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
位于蘇州閶門外,原名海涌山,亦名海涌峰。據(jù)《史記》載,吳王夫差葬其父于此,三日后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宋代朱長文則認(rèn)為“丘如蹲虎,以形名”。虎丘氣勢雄奇,景色幽絕,古人喜用“塔從林外出,山向寺中藏”來描繪它的特色。虎丘山絕巖縱壑,茂林深篁,為江左丘壑之表。舊時評價虎丘山景有“九宜”、“三絕”之說。“九宜”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日、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所以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雨雪,各有獨到的趣致。“三絕”即“望山之形,不越岡陵,而登之者,見層峰峭壁,勢足千仞,一絕也;近臨郛郭,矗起原濕,旁無連續(xù),萬景都會,西連穹窿,北亙海虞,震澤滄州,云氣出沒,廓然四顧,指掌千里,二絕也;劍池泓淳,徹海浸云,不盈不虛,終古湛湛,三絕也。”千百年來,名人高士品題歌詠,神話傳說附會渲染,遂使虎丘成為“吳中第一名勝”。蘇東坡曾說:“到蘇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虎丘不僅以山水見勝,而且廟宇宏偉,寶塔佛宮,重樓飛閣,雄峙山中的云巖禪寺,自古以來,就是東南一大叢林。清代乾隆皇帝巡游蘇州,行宮就曾設(shè)在這里。虎丘名勝眾多,沿山路而上,一路可見斷梁殿、憨憨泉、試劍石、真娘墓、千人石、劍池等著名的虎丘十八景。斷梁殿,俗稱“二山門”,殿闊3間,進(jìn)深2間,單檐歇山,飛檐翹角,建于元代,全殿不用一根鐵釘。中間主梁系用二截圓木銜接而成,頗具特色。劍池形狹長,狀如寶劍,水深約2米,兩壁陡峭,拔地而起,壁間多古人題詠。仰望山間拱形石橋,如懸半空,險峻奇麗,仿佛置身深淵。吳王闔閭墓葬于池下,更給劍池披上了神奇的色彩。山巔虎丘塔,即云巖寺塔,七級八面,內(nèi)外二重,仿樓閣式,現(xiàn)存磚砌塔身高47.5米,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組成,輪廊微凸,造型優(yōu)美,是江南著名的斜塔,現(xiàn)已成為古城蘇州的標(biāo)志。
〔古詩文賞折〕 虎丘中秋夜 明·張岱
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妓戲婆、民間少婦好女、崽子孌童游冶惡少、清客幫閑、傒僮走空之輩,無不鱗集。自生公臺、千人石、鶴澗、劍池、申文定祠,下至試劍石、一二山門,皆鋪氈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
天瞑月上,鼓吹百十處,大吹大擂,十番鐃鈸,漁陽摻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更定,鼓鐃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皆“錦帆開,澄湖萬頃”同場大曲,蹲踏和鑼絲、竹、肉、聲,不辨拍夜不絕。遂使丘壑化為酒場,穢雜可恨。予初十日到郡,連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風(fēng)亭月榭間,以紅粉笙歌一兩隊點綴,亦復(fù)不惡。然終不若山空人靜,獨往會心。嘗秋夜與生坐釣月磯,昏黑無往來,時聞風(fēng)鐸及佛燈隱現(xiàn)林杪而已。又今年春中,與無際舍侄偕訪仲和于此,夜半月出無人,相與趺坐石臺,不復(fù)飲酒,亦不復(fù)談,以靜意對之,覺悠然欲與清景俱往也。生平過虎丘才兩度,見虎丘本色耳。