物,以此來抒寫妻子的情愛,分量就不同了。
上一篇:擬詠懷二十七首|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搗衣詩|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