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詩歌·王冕·墨梅(四首選一)》鑒賞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王冕是杰出詩人又是著名畫家,而且又是最善于畫梅的畫家。因此,他也最善寫作詠梅詩(計有一百首)。他有一個以“白梅”為總題的大型組詩,五十八首全是七言絕句,在當時非常著名。現在選讀的這首《白梅》,就是這個組詩中的一首,可以代表王詩風格的一個重要方面,雖然不是全部。
另一首《墨梅》,是他的《墨梅》組詩四首中的第二首。它是詩人為友人良佐所繪的《梅花》畫幅中題寫的詩歌,也很有代表性。
* * * *
這兩首詩一個共同特點是:語言明白如話,而境界卻深遠曠達。它表面上好像是在詠梅,實際是詩人在言志。詩中的梅花已經人格化了,在冰清玉潔的梅花身上,寄托著詩人的高尚情操和遠大理想;乍看,似乎是抒發(fā)閑情逸致,是“絕塵出世”的,而其實,是借此以披露自己“兼善天下”的大志,是積極入世的。
對此,我們可以從明人宋濂和劉基等著名人士的言論中找到有力的佐證。宋濂《王冕傳》中記載著王冕的一個生動事跡——
(王冕)嘗仿《周禮》著書一卷,坐臥自隨,秘不使人觀。更深人寂,輒挑燈朗諷。既而撫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呂(按指伊尹、呂望)事業(yè)不難致也。
果然,在王冕七十三歲時,朱元璋到了婺州(今之金華),召見了他,還授給諮議參軍之職。可惜,沒來得及施展自己才能就去世了。可見,王冕確是元代文壇上的一位品高而志大的杰出詩人。
對于王冕賦詩情狀,宋濂也有一些記述。他說王冕“當風日佳時,操觚賦詩,千百不休,皆鵬騫海怒,讀者毛發(fā)為聳。”
明代開國元勛、杰出詩人劉基,對王詩給予很高評價。他說:
……予避地 (避方國珍造反) 會稽,始得盡觀王元章所為詩,蓋直而不絞,質而不俚,豪而不誕,奇而不怪,博而不濫,有忠君愛民之情,去惡拔邪之志,懇懇悃悃,見于詞意之表,非徒作也,因大敬焉。
( 《竹齋詩集序》)
* * * *
有人會問,王冕為什么能從一個“放牛娃”成為元代文壇上的杰出詩人呢?
在尋找這個答案之前,讓我們先看看他寫了那些詩歌。據《竹齋詩集》所載,他現存詩歌712首,就其內容分類,可有這樣幾種詩作:
一是,反映人民疾苦和社會凋蔽現象的,所占數量不少。如《痛苦行》、《江南民》、《悲苦行》和《傷亭戶》、《遺興》等;
二是,抨擊、諷刺元代統(tǒng)治者,并表現自己愛國思想和民族感情的,也占一定數量。比如:《蝦蟆山》、《陌上桑》、《江南歸》和《勁草行》、《金陵懷古》、《南城懷古》、《冀州道中》、《古時嘆》,以及《翠竹紅梅山雉圖》等等。
三是,表現自己耿介自守,蔑視富貴功名,歌贊隱逸生活的,占有很大數量。如著名的大型組詩《白梅》(五十八首絕句)、《墨梅》組詩和《秋夜偶成》等。
四是,描寫祖國山河和各處勝地景物的,也占相當數量。如《山陰水村》、《過武塘》和《客思》、《漫興》等。
此外,還有一些酬酢之作,即使應酬,也不無寄興。如《贈蔣清隱》等。
從這些詩作中可知,他確是一位令人欽敬的、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而且富有愛國愛民之心的卓絕詩人。
詩歌質量決定著詩人的歷史地位。此其一也。
其二,與自己同時代的詩人比較,王冕也是佼佼者。
在元末詩壇,當時占踞統(tǒng)治地位的是楊維楨,他的詩很流行,號稱“鐵崖體。”但由于過分求新立異,往往陷于怪誕晦澀。因此,名氣雖大,但實際成就不如王冕。
當時比較著名的詩人還有錢惟善和倪瓚等人。但他們的詩歌多系逃避現實的,一味贊賞閑逸的“隱逸詩派”之作。
再說薩都剌,他的詩風略同于王冕,但其內容不及王詩充實而富有生氣。
貨比三家,一比較就知曉誰是真正杰出者。王冕詩歌不論從內容到風格,均超越了元末詩壇那種含蘊淺薄,境界不高和風格纖弱的所謂主導傾向。
其三,王冕是一位著名畫家、學者兼詩人,所作詩歌自然比一般詩人要強一些。王冕是當時著名畫家,兼擅治印。在國畫中,又特別善于畫梅,并著有畫論《梅譜》(殘稿收載在《永樂大典》中)。又曾從學者韓性學習儒術,成為一位“通儒”。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這種種學養(yǎng),都會自然而然地發(fā)揮作用。因此,他的詩作,不僅在思想含蘊上有較大的深度,而在詩藝上也會有較高的技巧。王詩善用比興法,深入淺出形象鮮明;同時,擅長通過對比手法凸現矛盾沖突,且涂上某些浪漫色彩,使詩歌奔逸豪放,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佐證。
此外,諸如上述,王冕之所以成為一位著名畫家和杰出詩人,具體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最基本的是由他所處的社會地位所決定的。他是貧苦牧童出身,也沒有“中舉”,一生以“布衣終老”,更不是什么“神童”、“天才”之助,獲得了成功,靠的是他自己的“勤勉好學”,靠的是現實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明史·文苑》有一段記載王冕少時刻苦讀書的趣事,特錄于下——
……幼貧,父使牧牛,竊入學舍,叫諸生誦書,著乃返,亡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然。母曰: “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長明燈讀書。會稽 (學者) 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稱 “通儒”。
這些經歷和身世,說明王冕一生比別人有更多機會直接深人生活,接觸群眾,體驗人生,以及觀察社會和大自然,這對于做好詩,畫好畫,用好書,以及做好人等等的各個人生側面都會有極大幫助。
上一篇:《清代詩歌·吳偉業(yè)·圓圓曲》鑒賞
下一篇:《兩宋詞·李清照·聲聲慢·秋情》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