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五代伶官傳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鳴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2!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3。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4: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5!”莊宗受而藏之于廟6。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fù)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7。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8!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蒼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10?
《書》曰:“滿招損,謙得益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12。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火,為天下笑13。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豈獨伶人也哉14!作《伶官傳》。
【注釋】 1伶(ling)官:宮庭中的樂官、藝人。傳說黃帝時伶?zhèn)愖鳂罚屎笫婪Q樂師、藝人為伶。《伶官傳》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傳,記載后唐莊宗李存勖寵信的四個伶人敬新磨、景進(jìn)、史彥瓊、郭從謙的事跡。唐莊宗是個“好俳優(yōu),又知音,能度曲”的風(fēng)流皇帝,最終死于郭從謙之手。這篇序文,主旨在于總結(jié)后唐莊宗敗亡的歷史教訓(xùn),強(qiáng)調(diào)“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為后世統(tǒng)治者提供鑒戒。 2天命:古人認(rèn)為天是有意志的,可以生殺予奪。 3原:推究。 4晉王:沙陀族人李克用,后唐莊宗李存勖(xu旭)之父,因鎮(zhèn)壓黃巢起義有功,唐朝封他為晉王。其子李存勖繼位,滅后梁而稱帝,建立后唐。后梁太祖朱溫原是黃巢軍將領(lǐng),叛變降唐,唐僖宗賜名全忠。封梁王。他企圖殺李克用,李克用也屢次向朝庭上表請求討伐他,彼此水火難容。后來,朱溫篡奪了唐朝政權(quán),建立后梁。燕王,指劉仁恭,李克用曾向唐朝保薦他為盧龍節(jié)度使,后來劉不聽從李克用,并彼此發(fā)生武裝沖突,擊敗李軍,依附后梁。李克用曾與契丹族首領(lǐng)耶律阿保機(jī)結(jié)拜為兄弟,相約共同抗擊朱溫。后阿保機(jī)背約,與朱溫交好。 5矢:箭。乃:你。 6廟:宗廟。 7從事:原指州刺史的僚屬,此泛指官府辦事人員。少牢:用豬羊二牲祭祀。告廟:古代帝王、諸侯舉辦征伐之類的大事時祭奠宗廟的儀式。納之:把箭放回宗廟。 8系燕父子以組:指天佑十年(913),李存勖攻克幽州,生擒自稱燕帝的劉守光及其父劉仁恭。組,繩。函梁君臣之首:指923年李存勖攻梁,朱溫的兒子朱友貞為避免死于李存勖之手,而令部將皇甫麟殺死他。殺死朱友貞后,皇甫麟也自刎而死。函,木匣,這里用作動詞,是裝入木匣的意思。 9926年,李存勖部下皇甫暉作亂。由于李存勖沉溺逸樂,重用宦官和伶人,殺害有功人士,導(dǎo)致眾叛親離。李存勖派李嗣源(李克用養(yǎng)子)征討皇甫暉,而部下趁機(jī)擁戴李嗣源為君,并聯(lián)合其他反叛部隊向都城洛陽進(jìn)發(fā)。李存勖匆匆率軍鎮(zhèn)壓,途中聞李嗣源已占領(lǐng)大梁,自知大勢已去,下令返回。所率部隊軍心渙散,逃亡者甚多。至石橋,李存勖置酒痛哭,祈求諸將。百余員將領(lǐng)割下頭發(fā)立誓忠于后唐。君臣相對,流涕痛哭。 10跡:事跡,這里引申為道理。 11“滿招損,謙受益”見《尚書·大禹謨》。 12逸豫:安閑、享樂。 13“數(shù)十伶人圍之”兩句,指李存勖滅梁后,逸樂喪志,寵信伶人、宦官,殺害功臣,眾叛親離。伶人郭從謙(藝名郭門高)蓄謀作亂,當(dāng)李存勖被李嗣源軍擊敗逃歸洛陽后,郭從謙趁機(jī)策動反叛兵士殺入宮中。李存勖死于亂軍箭下。李嗣源繼位,他只是李克用的養(yǎng)子,與李存勖無血緣之親,等于改朝換代。 14忽微:忽是寸的十萬分之一,微是寸的百萬分之一,形容微小。溺:淹沒,形容沉緬于其事,此指寵愛過甚。
【今譯】 唉!國家興盛和衰敗的道理,雖說在于上天的主宰,難道不也取決于人的行為嗎?推究后唐莊宗得到和喪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
世人傳說晉王李克用臨死的時侯,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并留下遺囑說:“梁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植起來的,契丹曾跟我結(jié)拜為兄弟,但是都背叛了我,而去歸附梁。這三樁事,我至死都感到憤恨。給你三支箭,切莫忘記我的遺志。”莊宗接受了這三支前,把它保存在宗廟里。后來每逢出兵作戰(zhàn),就派官員用整豬整羊做祭品,到祖廟里祈禱,虔誠地取出這三支箭,用織錦袋子裝著,叫人背著在前面開路,等到得勝回朝,又把箭放回廟內(nèi)。
當(dāng)莊宗用繩索捆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了梁朝君臣的頭,進(jìn)入太廟,把箭放到先王靈前,稟告戰(zhàn)功的時候,他的意氣多么旺盛,可以說是豪壯得很!等到敵人已經(jīng)消滅,天下已經(jīng)平定,一個平常人在夜里呼喊起來,叛亂的人就四處響應(yīng)。莊宗倉促向東出兵,還沒與亂軍接觸,他的兵就逃離潰散了。君臣們面面相覷,不知該往那里去。以至于剪斷頭發(fā),對天盟誓,哭哭啼啼,淚水沾濕了衣襟,這是何等衰敗啊!難道是取得天下困難而丟失天下卻容易嗎?推究他成功和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xùn),或許都是由于人的作為吧!