友人徐聲遠(yuǎn)詩云:“獨有歲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虎丘系蘇州名勝,風(fēng)景四季皆宜,尤以月上中秋為最美。月光中的虎丘靜如淑女,有一種秀麗恬靜之美。作者開門見山地寫道:“虎丘,中秋游者尤盛”,似在極力渲染虎丘的中秋之美。其實不然。再向下讀,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此文的中心決不在描寫虎丘吸引眾多游客的那種所謂美景,而是表現(xiàn)作者那種淡泊、高遠(yuǎn)、厭惡塵世紛擾喧囂的審美情趣。在作者眼里,那種游人云集、笙歌喧闐的場面,是將美麗的大自然化為“酒場”,“穢雜可恨”。這是對自然美的糟蹋破壞。接著,作者寫到了自己在“月色甚美,游人尚稀”時游虎丘的佳境。
作者神往的是一種“山空人靜,獨往會心”的境界,作者認(rèn)為這才是自然美的最高境界。經(jīng)過以上兩種登臨境界的鋪墊后,作者對待大自然的美學(xué)觀脫穎而出,這八個字正是全文中心所在。一次,作者曾“秋夜與弱生坐釣月磯”,當(dāng)時日暮夜黑,空徑無人,只有耳邊不時傳來的風(fēng)鐸之聲和在樹林中若隱若現(xiàn)的點點佛燈而已,這時心靈在與自然的默默感應(yīng)中得以舒展與凈化。另外一次是作者在“今年春中”與其侄無際到虎丘訪友人仲和,“夜半月出無人,相與跌坐石臺,不復(fù)飲酒杯,亦不復(fù)談,以靜意對之,覺悠然欲與清景俱往也”。二人相對默坐于靜夜之中,明月之下,此時萬籟俱寂,只有心靈感應(yīng)著自然。在這種大自然的靜謐中,人的靈魂得到升華,人會從這種物我合一的境界中頓悟宇宙與生命。作者在這里將東方文化尤其是禪宗所追求的那種靜觀與豁達(dá)的境界表現(xiàn)得出神入化。沒有游人雜沓紛至的虎丘才是虎丘的本來面目,人與自然的合一才是登臨之樂的極至。作者最后以友人徐聲遠(yuǎn)的詩來點明旨意,結(jié)束全文,“歲寒”與“夜半”在作者看來是出游良時,那種孤寂與清高、幽冷與空冥的美學(xué)格調(diào)與禪學(xué)情緒的交織,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神韻。
〔現(xiàn)代散文〕 吳縣虎丘一名海涌山,唐時曾因避諱,一度改名武丘,后仍復(fù)舊。今在閶門外七里,與城區(qū)有山塘蜿蜒相通。山高百余尺,流水回環(huán),饒泉石之勝。上有浮屠七級,古色蒼涼,巍立山巔,下有劍池,青綠冷冽,別有意趣。王漁洋有句:“劍去虎丘青障在,水枯鶴澗碧苔侵”即此。
其實,虎丘僅一培罷了,其上千人石雖方廣,亦復(fù)平易,乃竟名動天下,蓋因近在姑蘇城隅,梵宮琳宇,風(fēng)亭月榭,布置精嚴(yán),月夕花晨,登陟便而歌詠者眾之故。其他如劍池、釣月磯、花雨巖亦雅有山林靜趣,可見虎丘景物之一斑。
虎丘風(fēng)物多多,一時無法畢述,這兒就一述虎丘山頂那座云巖禪寺吧。據(jù)續(xù)圖經(jīng)載:云巖寺本為晉司徒王徇與弟珉之宅,咸和二年始舍建精廬,即劍池分為東西二寺,寺皆在山下,后乃移至山上。又顧湄虎丘山志謂云巖寺,即虎丘山下,宋改云巖。香客謁寺,須登五十三級而至,故名五十三參。寺外有御碑亭遺址,傳為清乾隆南巡時所御題,寺西即巍峨矗立的隋建虎丘塔。寺內(nèi)塑觀音和如來等佛像,氣象昂古。寺旁有唐妓真娘墓,與錢塘蘇小小、燕郊香冢齊名。按當(dāng)日真娘,色乃絕色,聲乃絕聲,技乃絕技,故李祖年于此曾流連不置,乃為集吳夢窗詞以成聯(lián)道:
“半邱殘日孤云,寒食相思陌上路;
西山橫黛瞰碧,青門頻返月中魂。”
白居易交詠道:“真娘墓,虎丘道;不識真娘鏡中面,惟見真娘墓頭草,霜摧桃李風(fēng)折蓮,真娘死時猶少年。脂膚荑手不牢固,世間尤物難留連。難留連,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而清吳門詩人張昆亦詠有:“蘼蕪亦解憐傾國,多傍貞娘墓上生。春去去,月上簾鉤風(fēng)太急,落花如雨不聞聲。”如今只墓草青青而已,紅顏薄命,千古同悲!
