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張際亮·遷延》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百萬金繒賄寇還,明州父老痛時艱。①
捷書互報中朝賀,優詔仍蒙上賞頒。②
浪跋鯨魚腥璧水,血分鴆鳥污珠環。③
舟山鬼泣君知否? 無數樓船瘴海間。
【注釋】 ①金: 金錢,銀兩。繒: 古代絲織品的總稱,指綢緞之類。明州: 寧波古稱,以境內有四明山而得名。②互: 交互,這里有多次反復的意思。仍: 頻仍,重復,多次。③跋: 這里是向上翻騰之意。璧水: 又作辟水,即辟雍之水。辟雍,本為西周時天子所設的大學,東漢以后,歷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作為太學的預備學校以外,一般都是祭祀孔子的場所,也就是文廟、孔廟。鴆鳥: 傳說中一種有毒的鳥,用它的羽毛泡酒,能毒死人。這里比喻英國侵略者。
【鑒賞】 《遷延》一詩作于1842年。1841年10月,英國侵略軍攻陷我浙江定海、鎮海、寧波,清廷任命奕經為揚威將軍,領兵赴浙江抗敵。這位“揚威將軍”卻在蘇州留駐三月,遷延不進,把淪陷的同胞置于血海中輾轉掙扎,痛苦呻吟。將領的遷延誤國,朝廷的賞罰不明,人民的深重苦難,英軍的侵略暴行,使作者心潮難平,他以 “遷延”為題寫了組詩四首,這是其中的一首。
讀這首詩,一種極為痛苦、極為恐怖的血淋淋的感覺使人不禁為之悚然。它反映的歷史事實是令人發指的。1842年5月,英國侵略軍為了集中兵力進攻南京、上海,決計撤出寧波。可是卻在撤兵之前借勢 “勒索寧波紳士犒軍費銀一百二十萬元”。詩的首聯指的就是這一歷史事實: 花費了成百萬的金銀綢緞去賄買敵寇的撤離。這真是赤裸裸的奴才邏輯! 敵人為了收縮兵力,撤出強占的中國土地,還要中國百姓拿出 “百萬金繒” 來犒勞侵略強盜,這怎不叫寧波的父老鄉親深為時事的艱危而痛心疾首呢?張際亮是一位終身未仕的詩人,與一班庸俗士大夫格格不入,常當面評論達官貴人的得失,以致被視為狂士。他的平民身份使他既能深切地感受到民間的痛苦,又有可能清醒地認識到統治者的虛偽和腐敗。他在頷聯中無情地揭露譏刺了統治層的無恥和昏庸。1842年5月7日,英軍為了收縮兵力,撤出寧波,奕經卻謊報邀功,奏稱: “大兵進攻寧郡,逆夷逼懼竄退,現在派員收復。”五月中,英軍放棄鎮海,奕經又上奏朝廷,說他尋機暗襲鎮海,大獲勝利。虛假的捷報連連向朝廷飛去,道光皇帝居然信以為真,對奕經等大加賞賜,嘉獎的詔書還蒙皇上的恩典屢屢頒發下來。這是怎樣的將領! 這是怎樣的朝廷!
頸聯兩句,詩筆飽蘸血淚,悲憤地控訴了侵略者慘絕人寰的暴行。第五句說,侵略軍像在波浪中翻騰的鯨魚一樣,把圣潔的辟雍之水弄得腥臊不堪。此句作者自注:“逆夷毀文廟為宰牲之所。”英國侵略者毀棄文廟,把祭祀圣人的地方用來殺豬宰羊,這有如翻騰破浪的巨鯨用刺鼻的魚腥染污了圣潔的璧水,實質上是對我民族尊嚴和傳統文化的污辱破壞,肆意踐踏。第六句,作者也有自注: “婦女不從奸者鞭撻凌辱之,哭聲震天,飲以藥酒則啞矣,死復截其下體。”血分,就是指對婦女“截其下體”這一血腥暴行。鴆鳥,比喻侵略強盜,也指他們對被害婦女灌飲毒酒的獸行。珠環,本是婦女頭上的裝飾,這里用以借代婦女。全句的大意是: 外國匪兵竟然血淋淋地分割中國婦女的肢體,他們像鴆鳥一樣毒害、污辱我們的婦女姐妹。
在全詩的尾聯,作者無限感慨地問道: 同胞呵,你是否聽到舟山島上那些屈死的冤魂在凄慘地悲泣?可不要忘記,無數侵略的戰艦至今還在我國的東南沿海肆意橫行,耀武揚威! 寧波、鎮海東出有舟山群島,清初在其南部的舟山島設定海縣。英軍占領定海后,海島上的人民橫遭屠戮,甚至遭受剝皮的酷刑,所以有 “舟山鬼泣”之說。英軍雖然撤離了寧波,但仍然在中國領土和領海橫行霸道,作者的憂憤由寧波擴展到了更為廣大的領域。
這首詩抨擊侵略者的無恥兇殘,譴責清王朝的腐敗無能,集中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對當時政治的不滿。
文章作者:艾虹,陳淑寬
上一篇:愛國詩詞《詩經·載馳》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魏徵·述懷》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