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嶺上一間屋,老僧半間云半間。
三更云去作行雨,回頭方羨老僧閑。
中國僧侶早有樂住山林的傳統(tǒng),而禪宗更把一機一境都視作法身的具體體現(xiàn),舉凡萬物色相、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等自然現(xiàn)象,都能從中悟解禪理,往往從所創(chuàng)造的境界中寄寓某種禪趣。僧人常以清凈的心境去攝取相類的物境,正如劉禹錫所說的“慮靜境亦隨”。這首詩抒寫僧人獨居深山野庵的感受。
第一句寫自然環(huán)境: 一脈山嶺,萬松遮護,青碧蒼翠; 一座僧庵隱現(xiàn)其間,人跡罕至,顯得多么幽清、靜寂。次句寫老僧的生活:一位容顏蒼老的和尚,趺坐庵中,正凝然沉慮,合什參禪,似乎已進入心空萬有的境界;而山嶺間白云涌起,漸次浮向小庵,從門扉間擠進庵來,似與老和尚作伴為友。詩人用 “老僧半間云半間”來描寫二者的關(guān)系:既相親,又相離;好象多年的老友,勿須相請便悄然踅足而入,似乎又頗遵禮法,相互割屋而處,相對而不相親。這兩句詩描寫了五種物事,也就是五個意象: 高入云霄的山嶺,漫野的青松,山間的獨庵,庵中的老僧,庵內(nèi)庵外的流云。它們都那么默然相對,一切顯得沉寂、肅穆,構(gòu)成了空寂的境界。這種境界,正是詩人凈寂的心境與靜穆的客觀環(huán)境相互融匯的產(chǎn)物。
作為一位詩僧,對于所觀照的景物,往往有獨特的會心。詩中對云的描寫,就與世俗詩人有所不同。比如唐代的著名詩僧皎然就有這樣的詩句:“逸民對云效高致,禪子逢云增道意。白云遇物無偏頗,自是人心見同異……” (《白云歌贈陸使君長源》) 此詩把禪機與詩趣在一定程度上結(jié)合起來了。顯萬詩中的白云,被擬人化了,仿佛成了與老僧切磋佛理、了悟禪機的師友。詩的第三、四句寫云的活動與“思緒”,頗為新奇。“三更云去作行雨”,看來,云還有它自己的“職司”,不得不在夜半三更去“行雨”,把雨滴灑向叢林,灑向田野,灑向人間。它不能長久地伴隨老僧,并不那么清閑自在,似乎還有別的什么在支配著它的行蹤,因而去得頗不情愿,不時回頭顧盼舊友老僧,這才感到老僧獨享著清閑幽靜的佳境,不由欽羨起來。詩句刻畫了云“去”的動態(tài),抒寫了 “羨”的思緒,把云寫得情意綿綿,離緒縷縷,給靜謐的環(huán)境憑添了一絲生機與活力,使靜中含動,動靜相諧,情景交融; 不惟創(chuàng)造出靜穆幽清、空靈緲幻的意境,而且蘊含著精妙的禪機與奇兀的詩趣,令人品之有味。
上一篇:禪詩《幽居即事》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歸山吟寄友》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