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
清暉能娛人,游予憺忘歸。
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
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
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謝靈運稱病辭官,回到始寧老宅之后。剪榛開徑,覓石尋崖,過起了“巖棲”的生活。這首《石壁精舍還湖中作》便是寫自己游山玩水之后,返回巫湖住所的所見所感。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詩人徜徉山中,心靈輕松閑適。他敏銳地體察到山中氣候的細微變化,觀賞著黃昏和清晨所呈現出的迥異風姿;隨著氣候的千變萬化,山光水色也變幻無窮,她們脈脈地含著清輝,吐露著柔情。詩人置身在這片美好的山光水色之中,感到心曠神怡,以至于安閑舒適得忘卻了返回住所。 “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這兩句來自屈原的《九歌·東君》: “羌聲色兮娛人,觀者憺兮忘歸。”前人的詩句經過謝靈運點化入詩,充分表達了自己寄情山水所獲得的無限樂趣。和《登池上樓》中春日思歸的“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這里把“尚早”和“已微”相結合,表明了時光流逝的迅速。詩人走出山谷之時,太陽剛懸掛東方,但當他乘舟渡湖時,卻天色已晚了。這不是因為路途的遙遠,而是由于秀美的山水強烈地吸引著詩人,使他留連忘返,忘卻了時光的流逝。這兩句詩緊扣“游子憺忘歸”,進一步突出了詩人對水光山色的依戀。詩人登上歸舟,仍不忍離開這秀美的山水,他又依依不舍地轉身回頭望去: “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飛動的云霞已消失得沒蹤沒影了,森林山谷暮色蒼茫,朦朦朧朧,夜已降臨了。這時,詩人才不得不泛起小舟駛回家去。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小舟穿過了湖中相互映襯著的繁盛的芰荷綠葉,慢慢地向菖蒲和稗草密布的湖邊靠攏。他棄舟上岸,用手撥開草木,低頭辨識著南歸的路徑,一進家門便仰臥在東軒之內,靜靜地體驗和享受著內心的愉悅:“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這兩句非常形象地描繪了詩人披著夜色回歸住所的生動神情。讀后,猶如目睹了兩個特寫的電影鏡頭:夜暮中,一個疾步奔走的身影在叢生的草木中不斷晃動;鏡頭一轉,身影消失,一個仰臥在床的身體漸漸地逼近了。鏡頭推移,最后落在了這人的臉上,一張含著會心微笑的面容深深地印在了觀眾的心里。于是人們便不由得逼迫自己要去解開詩人這內心的秘密: “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心境淡漠,萬物都輕如鴻毛;內心滿足,也就不會違背養生之道。這詩人的內心秘密,不正是他長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在作者另一首詩《鄰里相送至方山》中的“積疴謝生慮,寡欲罕所闕”,不也正強烈地流露出作者對這種生活境界的向往和憧憬嗎!但這種境界并不是時時都能獲得的,謝靈運沐浴著山光,陶醉于水色,在一片幽美純凈的自然風光中,終于體驗到了。于是他仰臥東軒,發出了會心的微笑,并希望有人來分享他內心的這種愉快和喜悅,迫不及待地寫道: “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這首詩以“還”字為詩境發展的線索,自石壁動身,到“出谷”山行;從“入舟”泛湖,到舍舟“趨南徑”,次序有條不紊,步步突出了一個“還”字。又用“憺忘歸”, “日尚早”、 “陽已微”等字句緊扣“忘還”,從而描繪出了山水的秀麗迷人。 “還”與“忘還”的矛盾突出描繪了詩人一步三回頭的對美麗山水的依戀之情,因而整首詩回蕩著一股生動活潑的悅逸之情。雖寫傍晚,卻毫不消沉。詩歌最后四句議論,緊扣前面的“愉悅偃東扉”,抒情和議論結合得也很自然,并不象其他一些詩那樣有時透露出某些斧鑿之痕。
上一篇:相送|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秋日|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