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毋潛《五言詩·宿龍興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綦毋潛
香剎夜忘歸,松清古殿扉。
燈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傳心凈,青蓮喻法微。
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
【原詩今譯】
我醉游在香剎古廟,深夜忘歸,
松風呼呼,敲打著古殿的窗扉。
午夜呵,長老室內的燈光通亮,
和尚拜佛,佛珠兒垂掛在法衣。
傳授佛法,佛法如白晝般明凈,
青蓮作譬,佛法又是多么玄微。
天女散花諸佛,花兒不著佛身,
眾仙鳥銜去了花瓣,杳然蹤跡。
【鑒賞提示】
以詩談玄說理,始自魏晉時期,盛唐某些詩人也頗受其影響。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由于統治階級提倡佛老,造成了比較特殊的政治生活局面;另一方面,一些文人或由隱而仕,或邊仕邊隱,或由仕而隱,都不同程度地助長了這種風氣的發展。在這方面,綦毋潛的這首《宿龍興寺》是頗有代表性的。
我們知道,佛家的最高境界是“四大皆空”,為了寫出這個“空”字,作者先寫自己夜間佛寺所見:“香剎夜忘歸,松清古殿扉?!边@是一個非常優美的境界:松濤滾滾,敲打著古殿的窗扉,古殿中透出縷縷香煙,使游人樂而忘返,陶醉在這清靜肅穆的氣氛中。這還不算,在漆黑的夜幕中,唯有“方丈室”燈火明亮,射出柔和的光芒。燈光下,身披袈裟的和尚頸系佛珠,默誦經文……結合全詩來看,作者的這種寫法確實是很高明的:其一,作者“夜忘歸”,不僅僅是由于那“松清古殿扉”的幽雅境界的吸引,而且還想看一看佛教徒的那種夜誦經文、清凈無為的生活;其二,作者第二句中,只是寫“燈明”、“比丘衣”、念珠等,卻不見一個和尚的影子,這種“見物不見人”的寫法既表現了自己對清靜生活的向往之情,也用“無”寫了“有”,隱隱地點出了詩的主題;其三,這四句詩主要是寫自己“夜忘歸”的原因。從全詩的結構看,它表現的是“有”,只有把“有”表現好,才能更好地寫“無”,突出地表現全詩“一切皆空”的主題。
夜景寫過之后,作者筆鋒一轉,突然去寫“白日”。從《宿龍興寺》的詩題來看,這里的“白日”,絕不是指“宿”過之后的第二天,而是作者夜間對當天生活的回憶。作者之所以要這樣寫,一方面是為了暗示自己不僅“夜忘歸”,而且白天就曾觀看了法師傳經的情景,以此來極言自己在龍興寺呆的時間很長,對這里的生活很感興趣;另一方面把“夜”連在了“白日” 的時間序列中,用變化來強調萬事萬物的不常住——也即“空”。因此,“白日傳心凈,青蓮喻法微”既是景語,又是“禪”語,作者的用心確實是很巧妙的。這句話還隱含了一個佛教故事。據說。佛祖釋迦牟尼某日傳經時,突然手拈蓮花微笑,默默不語。眾弟子不解其意,唯有摩訶迦葉悟得了其中道理:佛法微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無物可載,無假物載,是為一重“空”也;佛法微妙,最高境界是無,是為二重“空”也。從那兒以后,摩訶迦葉及其弟子把這種“拈花微笑”中的深意發揚光大,才有了佛門禪宗。很明顯,作者在這里使用這個典故,除了極力贊美這龍興寺里的主持得了佛法真意,傳的是真經之外,更主要的還是要把妙不可言的“空”進一步點出來,以利于下文的發展?!疤旎洳槐M,處處鳥銜飛”,韻味無窮,妙語雙關: 其一重意思是巧用佛經中“佛祖講法,天花亂墜”的故事,說明這里的佛經講得十分高妙;其二重意思又是在寫“無”和“空”,天花落下,轉瞬即逝,化為空虛。這樣,這后四句詩就和前四句詩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前面的詩是寫作者夜間所見,后面的詩是寫作者夜間所憶;前面的詩是寫事物的暫住性,后面的詩是寫事物的流動性;前面的詩是寫“有”,后面的詩是寫“無”。——相反,由于“白日傳心凈”的情景轉瞬之間已成過眼煙云,那“燈明方丈室”豈不馬上也會化為烏有了?正是在這一“有”一“無”之間,作者用詩巧妙地傳達了玄妙的佛理,表現了自己超脫塵世、向往虛無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孫逖《五言詩·宿云門寺閣》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晏殊《七言詩·寓意》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