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樂府民歌《十五從軍征》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蓖脧墓犯]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本篇在《樂府詩集》中屬《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題為《紫騮馬歌辭》。郭茂倩在題解中引《古今樂錄》之語,稱此詩為“古辭”。據吳兢《樂府古題要解》云:《紫騮馬》曲為“后代所加”(卷上)。看來,本詩產生較早,而入樂則是較晚的事情。因此在有些詩歌選本(如《古詩歸》、《古詩源》等)中,本詩的歸類屬于“古詩”,而不屬“樂府”。不過,既然它后來被樂府所收,我們就有理由將它看作一首樂府古辭,理由正如《江南》、《烏生八九子》、《白頭吟》等許多作品起先也只是一種“街陌謠謳”,后來被樂府機關采錄才有樂府詩歌之名,區(qū)別只在本詩從產生至入樂的間隔時間較長,但是這對確定作品是否屬于樂府并無實質的意義。
《十五從軍征》通過一位少小離家從征、暮年始得解甲歸里、卻又無家可歸的老軍人的悲慘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兵役制度的殘酷,詩歌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正是這種兵役制度帶給廣大人民的深重苦難的一個縮影。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封建統治者對服兵役年齡一般都有規(guī)定,如《漢儀注》云:“民年二十三為正(“正”指正丁,是青年開始給國家任徭役的法定年齡,引者按),一歲為衛(wèi)士,一歲為材官騎士,習射御騎馳戰(zhàn)陣?!庇衷疲骸澳晡迨ダ?,乃得免為庶民,就田里。”這是漢初的情況。景帝二年,“令天下男子二十始傅”。服役年齡較漢初又提前了三年,從二十歲開始。以后這一般成為定制。但是事實上,條文宣稱與實際執(zhí)行兩者之間存在甚大的距離。本詩男主人公從十五歲開始服兵役,直到八十歲才恢復庶民身份,服役期長達六十五年之久,這雖然可能有文學夸張的成分,但也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民承擔的超限度的徭役。
詩人沒有去重現這位戰(zhàn)士初離家鄉(xiāng)、告別親人時的幽怨悲愁,也沒有去描摹他在長期服役中經受的種種艱難和痛苦,而是集中寫他回家以后庭園已荒、家人已亡的悲慘的現實和深重的孤獨,然而從“始得歸”一語中,我們正可體味出他對長期從軍生活的厭惡,也不難感受到他對終于能夠回到久別的故鄉(xiāng)所產生的一絲快慰。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這是一句帶有期待意圖的問語,說明問話者對部分親人的變故雖然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仍舊抱著與在世的家人團聚的愿望?!斑b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边@是鄉(xiāng)里人的回答。答話全然出乎他的意料,他的家人居然已經全部去世,無一幸存,等待他的只是一群松柏掩映的墳冢。
家人既然已經亡故,庭園的荒蕪也成為必然。他步履維艱地來到故址,觸目所見幾乎是一片廢墟。“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边@些殘破荒涼的景狀說明,家園的主人去世已有相當長的時間。
在這蕩然不存一物的斷垣殘壁之內,自然不可能想望它會留有一顆糧食,于是,剛回到家的老兵即刻面臨著生存的危機。他只好采集一些野谷和野菜,權作飯羹,聊以充饑。他多么想親手給家人端上一碗飯菜,哪怕是眼下這種劣質的飯菜,以略表自己的思念之情??墒?,親人卻都已離開了人世,再也不能接受他的情意。想到這些痛心之處,他站起身來,孤獨地立到門口,東向而泣(親人的墳墓落在家的東面)。
本詩對當時的兵役制度帶有強烈的義憤,但它在表現手法上并不是直接發(fā)表議論,而是著重去反映人物家庭的命運和抒發(fā)人的內心感情。使控訴、批判這些理性的因素自然地包涵在詩歌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圖景之中,這往往是一些敘事性強的漢樂府共同的藝術特征。
在漢樂府中,本詩的押韻已屬比較規(guī)范,基本做到了通篇用韻,讀來流暢。有人認為其中“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二語不入韻,顯出樂府民歌押韻比較自由的特點。其實古韻的“微”與“庚”相通,不是出韻。詩中不避重復之詞,如“阿誰”、“持作”都是兩次出現,卻并無單調之感,這也反映出本詩古樸的風范。
這首樂府詩對后人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過一定影響,如杜甫著名的《無家別》,在主題的確定和細節(jié)的描寫兩方面都帶有脫胎于本詩的明顯痕跡。
上一篇:詩歌·陸游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戲曲·朱㿥傳奇《十五貫》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