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樵《書褒城驛壁》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褒城驛號天下第一2。及得寓目,視其沼,則淺混而茅;視其舟,則離敗而膠3;庭除甚蕪4,堂廡甚殘5。烏睹其所謂宏麗者6!訊于驛吏7,則曰:“忠穆公嘗牧梁州8,以褒城控二節度治所。龍節虎旗9,馳驛奔軺10,以去以來,轂交蹄劘11,由是崇侈其驛,以示雄大。蓋當時視他驛為壯,且一歲賓至者,不下數百輩,茍夕得庇12,饑得其飽,皆暮至朝去,寧有顧惜心耶!至如棹舟,則必折篙破舷,碎鹢而后止13;魚釣,則必枯泉淚泥,盡魚而后止;至有飼馬于軒,宿隼于堂14。凡所以污敗宣廬,糜毀器用,官小者,其下雖氣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橫,難禁。由是日益破碎,不與曩類15。其曹八九輩,雖以供饋之隙一二力治之,有能補數十百人殘暴乎!”
語未既16,有老甿笑于旁17,且曰:“舉今州縣皆驛也。吾聞開元中18,天下富蕃19,號為理平20,踵千里者不裹糧21,長子孫者不知兵22。今者天下無金革之聲23,而戶口日益破24,疆埸無侵削之虞,而墾田日益寡25,生民日益困,財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與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縣令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26。今朝廷命官,既已經任刺史縣令,而又促數于更易27,且刺史縣令遠者三歲一更,近者一二歲再更,故州縣之政,茍有不利於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曰:“我明日即去,何用如此?”在縣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當愁醉濃,當饑飽鮮,囊帛櫝金,笑與秩終28。”
嗚呼!州縣真驛耶!矧更代之隙,黠吏因緣恣為奸欺以賣州縣者乎29!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財力不謁,戶口不破,墾田不寡,難哉!予既揖退老甿,條其言30,書于褒城驛屋壁。
【注釋】 1褒城:唐朝屬山南西道興元府,今陜西省勉縣。驛:驛站。 2號:號稱。 3膠:著,浮不起。 4庭除:庭院和臺階。5堂廡:中堂和堂下四周的房屋。 6烏睹:哪里看得到。 7驛吏:管理驛站的官吏。 8忠穆公:嚴震謚忠穆。牧梁州:擔任山南西道節度使。 9龍節虎旗:唐制:節度使奉命出鎮,賜雙旌雙節。龍,虎是節和旗上的圖案。 10軺:輕便的馬車。 11轂:車輪中貫軸之處。劘:磨。12庇:庇護。 13碎鹢:鹢,水鳥,古以畫飾船頭,此指船頭。打碎船頭。 14隼:鷹一類的猛禽。 15曩類:過去相似。 16既:完畢。 17甿:農民。 18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 — 741年)。19富蓄:財物豐富,人口眾多。 20理平:太平。 21踵:腳后跟,此作行走。 22長:養育。 23金革:指刀槍。 24戶口:指有戶籍居民。 25疆埸:邊疆。 26速于行:自上而下迅速貫徹。27輕:輕視,看輕。 28囊:布袋。櫝:木柜。這里均用為動詞,聚斂貯藏之意。秩:職位。 29因緣:利用機會。恣為:任意地去做。30條:條理,整理。
【今譯】 褒城驛站號稱天下第一。等到親眼所見,看到水池,淺而混濁茅草叢生;看到舟船,破碎而浮不起;庭院、臺階十分荒蕪,中堂和四周房屋也很殘破。哪里看得到宏偉壯麗!向驛站官吏詢問,官吏說:“嚴震曾擔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借褒城控制二個節度使駐地。龍節虎旗,驛馬輕車奔馳,來來往往,車輪相交馬蹄相磨,因此把驛館建制擴大,用來顯示雄偉壯大。在當時比其他驛站雄壯,一年之中賓客來到,不低于數百伙,夜里得到住宿,餓了得到飽暖,都是晚上來早晨離去,哪有愛惜之心!說到劃船,一定要折斷篙弄破船舷打碎船頭然后才停下;釣魚,一定要枯渴泉水攪亂池泥釣盡魚然后才罷休;甚至有在小軒里喂馬,在中堂上棲息獵鷹。象這樣弄污破壞房屋,毀壞用具物品,官位小的,他的隨從雖然氣勢兇猛,但還可以制止;遇上大官,他的隨從更加兇暴驕橫,難以禁止。從此一天天破碎,不能跟過去相比了。驛站官吏不過八九人,雖然用接待的空隙一兩次盡力修補,怎能彌補數十百人的殘暴破壞!”
