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宿洞霄宮》宋山水詩鑒賞
林逋
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
碧澗流紅葉,青林點白云。
涼陰一鳥下,落日亂蟬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
洞霄宮座落在浙江余杭縣南的大滌山和天柱山之間。這里巖壑深秀,景致清幽,被道教列為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林逋隱居杭州,經(jīng)常到此游賞、賦詩。他的《洞霄宮》詩就介紹了這里的悠久歷史: “大滌山相向,華陽路暗通。風(fēng)霜唐碣久,草木漢祠空。劍石苔花碧,丹池水氣紅。幽人天柱側(cè),茅屋灑松風(fēng)。”而這首《宿洞霄宮》詩則體現(xiàn)了詩人對洞霄宮一帶秋色流連忘返的愉悅心情。
首聯(lián)總寫“秋山”,一片神行。詩人面對“不可盡”的“秋山”,激起“無垠” 的 “秋思”。“不可盡”三字,不僅展示出洞霄宮一帶群山綿蜒不絕、一望無際的壯闊景象,而且透露出詩人登高遠(yuǎn)眺、欲將無限美好的“秋山”、秋景盡收眼底的曠遠(yuǎn)情懷。然而,盡管天高氣爽,視野開闊,人的目力畢竟有限,而“秋山”秋景卻難以窮盡。于是,詩人不得不憑借眼前之景去想象、體味那“不可盡”的 “無垠”秋色帶給人的美感。詩人喜歡秋色的情趣和“不可盡”覽的一絲淡淡的遺憾,借“秋思無垠”含而不露地展現(xiàn)出來,使人可以想見詩人凝神遐思的形象。
頷聯(lián)就眼前所見的秋色著筆。碧藍(lán)的溪水在山澗中潺潺流過,時而漂來 一兩片紅葉; 蔥郁的樹林上空,點綴著幾朵悠然飄動的白云。在這里,詩人運用異色相襯的技巧,十個字中便點染出“碧”、“紅”、“青”、“白” 四種色彩,使眼前的秋色顯得明艷奪目,又呈現(xiàn)出鮮明的層次。也正是這“碧澗”、“紅葉”、“青林”、“白云”引起了詩人“無垠” 的 “秋思”。就寫景而言,濃淡相間,極富層次性與空間感; 就照應(yīng)而言,又補敘出首聯(lián)中產(chǎn)生 “無垠”“秋思” 的原因。此所謂意脈不斷。
頸聯(lián)寫黃昏景象。既然洞霄宮一帶的秋色令人如此賞心悅目,詩人哪能不盡興觀賞? 及至感到一股涼意,才發(fā)覺已是日落時分。“一鳥下”,說明時之將晚,眾鳥已經(jīng)歸林。詩人收視返聽,但聞 “亂蟬”齊鳴,仿佛那落日黃昏的景象專為它們所屬,因而就盡情分享其樂。而詩人未聞 “亂蟬”齊鳴之前,沉浸于“無垠”的“秋思”之中,心與物游的淡遠(yuǎn)情懷,已自不待言。
尾聯(lián)點醒題目中的“宿”字。雨打芭蕉,常被用來表現(xiàn)愁思。吳文英《唐多令》中“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即是一例。但是,詩人在這里卻賦予“芭蕉雨” 以新的意境,創(chuàng)造出一個寧靜、清幽的藝術(shù)境界。詩人白天所賞之景,令人心曠神怡。落日時分的“涼陰”和“亂蟬”齊鳴,又預(yù)示著“此夜”將有一場秋雨。所以,人躺在床上,耳聞雨打芭蕉之聲,自然會遐思不已。問“何人枕上聞”而無答復(fù),收得情思縹緲,耐人尋味。
上一篇:李紳《宿揚州》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白居易《宿湖中》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