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詩歌·魯迅·自題小像》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魯迅先生的摯友許壽裳在《我所認識的魯迅先生》中記載:“1903年他二十三歲,在東京有一首自題小像贈我。”
1903年,即光緒二十九年,當時正是清政府與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之后,中國的上空黑云籠罩。一方面,清朝統治者茍且偷安,窮奢極欲,一方面,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的人民大眾麻木不仁、愚昧不醒。在外留學,尋求救國真理的魯迅先生,憂心如焚,在受光復會領袖章太炎以及西方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下,毅然剪掉了帶有封建主義壓迫和種族歧視象征的辮子,表示堅決與清王朝徹底決裂,而且拍照題詩,并且贈給他的朋友們。
原文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賞讀
許壽裳在《我所認識的魯迅》中解釋這首詩說:“首句說留學外邦的所受刺激之深,次寫遙望故國風雨飄搖之狀,三述同胞未醒,不勝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懷抱,是一句畢生實踐的格言。”
從上面的記錄中我們不難理解這首詩的含義。這首詩的前兩句“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形象地描繪出當時中國的現狀:政治黑暗,經濟窮困,科學文化落后,而且還遭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欺凌。盡管這樣,魯迅先生依然深深眷戀和熱愛著祖國,就像被愛神丘比特的箭射中心靈一樣,無法擺脫,“靈臺無計逃神矢”一句運用了中西方的兩個典故,新穎生動,貼切自然。
“寄意寒星荃不察”,運用了屈原《離騷》中“荃不揆余之衷情兮”的典故。屈原,歷來都是愛國主義的化身,但他把救國救民的希望寄托在開明君主身上,而魯迅則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人民大眾的覺醒上,他渴望喚醒沉睡的廣大群眾,因為他知道蘊藏在他們中間的力量是可以摧毀一個舊的世界,創立一個新的紀元。詩人的一片心情無處訴說,只有遙寄寒星了,并且立下血誓:“我以我血薦軒轅”,為了民族的獨立,為了國家的解放,魯迅先生發誓要奮力搏殺,甚至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
這首詩是魯迅先生畢生心曲的由衷表達,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同時也可以稱作是反帝反建的嘹亮號角和與敵人血戰到底的錚錚誓言。
上一篇:《近現代詩歌·魯迅·自嘲》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唐詩·李賀·致酒行》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