《尚書》說:“自滿就要招來損害,謙虛便能得到好處。”憂患勞苦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可以使自己喪生,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因此,當(dāng)莊宗興盛的時候,天下所有的豪杰,沒有誰能與他爭強(qiáng);等到他衰落的時候,幾十個伶官圍困著他,就使他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所恥笑。災(zāi)禍憂患總是由極小的事情積累而發(fā)展起來的,而聰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過分偏愛的人和事所困擾,難道只有伶官的事是這樣嗎?我于是寫了《伶官傳》。
【集評】 宋·李耆卿《文章精義》:“歐陽永叔五代史贊首,必有嗚呼二字,固是世變可嘆,亦是此老文字遇感慨處便精神。”
清·過珙《古文評注》:“以豪筆宇其雄心,悲情壯語縈后繞前,非永叔不能有此恣態(tài)。” “傳為伶官而作,至末數(shù)語方說出,愈見此等種類亡國滅身之易易也。”
清·《御選古文淵鑒》:“抑揚(yáng)頓放中無限煙波,文之神似龍門者。”
“敘唐莊宗處倏而英俊,倏而衰颯,憑吊欷歔,雖尺幅短章,而有縈回?zé)o盡之意。”
清·金圣嘆《才子必讀》:“只是一低一昂法,妙于前幅,點綴又秾至。”
“如此筆法,何遽遜子長?”
清·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莊宗雄心處與歐陽公文,可上下千古。”
清·劉熙載《藝概·文概》:“歐陽公文幾于史公之潔,而幽情雅韻,得騷人之指趣為多。” “歐陽公《五代史》諸論,深得‘畏天憫人’之旨,蓋其事不足言,而又不忍不言;言之怫于己,不言無以懲于世。情見乎辭,亦可悲矣。公他文亦多惻隱之意。”
清·高步瀛《宋文舉要》引:
茅鹿門曰:“此等文章,千年絕調(diào)。”
沈德潛評:“抑揚(yáng)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評:“起手一提,已括全篇之意。次一段敘事,中后只是兩揚(yáng)兩抑。低昂反復(fù),感慨淋漓,直可與史遷相為頡頏。”
清·李扶九選編、黃仁黼篡定《古文筆法百篇》評:“盛衰得失四字,是人事之驗,通篇主意。”
引張文瑞曰:“敘唐莊宗處,倏而英俊,倏而衰颯。憑吊欷歔,雖尺幅短章,有縈回?zé)o盡之意。”
《古文筆法百篇·評解》:“抑揚(yáng)盡致,俯仰雍容,逼肖龍門,此六一公生平最得意之筆,學(xué)者當(dāng)百讀不厭也。黼按:文為逸豫亡身者發(fā)。開首即以盛衰之理,歸到人事慨嘆一番。隨引莊宗事以作證據(jù),明其得失之?dāng)?shù),成敗之跡,均非可諉之天命。末乃就盛衰上說莊宗之得失,實緣人事之未盡,見得禍患之來,每根逸豫。天下之可以亡身者,不僅有伶官。而伶官其較著者也;皆類于伶官,而伶官其已然者也。反復(fù)推勘,使人知所警醒。通篇語意,全從‘人無遠(yuǎn)慮’章化來。其間‘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及‘身死國滅,為天下笑’等語,適與太傅《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乎為天下笑’相類。夫秦皇與唐莊,固同一不軌于道者。先生之文,豈必有所胎襲于此,蓋亦知人論世之各有真見,不期同而自同者也。”
今·霍松林《六一風(fēng)神垂典范》:“不僅‘?dāng)⑹氯A嚴(yán)’;寫李克用臨終之言和‘與爾三矢’的動作,真是繪聲繪色!” “寫李克用憤恨填膺,須眉皆動;寫李存勖始而英毅,繼而衰颯,神態(tài)如生。極富形象性,而又跌宕唱嘆,情深韻遠(yuǎn),于尺幅短章中見縈回?zé)o盡之意。所謂‘六一風(fēng)神’,在這里表現(xiàn)得最明顯、最集中。”
【總案】 文章以唐莊宗李存勖的一生事跡為據(jù),闡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歷史教訓(xùn)。作者以世事的興衰在于人的行為而不在于“天命”為立論的基礎(chǔ)。這是唯物的進(jìn)步史觀。高屋建瓴,突出人的作為對歷史的決定作用。
全篇融議論、敘事、抒情于一爐。敘事為中心論點服務(wù),簡潔、生動。以三支箭為線索,敘述李存勖繼承父志滅燕、滅梁而平定天下的業(yè)績,后以其惑于伶官而敗亡相對照,先揚(yáng)后抑,對比鮮明,跌巖有致。文章以“嗚呼”開首,在敘事中插入“可謂壯哉”“何其衰也”,結(jié)末用“豈獨伶人也哉”這一深沉的歷史感慨一線貫串,淋漓盡致,發(fā)人深省。
上一篇:孫樵《書褒城驛壁》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岳飛《五岳祠盟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