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曰:人之是非,初無定質;人之是非人也, 亦無定論②。無定質,則此是彼非,并育而不相害;無定論,則是此非彼,亦并行而不相悖矣。然則今日之是非③,謂予李卓吾一人之是非,可也;謂為千萬世大賢大人之公是非,亦可也;謂予顛倒千萬世之是非,而復非是予之所非是焉④,亦可也;則予之是非信乎其可矣⑤。
前三代⑥,吾無論矣;后三代,漢、唐、宋是也。中間千百余年而獨無是非者, 豈其代無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然則予之是非人也, 又安能已⑦!夫是非之爭也,如歲時然,晝夜更迭,不相一也⑧。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雖使孔夫子復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 而可遽以定本⑨行罰賞哉!
老來無事,爰⑩覽前目,起自春秋,訖于宋、元, 分為紀傳, 總類別目⑾,用以自怡⑿,名之曰《藏書》。《藏書》者何?言此書但可自怡, 不可示人,故名曰《藏書》也。而無奈一二好事朋友, 索覽不已,予又安能以已耶!但戒曰:覽則一任諸君覽觀,但無⒀以孔夫子之定本行罰賞也, 則善矣。
( 《藏書》, 中華書局1962年版)
注釋 ①《藏書》——明李贄著,六十八卷。所錄事跡上自戰國, 下至元末,論述歷史人物約八百人。體裁采紀傳體,其中“世紀”八卷,“列傳”六十卷,藉論史以抒發其政治見解。自序言:“此書但可自怡, 不可示人,故曰《藏書》。”亦稱《李氏藏書》。李贄另有《續藏書》二十七卷,記載明代歷史人物, 以續前書。②“人之是非”二句——人們的是非觀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標準,人們對他人的褒貶臧否也就沒有固定的結論。③今日之是非——指李贄《藏書》中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看法。④非是——否定,批駁。⑤“則予之是非”句——然而我的是非觀,確實是可以成立的。信,的確,確定。⑥前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⑦“然則予之是非人也”二句——可是我對歷史人物的褒貶, 又怎么能夠(因孔子已作過評判)就作罷呢! ⑧不相一——不相同。⑨定本——本意為校訂審定過的書稿,此指為是非定論。⑩愛(yuan)——于是。(11)總類別目——總體上分為幾大類,每大類下面分列細目。(12)自怡——自娛。(13)無——通“毋”或“勿”, 不可。
賞析 《藏書》是一部凝聚著李贄畢生心血的史學著作,是“吾精神心術所系,法家傳爰之書”(《焚書·答焦漪園》)。《藏書》的寫作,幾乎貫穿了卓吾學術生涯的全過程。《藏書》主要取材于正史,通過對材料的剪裁取舍和對歷史人物的分類編排,重新述評千百年人事是非,反映了李贄別具只眼的真理觀和進步思想。
文章起始,李贄就以一種桀驁不馴,與先賢古訓相悖的姿態提出了自己對于是非的獨特見解: “人之是非,初無定質;人之是非人也,亦無定論。”指出是和非并沒有固定不變的標準,也不存在通行萬世的定論,品評史事人物,斷不能執迷于權威之論, 人云亦云,而應代之以自己獨到的見解,要斷自內心,而不能隨人唇吻, 步人后塵。
之后,李贄以“顛倒千萬世之是非”的巨大勇氣把批判的矛頭直指被尊為神圣權威的孔學。公開指出千百余年之所以“未嘗有是非”的罪根禍源便在于“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把孔門言論視為經典的、絕對的、固定不變的是非標準,使后世論者喪失了主體意識和分辨眼光,一味地在圣人身后踵步躬行,不斷地重復著前人的舊論,害莫大焉。然而,是非標準并非一成不變的,真理本身是不斷發展的, “如歲時然,晝夜相迭,不相一也”。同時, 人們對真理的認識也是發展變化的,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 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這樣,李贄以發展的觀點和人的認識不斷變化的角度得出了否定孔子是非標準的邏輯結論:“雖使孔夫子復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罰賞哉!”
由此可見,李贄認為真理標準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它是隨時代與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它不能是主觀的強制性的規定,不能以個人的思想觀念、倫理道德作為真理標準。換言之,他是在反對以某種理論作為永恒的真理標準。李贄提出的“是非無定質”、“是非無定論”涉及到真理的相對性和絕對性問題,他過分強調了真理的相對性,雖然有失偏頗,但它也表現出李贄真理觀的樸素的辯證觀點,也顯示出他反對封建正統思想和神圣權威的偉大的戰斗精神。
在中國封建社會,孔子及其儒家學說被奉為不容置疑的絕對真理,而李贄公開反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吶喊,無疑是窒悶的空氣中響起的一聲春雷,喚起了人們探索真理的勇氣。《藏書》正是李贄從自己判別是非的標準出發,重新評判歷史人物,其褒貶愛憎常與一般傳統觀點相乖離,而他這種斷自內心的著述方式以及由此作出的對歷史人物的獨特評定在理學橫流的明代,無疑是對自我價值的強調和對自我人格的高揚。
《藏書》具體貫徹了他的上述論旨,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正如焦竑所言:“先生程量今古,獨出胸臆,無所規放。” (《藏書》卷首·焦序)。而著《藏書》的目的也只是“用以自怡”,遂命名為《藏書》,卻暗含有藏之名山、以待后世的深意了。
這篇序文論理透辟,邏輯謹嚴,其文約,其意豐,明白曉暢,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此外,對仗、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整句散句的結合運用,使文章顯得搖曳多姿,讀來鏗鏘有力,文氣貫通。
上一篇:《蒲橋集》自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西南采風錄》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