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辟流其間。
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
赤甲白鹽俱刺天,閭閻繚繞接山巔。
楓林橘樹丹青合,復道重樓錦繡懸。
東屯稻畦一百頃,北有澗水通青苗。
晴浴狎鷗分處處,雨隨神女下朝朝。
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
長年三老長歌里,白晝攤錢高浪中。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參天長。
干戈滿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涼。
杜甫在漂泊西南期間,在巴蜀民歌《竹枝詞》、《巴渝曲》等的影響下,曾寫了不少民歌體的組詩,如《絕句漫興九首》、《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夔州歌十絕句》《解悶十二首》等。這些絕句,大都“跌宕奇古,超出詩人蹊徑”(李東陽《麓堂詩話》),即在聲調上,打破當時已固定的絕句格律常規,多采用民歌或拗體韻律,形成一種波峭奇古跌宕不平的格調和氣勢;語言上,質樸自然,甚至采用方言俚語入詩,具有一種幽默、樂觀、輕爽、流利的風格;結構上,學習古人寫雜詩的方法,采用組詩的形式。
《夔州歌十絕句》寫于代宗大歷元年(766),是作者寓居夔州時的作品。全詩十首,分別描寫夔州的山川形勢、自然景物、歷史古跡及民間習尚等。或述見聞,或抒所感,一首一意,獨立成篇。藝術上吸收巴蜀民歌《竹枝詞》的特點,開后代作家劉禹錫等以《竹枝詞》為題專寫一地風光和民俗的組詩之先。
第一首,描寫夔州的山川形勝。
“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辟流其間”。首句寫山。東漢末年益州牧分巴郡為巴東、巴、巴西三郡。“中巴”,即巴郡,在今四川省南部一帶,治所在江州(今四川重慶市)。“巴東”,在今四川省東部一帶,治所在永安(今四川奉節縣)。“中巴之東巴東山”,是指夔州以東綿延于長江三峽兩岸的群山。次句轉筆寫水。“江水”,指長江。“開辟”,謂自天地開辟以來。兩句大筆勾勒,畫出一幅長江三峽圖:千山萬嶺,逶迤起伏,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洶涌澎湃的長江,以一瀉千里的氣勢,自古至今,奔流在這萬山叢嶺之間。這使人聯想起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中關于三峽的那段著名記載。十四個字不但寫出了詩人憑高遠眺所見到的景象,寫出了全詩開闊高遠的意境,而且透露出詩人胸襟的開闊和對壯麗河山的熱愛。
“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三、四兩句分承山水,總寫夔州地理形勢的險要。“白帝”,即白帝城。舊址在今四川奉節縣東十里的白帝山上。秦漢時稱為魚復縣,東漢初公孫述因城中白龍井中有白霧升騰,以為白龍獻瑞,改名為白帝城。山下是浩浩長江,著名天險瞿塘峽口就在它腳下。城居山巔,下臨瞿塘,扼守著東川的大門,高踞于三峽之上,形勢十分險要,因而自古以來為兵家所重。末句寫瞿塘之險。“瞿塘”,指瞿塘峽。瞿塘峽為三峽之首,其峽口是入蜀的咽喉,江面最窄處僅百米左右,兩岸絕壁對峙,故又稱夔門。這里眾水匯聚,水流尤為洶涌澎湃。杜詩“西南萬壑注,勁敵兩崖開”(《瞿塘懷古》),“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長江二首》之一),是對它最形象的描繪。峽口當中,屹立著巨礁“滟滪堆”,夏天沒于水中,冬天則露出水面,高達二十余丈,急流沖激,濺起丈余浪花,行舟至此,常被漩渦卷入,觸石而碎,歷來被視為川江行舟的天險。“百牢關”,在今陜西省勉縣西南,兩壁山峰相對,六十里不斷,漢水流其間,為當時入蜀要道。“瞿塘險過百牢關”,以百牢關與之對比,有力地襯托出瞿塘的高危險峻,這比正面描繪更具藝術力量。
全詩四句,大筆勾勒出夔州險要的地理形勢。一、二兩句,先展示詩人憑高遠眺所見之景。上句寫山,下句寫水,兩句氣勢奔放,境界雄闊。“開辟”二字,透露出三峽天險自古而然。三、四兩句由遠到近,由上到下,描寫眼前之景。先寫白帝,再寫瞿塘,一“高”一“險”,寫出了夔州形勢的險要。全詩層次井然,而又處處緊扣中心。藝術上,有意運用古詩的句格、語言、聲律與表現手法,構成一種高古雄渾的氣勢和格調。首句“巴”字“東”字凡兩見,并雜以散文化的句式,七字又皆用平聲;次句二、四兩字皆用仄聲,有意造成一種頓挫峭拔的氣勢,以與詩的內容相適應。