此外山上劍池旁有一片大石,可坐千人,名千人石。這石是明季復(fù)社集會之所,旁有生公講臺,那是神僧竺道生講經(jīng)處,頑石點頭,精誠至足感人。丘下瀕臨一溪,稱為虎溪。實即七里山塘的一派流水,名叫方塘,又名橫塘。據(jù)說中秋夜游人特多,流傳韻事亦復(fù)不少。故歷年來虎丘題詩累累,如清李嘯村的竹枝詞即極新艷:“橫塘七里路西東,侍女如云踏軟紅。才到寺門歡喜地,一時花下筍輿空。仰蘇樓畔石梯懸,步步弓鞋劇可憐!五十三參心暗數(shù),欹斜扶遍阿娘肩。”
(林藜)
〔民間文學(xué)〕 據(jù)說很久很久以前,還是在開天辟地的辰光,蘇州這塊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
虎丘山就是從大海中涌現(xiàn)出來的 一個最美麗的小丘,因此,它原來的名字叫“海涌山”。
那辰光,各種奇形怪狀的野獸可多咧!有一次,海涌山上空出現(xiàn)了一只怪獸,它的形狀象獅子,嘴巴尖尖卻象蝙蝠,身上長著肉翅膀,夜里到處亂飛,飛到哪里,哪里的人畜就遭殃。
人們從來未見過這樣的怪獸,它太叫人害怕了。每當(dāng)它飛來的時候,人們無處逃避,便跪在地上哭天拜地,發(fā)出凄慘的嚎叫,可是還免不了被它吃掉,誰也無法消除這個災(zāi)難。
有一個人生得又高又大,而且又勇敢又聰明,是征服各種禽獸的能手。他每殺死一只猛獸,就在健壯的身軀上畫上一條花紋,這滿身瑰麗的花紋,使鳥獸見了懼怕,使人們看了贊嘆和羨慕。因為他象老虎那樣勇猛、矯健,所以大家都叫他阿虎。
一天,阿虎站立在海涌山山頂上,又到怪獸快要飛來的時候了。阿虎怎能忍心讓怪獸來毀壞這一切呢?他只覺得渾身發(fā)熱,兩只大腿陡然粗得像石墩一樣,這時,他忽然想出一個辦法。他讓自己的伙伴,照著老虎的吼聲造了“鼓”,照著豹子的叫聲造了“鑼”,照著狼的嚎聲造了“笳”,照著鳳凰的鳴聲造了“簫”。這幾樣樂器一齊吹奏敲打起來,就象百獸喧叫,聲震四方!
一切都準(zhǔn)備好了,當(dāng)怪獸飛來的那天夜里,阿虎站在山巔了望夜空,率領(lǐng)大家敲起鑼、鼓、吹起蕭、笳,高舉火把在山上山下來回舞動。老遠(yuǎn)望上去,漂亮的海涌山好象是一只光華閃爍、飛舞滾動的大繡球;近看又象是一只毛色斑斕的猛虎,在夜幕中翻騰吼叫。因此,海涌山又得名叫“虎丘”了。
隨著一陣惡風(fēng),怪獸張牙舞爪,睜著一雙閃著綠光的大眼睛,拍著一雙肉翅膀飛來了。它望見火光,聽見“百獸”吼叫,直朝著這只飛滾的“大繡球”猛撲過來。只見阿虎把手中的火把用力一揮,霎時,樂聲停止,火光熄滅,鴉雀無聲。
怪獸失去了撲捉的目標(biāo),眼前發(fā)黑,心里發(fā)慌,身體發(fā)抖,于是身不由主地一頭扎倒在海涌山的西南方,四腳跌斷,身陷泥地。原來這個怪獸只能在天上發(fā)威,一落地就再也爬不起來了。
聽說那頭怪獸很不服氣,所以回過頭來,用怒目瞪視著置它于死地的阿虎。后來,這怪物也變成了一座山。從此在蘇州留下了一景:“獅子回頭望虎丘”。
(金煦 整理)
上一篇:描寫《蒲圻赤壁》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褒禪山》的詩詞與文章