話沒說完,旁邊有老農笑著說:“當今州縣都是驛站。我一聽說開元年間,天下財產豐富,人口眾多,稱為太平盛世,行走千里不帶干糧,養育子孫不知戰爭。今天天下沒有戰爭,而有戶籍的居民一天天減少,邊疆沒有被侵略的憂患,但種墾的田土一天天減少,人民一天天貧困,財力一天天枯竭,這是什么原因呢?凡是與皇帝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剌史縣令而已,他們直接接觸人民,而使行政命令迅速貫徹下去。現在朝廷任命的官吏,既然已經輕視擔任剌史縣令,加之任期短,時常更換,況且剌史縣令長的三年一換,短的一兩年就換,所以州縣的政事中,有不利于人民可以注意改革除去的多了,任刺史,說:‘我明天就要離任,用得著這樣嗎?’任縣令,也說:‘我明天就要離任,用得著這樣嗎?’有憂愁就大醉一番,餓了就大吃精美飲食,聚斂金銀絲綢,高興地把一任官做滿。”嗚呼!州縣真是驛站啊!何況新舊官交接的空隙,狡黠的吏役乘機任意妄為用奸詐欺騙來蒙騙州縣的人!象這樣,想希望人民不貧困,財力不枯竭,戶口不減少耕田不減少,困難啊!我作揖送走老農,對他的話加以條理,寫在驛站的墻壁上。
【集評】 清·乾隆編《唐宋文醇》卷二十一:“前幅似主而實賓,后幅似賓而實主。此文家變化錯綜之法。”
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五十六:“吏治衰而傳舍其官,所以寓剌于驛也。上下節節對射,音如哀鴻。”
清·高步瀛《唐宋文舉要》甲編卷五:高江村曰:“因驛而發明郡縣遷代不宜促數之故。可謂深達物情,有關治體。”
【總案】 《書褒城驛壁》,是一篇藝術構思極巧的文章。除開頭與結尾乃作者之言外,中間兩段全系“驛吏”、“老甿”的話,四段之間,步步深入,從而抒發了作者對唐朝末年政治腐敗的現實的深重感慨。
文章以耳聞與目睹之間的矛盾開頭,發人深思,特別是“烏睹其所謂宏麗者”這個反問句,更是振聾發聵之筆。作者到底要讀者深思什么?讀者耳聰目明之后到底要聽見看到什么呢?通味全文,不難發現作者為文之用心。他要讀者深思這樣幾個問題:一.唐朝的社會就如同褒城驛站一樣,始宏麗而后腐敗不堪。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朝廷隨意派幾個人充任刺史、縣令,這些人無德無才,讓他們治政理民,社會焉得不敗?二.州縣官吏調動頻繁,任期很短,因而都缺乏長遠打算,滿足于醉酒飽鮮。貪婪于“囊帛櫝金”,如此行為甚于蠹蟲,社會怎不敗?三.在新舊官員交替之時,狡猾的小吏借此機會恣意胡為,蒙蔽刺史,縣令,如此百姓怎的不困,財力怎的不竭,人口怎的不減,田畝怎的不少?整個社會怎的不敗?為了達到讓人深思的目的,作者便巧妙地借驛吏與老冊亡之口,將褒城驛的昔與今和社會的昔與今作了鮮明的對比,并追述了原因,字里行間深蘊著作者的憂憤。其“烏睹其所謂宏麗者”的反問,其“嗚呼!州縣真驛邪”的深嘆,其“以賣州縣者乎”的憤慨,其“揖退老甿,條其言”于壁的行動,均是作者憂國憂民之心情的真實流露,褒城驛即州縣縮影,州縣即唐朝社會之縮影,在上面分析的基礎上得此結論,或許是正確的吧!
上一篇:蘇軾《書蒲永升畫后》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歐陽修《五代伶官傳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