第四首描寫赤甲與白鹽的風光。
首句寫赤甲與白鹽兩山之高。“赤甲”,在夔州東北七里,位于長江之北,因“土石紅紫,如人袒背”(郝郊《入蜀記》),故稱赤甲。“白鹽”,在夔州城東十七里,位于長江南岸,因“山色若鹽之白”,故稱“白鹽”。“俱刺天”三字,生動地寫出這兩座高山夾江對峙卓立群峰之中的雄偉峭拔的姿態。這一句是全篇的總冒,下文三句即圍繞它進行具體描繪。
次句寫兩山民居。赤甲、白鹽雖然高聳入云,但在唐時卻是熱鬧的居民區。大歷二年(767),杜甫就曾從西閣遷到這里來住過,并有《赤甲》、《入宅三首》等詩記其事。這里的建筑頗為特別,居民都依山而居,架木為屋,由山腳沿著山坡,一直筑到山頂。“間閻繚繞接山巔”,正是對這種山區民居的形象描繪,令人宛見繞山而上千家成邑的富庶景象。
三、四兩句轉筆寫赤甲、白鹽秀麗的景色。“丹青合”,指火紅的楓樹同青翠的桔樹相間而生。“復道重樓”,本指樓閣及樓閣間的空中通道,這里形容架木為屋依山而居的民房。在赤甲、白鹽兩山之上,生長著茂密的楓樹與桔樹,時值深秋,層林盡染,滿目紅葉丹楓,映襯著青翠的桔樹,顯得色彩格外鮮艷;而繞山而上的民屋,掩映于紅楓翠桔之中,遠望真如懸有錦繡的復道重樓。兩句寫景,和次句呼應,意境有如仙境樓閣,不僅表現出詩人遣詞著色的本領,而且顯示出詩人敏銳細致的觀察能力。
浦起龍說:“詩可作畫。青紅層疊,樓榭參差,不嫌山體之孤峻”(《讀杜心解》卷六之下)。全詩為我們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意境幽美的山水畫圖。畫面布局遠近相映,疏密相間,加之遣詞著色,融情于景,使人有美不勝收之感。最后以“錦繡”“重樓”一句收結,有悠然不盡之致。
第六首描寫東屯的自然風光。
一、二兩句寫東屯的自然環境。東屯在白帝城東北十余里,有東瀼水流經其間。這里原為東漢公孫述的屯田之處,唐時仍屬官有。杜甫移居夔州后,夔州都督柏茂琳曾將這里的一百頃公田委托他代管。大歷二年(767)秋天,他為了親自督促秋收,便從瀼西移居于此。這里土地平曠,莊稼茂盛,樹木蔥蘢,碧水分流,后有青苗陂,可蓄水灌溉。詩的一、二兩句即詠其景。兩句質樸平易,不作任何渲染與刻畫,而詩人縱目遠眺和愉悅的情趣,卻隱然見于言外。
“晴浴狎鷗分處處”,第三句寫東屯晴天的景物。說天氣晴朗時,在清瑩澄澈的澗水中,可以看見處處有雪白的沙鷗刷翅沐浴。“狎鷗”,用《列子·黃帝篇》上一個故事。傳說古代有好鷗者,每天至海上從鷗鳥游,鷗鳥至者以百數,其父曰:“吾聞鷗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至海上,鷗鳥舞而不下。這個故事后來常被詩人用來形容人的淡泊寧靜與泯除機心,如晉孫綽詩:“物我俱忘懷,可以狎海鷗。”這里說“狎鷗”處處,不僅寫出了東屯環境的幽美與寧靜,傳出喜悅之情,同時也有暗示此地民風淳樸之意。“分”,顯露,呈現。“分處處”三字,歡欣之情溢于言表。
“雨隨神女下朝朝”,末句寫東屯雨天的情景。“神女”,用宋玉《高唐賦序》中“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意。東屯一帶,氣候溫潤,經常飄著迷蒙細雨。這里詩人卻將東屯多雨的現實環境,幻化成了“旦為朝云,暮為行雨”的神話世界,可謂匪夷所思。這不僅顯示出詩人想象的豐富,而且增添了東屯雨天環境神奇浪漫的色彩。明李東陽說:“蓋正言直述,則易于窮盡而難感發,唯有所寓托,形容摹寫,反復諷詠,以俟人自得”(《麓堂詩話》)。詩中對東屯雨天環境的描寫,正是避免了“正言直述”,通過“神女”這個美麗的想象和比擬來表現的,因而更能調動讀者的遐想,提高他們對于詩歌藝術的欣賞興趣。
全詩寫東屯的景物和詩人的心情,表現了一種自然純真的美。四句圍繞東屯“稻米為蜀第一”(王應麟《困學紀聞》)這個中心,逐層展開描寫,首句寫有稻田百頃,次句寫得灌溉之利,三、四兩句寫“處處”浴鷗,朝朝“雨隨”,暗示澗水之不竭。全詩不著意于窮形盡相的工致刻畫,而采用直敘與寓情于景的寫法,描寫出東屯的大好風光,表現出詩人流連觀賞時的喜悅心情。
第七首寫夔州水運之便與商業之盛。
夔州在唐時屬山南東道,州治在奉節(今奉節縣東十余里),州城雖不大,卻是巴蜀的門戶,水路的咽喉。貞觀四年(630),唐代政府曾在這里設置都督府,都督夔、忠、萬、渝等七州。除了在軍事上的重要性之外,它還是巴蜀與東吳交通的樞紐,貿易往來的必經之地,詩的首句“吳鹽蜀麻自古通”,寫的就是這一史實。吳地盛產鹽,故曰“吳鹽”;蜀地盛產纻麻,故曰“蜀麻”。“吳鹽蜀麻”,代表兩地的各種商品。“自古”二字,不但見夔州為吳蜀交通樞紐自古迄今,而且表明詩人對此早有所聞。
