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績《五斗先生傳》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間2。人有以酒請者,無貴賤皆往3。往必取醉,醉則不擇地斯4寢矣,醒則復起飲也。嘗一飲五斗, 因以為號。
先生絕思慮5,寡言語,不知天下之有仁義厚薄也6。忽然而去,倏焉而來7;其動也天,其靜也地8;故成物不能縈心焉9。嘗言曰:“天下大可見矣10!生何為養,而嵇康著論11;途何為窮,而阮籍慟哭12?故昏昏默默13,圣人之所居也14。”遂行其志15,不知所如16。
【注釋】 1五斗先生:實為作者自我戲稱。五斗,《世說新語·任誕》:“伶(劉伶)跪而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注引毛公注曰:“酒病曰酲。” 2酒德:指懷才不遇之士狂飲傲世、沉醉全身,淡泊無為、超曠自適的品性。西晉劉伶曾作《酒德頌》,表明自己嗜酒曠放,對抗禮法的思想態度。 3 無貴賤:不分地位的高貴和低賤。4 斯:則,就。 5 絕思慮:無思無慮,即謂清心寡欲。 6 仁義:仁道與忠義,這是儒家重要思想主張。 7 倏(shu書)焉:快速的樣子。8 “其動”兩句:意謂動靜自然,符合天地造化的法則。語出《莊子·天道》:“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 9 縈心:縈繞在心里。 1 0 “天下”句:一作“天下大抵可見矣”,意謂天下一切大都看得明明白白。 11 嵇康著論:指嵇康寫作《養生論》,主張寡欲養生,以保天年。嵇康(224—263),字叔夜,譙郡(今安徽宿縣)人,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 12 阮籍慟(tong痛)哭:據《晉書》本傳載,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這是他發泄內心痛苦和憤懣的一種方式。慟,極其悲哀。阮籍(210—263),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常縱酒自遣,以求避禍全身。 13 昏昏默默:出自《莊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昏昏,昏暗不明的樣子,此處意謂無心世事,故作糊涂。默默,沉默不言的樣子,此處意謂不問是非,養神守靜。 14 居:居處,處世。 15 志:心意。 16 如:到,往。
【今譯】 有一位高士五斗先生,以飲酒曠放、超然自適的態度優游塵世。凡是有人請他飲酒,不管對方地位高貴或低賤,一律應邀前往。去后總是一醉方休,醉后不擇地方就睡,醒來又起而飲酒。他曾經一次飲完五斗酒,因此自號為五斗先生。
五斗先生一向無慮無營,寡言少語,根本不理會天下有什么仁道與忠義、淳厚與澆薄。他時而忽然離去,時而又突然到來。他的行動與天相應,他的靜止與地相通,所以宇宙萬物都不會牽掛他的心。他曾經說過:“天下的一切大都可以看得明明白白了。人生何必要保養,而嵇康還為此寫了《養生論》;道路有什么窮盡,而阮籍竟為此放聲痛哭?所以,故作糊涂,養心守靜,這正是圣賢人物的處世方法。”于是他便任意而行,以至不知所往。
【集評】 隋·王通《中說·事君篇》:“無功作《五斗先生傳》,子曰:‘汝忘天下乎?縱心敗矩,吾不與也。’”唐·呂才《東皋子后序》:“君性簡放,飲酒至數斗不醉。常云:‘恨不逢劉伶,與閉戶轟飲。’因著《醉鄉記》及《五斗先生傳》,以類《酒德頌》云。”宋·宋祁、歐陽修《新唐書·王績傳》:“其飲至五斗不亂,人有以酒邀者,無貴賤輒往,著《五斗先生傳》。”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王績》:“性簡傲,好飲酒,能盡五斗,自著《五斗先生傳》。彈琴為詩著文,高情勝氣,獨步當時。”明·高棅《唐詩品匯·詩人爵里詳節》:“(王績)待詔門下省,日給酒三升,或問:‘待詔樂否?’曰:‘良醞可戀耳!’侍中日給一斗,時稱‘斗酒學士’,著《五斗先生傳》。”清·孫濤《全唐詩話續編·王績》:“性嗜酒,有‘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之句,因著《五斗先生傳》。”闕名《靜居緒言》:“王無功曠志絕俗,隋季棄六合丞,歸耕東皋,作《五斗先生傳》,釀藉渚田,隱偕子光,希慕柴桑、栗里之風切矣。”清·王符曾《古文小品咀華》卷三:“時賢誚人云:‘不知天地為何物。’東皋子胸中乃只愛此七字。”
【總案】 這篇傳記性小品,是王績的自我寫照;文中五斗先生的形象,也正是王績的自畫像。為了成功地塑造這一人物形象,作者采用了國畫中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寫意”手法,抓住傳主五斗先生突出的個性特征——嗜酒和“忘世”,進行簡筆勾勒,以其神傳其形,從而達到形神畢肖、栩栩如生的藝術效果。
傳文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著力描述五斗先生嗜酒——“以酒德游于人間”,突現了一位縱情于酒,惟酒是務,沉醉自適,放浪不羈的逸士形象;后一部分著力描述五斗先生“忘世”——“昏昏默默”以自處,突現了一位清心寡欲,沉靜少言,棄世忘形,孤高獨立的達人形象。全篇筆法洗煉,語言質樸,敘事和明理相得益彰,刻畫人物個性十分鮮明突出,使人讀后印象深刻,久久難忘。
王績身處隋末唐初社會動蕩時期,其思想難以承受時代風云變幻的沖擊,便從老莊道家哲學中尋找精神支柱,以求超脫現實,避禍全身。于是他縱情詩酒,優游山水,佯狂傲世,清高自持,借以排遣“才高位下”、落魄失意的憂傷和苦悶。《五斗先生傳》正是他這種心境的外觀。誠然,其中多有消極低沉的思想因素,但也不無憤恨和對抗社會不平現實的積極意義。若將此傳與他的《自作墓志丈》參照并讀,庶幾更能得其神髓。
上一篇:岳飛《五岳祠盟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蘇洵《仲兄字文甫說》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