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醉歌十首(其三)》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淮襄州郡盡歸降,鼙鼓喧天入古杭。①
國母已無心聽政,書生空有淚成行。②
【注釋】 ①淮襄州郡:指長江中下游南北兩岸地區(qū)。古杭:即臨安。②國母:指帝的祖母謝太后,即詩第五首中提到的謝道清。
【譯文】 兩淮荊襄的州郡都已是一片降幡,元軍敲鑼打鼓開進(jìn)南宋首都臨安。國母謝太后已無心聽政,準(zhǔn)備投降,我一介書生空自淚流成行!
【集評】 清·汪景龍、姚壎:“(《醉歌》)諸首周詳惻愴,可當(dāng)詩史。”(《宋詩略》卷十七)
今·程一中:“這首詩的前兩句明寫戰(zhàn)局慘敗,暗寫權(quán)臣誤國;鏡頭從萬里淮襄的一片降幡搖向元軍進(jìn)入都城臨安,再推出兩個(gè)特寫:宮廷暗淡,儒生痛哭。遠(yuǎn)近疏密,自成格局。”(《宋詩鑒賞辭典》第1337頁)
【總案】 汪元量是宮廷文人,以善琴受寵。他沒像文天祥一類的社稷重臣那樣,做出殺身成仁的壯舉,但他卻目睹了元軍俘走宋朝幼主太后的事情,自己也隨之北上,飽嘗亡國的屈辱。在大都,他還拜見過囚禁中的文天祥。他用詩來記載這一段歷史,也是一種忠貞的義舉。所謂“國可滅,史不可滅”(《黃宗羲語)。而以詩為史,則不僅僅是“實(shí)錄”,更是情感的歷程,往往比史書更加感人。汪元量在歷史上的形象與唐代安史之亂后的宮廷樂師李龜年相似,他的詩也本其親身經(jīng)歷,慨嘆了興亡盛衰。
上一篇:朱熹《醉下祝融峰》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汪元量《醉歌十首(其五)》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