“萬斛之舟行若風”。吳蜀交通主要是長江水運,所以次句接著寫江上行舟。“萬斛”大船在江上行駛若飛,不僅說明當時商業的繁榮,東西貿易的頻繁,而且也表明造船交通等事業的發展。“行若風”三字,既是寫行舟,又是寫江水,通過“行若風”的刻畫,可以想見夔州山高峽深水流湍急與詩人目送行舟穿行于高江急峽的情景。
三、四兩句緊扣次句,寫舟上船民與商人的活動。“長年三老”,即舵工。“長歌”,即川江號子。“攤錢”,即賭博。兩句寫舵工掌握著船舵,船民唱著號子歌聲,舟船在夔門峽的驚濤駭浪中行馳;船上的商人白天閑著無事,在舟中賭錢消遣。這是一幅夔州江面的行舟圖,從中透露出舵工船民不畏艱險的樂觀精神,顯示出夔門行舟特有的風情。“長年三老”、“長歌”、“攤錢”,都是當時巴蜀方言,引入詩中,更增加了詩歌清新爽利的民歌色調。
盛唐時期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商業、中外貿易都有空前發展。除了國都長安之外,揚州、夔州和成都,都是當時著名的商業都會。安史之亂時,巴蜀所受影響較小,“吳鹽”“蜀麻”仍進行頻繁交易,這首詩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一社會現象。全詩宛如一幅風情風物畫,充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具有民歌清新流暢、輕快奔放的特色。
第九首為感懷之作,內容詠夔州武侯祠。
諸葛亮是蜀漢時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雄才大略,一生忠于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表現出一個杰出政治家的高尚品質。杜甫對諸葛亮是極其尊敬的,他在漂泊于成都和夔州期間,凡是專章或涉及歌詠諸葛亮的詩篇,無不傾注著自己的深情。大歷元年(766)夏天,他游覽了夔州西郊的武侯祠,當時外寇不斷入侵,國內藩鎮割據,成都發生的崔旰之亂仍未平定。作者有感于此,寫下了這首小詩。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參天長”。首句寫作者特意尋訪瞻仰的所在及心情。“不可忘”三字,既表達出作者難以忘懷的傾慕心情,又透露出諸葛亮高尚品質和愛國精神的源遠流長,深入人心。次句由人及物,寫武侯祠中的景物。“松柏參天”,既是即日所見之景,又起著渲染氣氛和烘托心情的作用。松柏參天聳立,使人容易聯想到諸葛亮的高風亮節;而松柏的經冬歷寒,萬古長青,又容易使人聯想到諸葛亮的名垂千古。這是充滿著詩人激情的詩句。
“干戈滿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涼”。三、四兩句緊扣次句抒發感情。面對著參天的松柏,詩人不僅想起了當時全國各地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國家局勢,想起了自己衰年多病萬里作客的生涯,感到在這烈日炎炎的季節,唯有這武侯祠前陰森的松柏,才能使人涼爽舒適,掃除一切苦悶憂愁。兩句以松柏象征諸葛亮,對物懷人,托物寓意,抒發詩人不可抑止的悠悠懷念之情。
感懷詩的特點,大都通過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評價,來表現作者的觀點。這類詩,一般都密切聯系現實政治來抒發感慨,所以針對性很強。這首詩的中心寫武侯祠,但寫武侯祠僅開頭一句,其余三句都圍繞寫祠中松柏,實際上仍是寫人。由松柏的參天聳立,想到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由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想到當時國家的局勢,想到只有諸葛亮這樣的政治家,才能幫助人民解除痛苦,幫助國家平定叛亂。全詩通過象征、比喻、夸張、形容等手法,描繪出松柏巨大的形象,和它在“干戈遍地”之時、“云日如火”之中所給予人的感覺,形象生動而又寓意深刻。
上一篇:杜甫《三絕句》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杜甫《解悶十二首》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