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五岳祠盟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自中原板蕩2,夷狄交侵3。余發憤河朔4,起自相臺5,總發從軍6,歷二百余戰。雖未能遠入荒夷7,洗蕩巢穴,亦且快國仇之萬一8。今又提一旅孤軍,振起宜興。9建康之城,一鼓敗虜10,恨未能使匹馬不回耳11。
故且養兵休卒12,蓄銳待敵13。嗣當激厲士卒14,功期再戰15。北逾沙漠,蹀血虜廷16,盡屠夷種17。迎二圣歸京閩18,取故地上版圖19。朝廷無虞20,主上奠枕21,余之愿也。
河朔岳飛題22。
【注釋】 1建炎三年(1129),金兵渡過長江大舉南侵,占領了建康、臨安、越州、明州,高宗趙構乘船逃亡海上。岳飛移軍廣德、宜興等地約束訓練部隊,堅持抵抗。次年金兵在江南軍民打擊下北撤,岳飛率部攻擊金軍后隊,收復建康。本文作于此后某次行軍中。 五岳祠:神祠名,一作五岳寺。 盟記:誓詞,一作五岳祠盟(題記)。此文載岳珂《金陀粹編》卷十九。趙彥衛《云麓漫鈔》卷一認為作于宜興張諸鎮駐軍房東張大年客廳屏風,內容相似而文句有出入。 2《詩經·大雅》有《板》、《蕩》二篇,皆反映社會動亂,詠嘆周厲王暴虐無道,后用作社會動蕩的代名詞,此指喪亂。板一作版,據正。 3夷狄:古代對非漢族的其他民族的帶侮辱歧視意味的稱謂,此指遼、金這兩個侵入過中原的民族政權。 4發憤:因憤激而立志。 河朔:泛指黃河以北,此與相臺同指岳飛家鄉。 5相臺:即相州。因相州臨漳縣有銅雀臺,唐以后即稱相臺。 6總發:20歲。總,聚、束。古代男子20歲束發加冠,女子15歲束發加笄,表示成年。 7荒夷:邊遠的異族區域,此指金國。一作夷荒。 8亦且:也接近。 快:因報仇而高興。 9提:率領。 旅:古代軍隊五百人為一旅,此指所率不多的軍隊。 10一鼓:一次擊鼓進攻,即一舉。 11恨:遺憾。 未能:沒有能夠。 12故且:暫且。 13蓄:一作畜,義同蓄。 14嗣:隨后。 15功期再戰:期望下一次作戰取得完全勝利。 16蹀(die蝶)血:同“喋血”,踏血。一稱吮吸自己傷口的血,指浴血奮戰。 虜廷:敵人朝廷,此指金人國都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附近)。 17夷種:夷族全種族,此指金人。 18京闕:京城。 19故地:舊有失地。 版圖:版籍圖冊,即戶口冊和疆域圖。 20虞:擔憂。 21奠:定。 22題:書寫。
【今譯】 自從中原遭受戰亂,異族侵略者交相入侵。我立志雪恥報仇,在家鄉應募,剛好成年就從軍,至今已經歷了兩百多次戰斗。雖然沒有能深入邊遠的金地,掃蕩他們的老巢,也總算為報國仇貢獻了一點微薄的力量。現在我又率領一支不大的軍隊,從宜興出發追擊金兵。在建康城一舉擊敗了敵人,遺憾的是沒有能將敵騎一網打盡。
暫且休整部隊,提高其戰斗力,嚴陣以待,準備打退敵人的反撲。此后將鼓舞士氣,希望在下一次作戰能取得完全勝利。向北跨過沙漠,直殺到敵人京城,殺盡侵略者。迎接徽、欽二帝回到京城,使失地、人民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國家再不用擔心外來的侵略,皇上能高枕無憂,這就是我的所有愿望。
河朔岳飛書。
【集評】 黃肅秋等《歷史散文選》:“文字慷慨激昂,表達了岳飛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至于文中的忠君思想成分和民族報復主義情緒,我們應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不可苛求古人。”
四川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宋文選》:“作者生在民族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廣大人民群眾高昂的愛國熱情、堅強的殺敵致果的斗志和信心,極大地影響了他的文章的內容和風格。本文表現了作者高度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消滅敵人、恢復中原的意志。這對當時和后代在抵抗侵略的斗爭中(的軍民),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王曾瑜《岳飛新傳》:“在這篇題詞中,岳飛以簡潔明快的文字,抒寫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滿腔義憤傾吐于字里行間。”
王彬《古代散文鑒賞詞典》王玉麟:“這篇文章以氣勢見長。全文一氣貫注,奔瀉直下。作者選擇了許多有氣魄的語詞,又用四字句為主的整齊句式……字字有力,句句飽滿,對表現作者的性格和襟懷起了很好的作用。”
鄧廣銘《岳飛傳》:“這次自建康凱旋,意興昂揚……寫下了一段《題記》,也等于為自己立下了一道誓詞……這樣的壯志雄圖,從此經常盤旋在岳飛的腦海中。這種思想和感情,經過長時期的充實、洗煉,便凝結成岳飛在幾年后寫出的那首有名的愛國歌詞——《滿江紅》。”
【總案】 岳飛在金兵氣勢逼人、宋軍節節敗退的情況下堅持抵抗,自為一軍,建立了紀律嚴明、以后痛擊金兵的岳家軍的雛形。與其它宋軍將領一味保存實力、畏敵如虎適成鮮明對比。岳飛的部隊雖然弱小,但敢于奉命主動進攻金軍,收復建康重鎮;他從軍不到十年,卻已身經百戰。這些都反映了他敢于斗爭、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克敵致勝的堅定信念。在這篇文章中他總結了自己的戰斗經歷,抒發了自己的壯志激情。悲歌慷慨,壯懷激烈,字句鏗鏘,如金石擲地。精神風采,與那首千古絕唱的《滿江紅》詞相同。
上一篇:歐陽修《五代伶官傳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王績《五斗先生傳》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